不同季节如何调整饮食
上海中医药大学始终坚持饮为天,食为地。“饮食”为人体提供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兼顾阴阳平衡。但神的造物四季变化,所以饮食作为人体的第一需要,也要根据四季阴阳的盛衰、寒暑的变化,结合中医理论进行调整,从而保养身体,延年益寿。《苏文刘郑源纪大论》说:“用温远,用热远,用凉远,用冷远,同法而食。”在温热的春夏季应避免服用温热的食物和药物;秋冬寒冷季节不宜吃生冷食物和药物。根据春季气温、夏季炎热、夏季潮湿、秋季干燥、冬季寒冷的年份气候变化规律,总结出春季、长夏、长夏、秋收、冬储的饮食养生原则。春季易生风邪,五行属木。风中泪伤眼,味酸烦躁伤肝胆。①一、春天要放晴——春天大地生机勃勃,人体气血通畅,器官组织功能容易恢复。帮助人体健康,清除人体一个冬天已经包含的多余物质,是合适的。传统饮食讲究“五谷适宜营养,豆类不好”,就是说五谷有营养,但是没有豆类,就会失去平衡。春天是阳出生的季节。如果适量食用豆类等高热量食物,可以通过饮食养阳气来滋补身体。豆类品种很多,主要有黄豆、蚕豆、绿豆、豌豆、红豆。②应增加一些具有疏肝理气功能的食物和药物的摄入,如大枣、胡萝卜、菠菜、马兰头、荠菜、芹菜、菱角、菊花脑、枸杞子、菊花、党参、黄芪等。(3)春季由于肝气过盛,脾被阻,宜选择甜味食物和药物,以健脾胃,保证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正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所说:“存酸增甜以滋养脾气。”适当减少酸性食物,增加甜味食物。夏季调节夏季非常容易损伤津液,消耗气体,气体会随津液排出,导致津液和气两虚。其阳虚表现为汗出肢冷、倦怠懒动、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脉弱;阴血虚表现为五心烦,午后潮热,心悸,失眠,头晕,脉细,苔少。①解暑,生津止渴,避暑毒。应选择具有清热功能的清淡食物和药物,如生荷叶、生薏苡仁、扁豆等。②健脾养胃,促进消化吸收。食物有玉米、薏米、绿豆、西瓜、黄瓜、丝瓜、冬瓜、茄子等。③夏天特别适合粥补。如莲子粥具有补肾固精、健脾涩肠、养心安神、益气抗衰老的功效,适用于肾虚、心悸、大便稀、失眠、夜多尿等症。山楂粥健脾消积,消食散瘀,可治疗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心绞痛及老年人腹痛、消化不良、腹泻。黑木耳粥能润肺生津、益气止血、补虚强心,适用于肺气虚、体虚多汗、咽干、大便干燥、慢性便血、痔疮出血。薏米粥适用于老年水肿、脾虚泄泻、风湿痛、白带过多等。此外还有百合粥、黄芪粥、葡萄粥、西红柿粥、红枣粥、牛肉粥等。各有特色,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食用。秋天,气温渐冷,气候干燥。秋燥容易伤害人的肺,消耗肺阴,使人出现口干咽燥、咳嗽痰少、便秘等症状。选择滋阴润燥、养肺气的食物和药物。①从中医食疗理论上,认为秋季干燥,“宜食麻以润燥”。如何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少吃刺激性强、辛辣刺激性大的食物,如辣椒、辣椒等,多吃蔬菜水果,如冬瓜、萝卜、西葫芦、茄子、绿叶蔬菜、苹果、香蕉等。此外,中医也认为秋季属和,万物收敛,所以主张“宜食辛辣以散”。就是要避免各种湿热之气的积聚。因为所有有辣味的食物都有散发的功能,所以建议吃一些芹菜等辛辣的食物。3“秋宜暖”,也就是说,秋天要避免吃生冷、寒凉的食物,要多吃温热的食物。秋天,天气越来越冷,人们的口、鼻、皮肤等部位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干燥。所以要吃一些生津润燥的食物,少吃辛辣油炸的食物。适合秋季食用的食物有:百合,具有清心安神、消除疲劳、润燥止咳的作用;山药,特点是不热不燥,无论男女老幼、健康体弱都适合食用;莲藕,生莲藕能清热生津止渴,熟莲藕能健脾开胃。所以有“莲藕要夏生秋熟,生食鲜嫩,熟食老壮”的说法;栗子有健脾养胃、补肾壮骨的作用;核桃能温肺平喘,还能益气养血,润燥润肠;花生,花生在深秋后成熟,宜用鲜花生或磨成汤或水煎,不宜油炸;红枣,秋季食用,益肺益气。如果能和银耳、百合、山药一起炖,效果会更好。此外,梨、荸荠、海蜇、胡萝卜、荠菜、平菇、海带、番茄、兔肉也适合秋季食用,黄芪、人参、沙参、枸杞子、何首乌适合进补。冬天是收藏的季节。同时,冬季气温较低,皮肤血管紧绷,容易出现阴寒阳虚。宜选择具有温阳补肾功能的食物和药物。冬季进补使营养物质更容易吸收和储存,进而更好地发挥作用。所以民间有“今年冬补,明年三月杀虎”的说法。所以要遵循温阳补肾,温而不散的原则。①适合补肾壮阳的食物一般有鹿肉、鹿鞭、狗肉、狗鞭、羊肉、羊肾、牛鞭、麻雀、猪肾、鳝鱼、鲮鱼、鲢鱼、虾、贻贝、大蒜、韭菜、辣椒、核桃仁、核桃肉。②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的食物有海参、鲍鱼、甲鱼肉、甲鱼、火腿、猪(羊、牛)骨髓、黑木耳、黑枣、芝麻、黑豆。(3)冬季养生禁食寒凉饮食,忌吃生冷食物。如海蜇、田螺、螺蛳、蛤蜊、螃蟹、蛙肉、水蛇、蛤蜊肉、黑鱼、鸭蛋、鹅肉、兔肉、海带、西瓜、冬瓜、黄瓜等。(4)冬季可选择的健康饮食:米饭、面制品、粥等。由各种温热食物制成。常见的有海参粥、羊肉粥、羊肉面、核桃粥、姜粥、狗肉粥、麻雀粥、韭菜粥、瘦肉粥、核桃粥、牛肉馄饨等。有一句著名的养生之道:“智者之养生,也必适寒暑。”总之,四季的膳食补充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要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地域、不同体质的实际情况,正确把握食补的原则和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进补效果。根据春温、夏热、夏湿、秋燥、冬寒之年的气候变化规律,总结出春季、长夏、长夏收、冬储的饮食养生原则。本栏目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青年社会化与科学店联合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