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跳好藏舞
中国民间舞是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源头,每个民族和地区在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形成了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动态节奏各异的中国民间舞的鲜明特征。藏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因地域不同而风格各异,其中以弦舞、锅庄、踢踏舞为代表。艺术表现形式不同,但外在形式和动态特征在结构上是统一的。就藏族舞蹈而言,它既与自然环境、民族性格和生活服饰有关,又有宗教心理痕迹。但从舞蹈的角度来看,具有艺术创造和浓厚的地方色彩。
1.形体训练的目的是使我们具备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素质,充分掌握舞蹈的基本动态。藏族舞蹈学者阿旺昆用五个字概括了藏族舞蹈的动态特征,即颤、开、顺、左、绕。所以肢体训练强调的是膝盖的震动和屈伸。藏族舞蹈有程式化的舞蹈动作和节奏,以下肢动作和膝盖震颤为核心。“震颤”包括大震颤、小震颤、软震颤、硬震颤、扭转震颤、摆动震颤等。比如,在弦舞中,“颤音”贯穿着“扭腰”、“拖步”、“步步翻身”等典型舞蹈。所以藏族舞蹈有“不屈不成功,必屈而后动。”“顺”、“左”、“绕”是藏族上肢舞袖的动态特征。“顺”是藏族舞蹈特有的协调方式,来源于“唱时举手,踩时掷手”的动作模式。有舞袖;形式有抛、荡、拉、绕等多种,但以“绕”为核心,有:大绕、小绕、臂绕、肘绕、内绕。这些不同的舞蹈动作有着一致的规律性。艺术家要用肢体动作完美地表达字面意思,这是演员形体训练的目的。
二、动作节奏的艺术处理是舞蹈表演技术的升华。
舞蹈是人类的x光片。经过排练、组织和加工的人体节奏运动,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表现手段。动作和节奏是主要的表现形式。因为舞蹈是一门动态的艺术,它的训练主要集中在动作的姿势、节奏和质量上。也就是说,舞者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或某一部分引起或长或短的节奏,动作的幅度和力度以及动作的速度、力度和快慢都是不同的,这就形成了舞蹈动作技巧。在汉弗莱的舞蹈理念中:加强学生的体力、柔韧性、控制力和耐力——即训练表演所必需的运动技能。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了解节奏、韵律、体态的潜力,并创造性地运用和加工,来增强舞蹈表演中动作的表现力。高尔基曾说:“如果一个艺术家不掌握技巧,即使是最丰富的感情也会瘫痪。”
在舞蹈中,节奏是舞蹈的力量,情感是舞蹈内容的补充。能够恰当地处理动作的节奏,说明舞者对肢体的把握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比如大型乐舞《珠穆朗玛峰》中,在男女被辫子鼓舞的时候,整个乐舞达到了高潮,女演员的烫鼓动作技巧达到了完美的程度,无论是顶鼓旋转、鼓旋转、鼓转动,都是那么的快速、整齐、干净、漂亮。演员的辫子鼓励他们跳得更有气势,有一种野性的美。他们甩辫子,自由打鼓,节奏由慢变快。在气氛达到高潮时,还有“平躺”、“单腿吸跨转”、“虎跃转体横转”等男子绝技。气氛异常热烈,这是高超的励志技巧和浓郁的雪景风格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这里有一个连贯平衡的动作,这些动作的连续性是有规律有节奏的。在快速运动的过程中,你必须有绝对的力量来控制你的身体。正是通过这些动作、节奏和姿势,演员们展现了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舞蹈表演技巧。
对节奏动作的艺术处理,也能在感情色彩极其强烈的舞蹈中自然地表现出相同和不同类型的感情。动作与宣泄生活感受、烘托气氛紧密结合,是舞者内心激情的物化。舞者通过节奏的力度和长短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优秀的舞蹈艺术家会通过动作节奏的变化来间接表达内心的感受。如《母亲》利用藏族缓慢端庄的肢体语言特点,通过艺术的动作节奏、舞蹈造型和动态,成功塑造了一个伟大而平凡的母亲形象。另外,表达情感也能体现演员本身的情感品质。比如西藏军区文工团表演的舞蹈《甜黄油》。在欢快轻快的音乐节奏下,一群勤劳的藏族姑娘把传统的西藏前进姿势改成挺胸的姿势,有节奏地跑了出去。在没有音乐伴奏的时期,通过身体的夸张扭动,人声和语言不仅传达了意义,还作为节奏和情感融进了舞蹈中,使得劳动场景非常流行。身体经过艺术处理后,动作节奏既不失藏族舞蹈特有的动作节奏,又充分展现了西藏富裕阶层的精神面貌。此外,它在民族个性的展示中展现了藏族姑娘自由奔放的生动形象,既继承了藏族传统风格,又注入了新的动作和节奏元素,在舞蹈中直接表达内心感受,使之成为极具时代气息的舞蹈。动作节奏的艺术处理是我们对身体动作技巧的把握。通过节奏、动作、表情的有机结合,构建出不同的视觉形象和心理情感内涵。这样,我们才能在舞蹈表演中焕发出动人的艺术魅力。随着语言的形成和交流,每个民族都产生了最适合自己的舞蹈节奏和曲调,形成了最适合自己个性表达的舞蹈节奏。郭庄:动态节奏有力,有连续性,有停顿。躯干和上肢随步伐移动,幅度较大,上下挥动双袖有力。舞步以提、跳、跺、踏为主,节奏感强,表现出憨厚深沉的藏族性格。所以在学习藏舞的时候,一定要不断体验力量和动作的对比,不断用动作幅度的速度和高度来修改舞蹈动作。通过节奏将各种动作按照舞蹈内容的需要有机地组织和联系起来,以增强舞蹈动作的表现力。舞蹈是一种娱乐,一种呐喊,一种自我超脱的方法。它像所有的节奏和所有的人类脉搏一样体现了美的存在。
舞蹈离不开节奏,就像生命离不开呼吸一样。用恰当的动作节奏构造舞蹈,就像调整呼吸,让生活平稳顺畅。另外,处理节奏问题,不仅要从舞蹈本身下功夫,还要加强乐理素质的培养,关爱充满节奏和韵律的生活。正如于平老师所强调的,“别忘了功夫在舞外”。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专业舞蹈演员,要想跳好藏舞,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必须经过三个阶段:首先,要努力进行身体训练。好的舞者从肌肉开始训练,这是身体和意志的较量;其次,把握舞蹈风格特征是为了提高肢体的动态特征。演员是作品的第二创造者。只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知识,我们行动的表现力就会“内化”。第三,在动作节奏处理的把握上。我们不仅要有精湛的技巧来表现舞蹈内容,还要把感情投入到技术中去,让表演技巧得到升华。通过以上分析,三个过程层层推进,后者是前者的升华,而前者因其对后者的基础训练而形成实践规范。所以这三个方面的学习都要慢而稳,不可偏废。"无霜则梅花香."只要我们愿意努力,按照科学的方法训练,我们都可以成为舞台上的“宠儿”。
第三,把握舞蹈的风格特征是提高肢体的动态特征。
在掌握了藏族舞蹈的基本动态后,我们需要给这个只有形式意义的外壳注入内涵。我们往往注重动作,而不强调动作的内在依据,处于一种漫无目的、机械空白的状态,也就是说没有很好地把握舞蹈的风格特征。歌德有句名言,“现实比我的天才更有才华”。我觉得要欣赏古老的藏族民俗文化,最好是把自己放到青藏高原去生活和体验。只有这样,民族文化意识才能在我们的思维中扎根,才有可能在舞蹈中展现藏族的风格内涵。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我们跳某个族群的舞,就诠释了某个族群的文化。如何把握藏族舞蹈的“风格”?首先要加强对藏族文化的了解,感受他们的生活环境、民俗风情、宗教信仰,了解与民族生存意识相关的东西。比如藏族舞蹈的动作一般是从左到右顺时针方向,与其教礼中的“转经”方向一致。《郭庄》还保留了动物的仿真,踩节,转圈跳舞。
在肢体的训练中,也要注重自身对舞蹈本体的身体体验,从而在内心产生审美效果。比如我们对弦舞的审美体验应该是:动作轻柔,长袖轻佛,舒展连续的舞蹈。踢踏舞是一种节奏鲜明、心情愉悦、动作热情、双脚灵活的审美意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握舞蹈的风格和形式,还要在平时的训练中注重动作之美。另外,多欣赏表演,多学习一些作品、文学和一些发展中的舞蹈语言。在我们自己的心理中构建一个藏族文化的实体,理解舞蹈和造型的象征意义,我们就更容易把握藏族舞蹈的风格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