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苏辙《追陶渊明诗》原文翻译
东坡先生过着流亡的生活,在家人的屋檐下,带着小儿子独自渡海,修竹修竹。阳光里全是土豆和芋头,但我胸中却没有奢侈美食的想法。我生活中没有什么爱好。我以历史为园地,以文章为宣传。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停止了。我乐于做一首诗,深刻而优美,不见老人的疲惫。
这时候哲也搬到了海康,书来告诉他:“古人诗人都有模仿古人的,却没有效法古人。”追古始于东坡。我只不过是个诗人,我只擅长深刻的诗歌。袁明写的诗不多,但他的诗有质,写实。因为曹、刘、鲍、谢、李、杜都是望尘莫及的。前后写了几百首诗,以此为荣,说以此为耻。今天将它收藏起来,记录下来,是为了留下这位先生。子是我的志向。但是,我对俞源很了解,怎么能好他的诗呢?如果他是男的,他是真的有感情。袁明临终时,告诉闫妍等。:'我又小又穷。每次虐家人都是从东到西瞎逛。性只是笨拙,事情太多了。如果你为自己衡量自己,你会被庸俗所困扰,你的死会让你饥寒交迫。“元明此语,盖录也。我真的有这个病,没有早点知道。我做了一辈子官,所以我深信我晚上要当老师。”
嘿,老公!袁明为了五斗米、一条皮带,不肯见村里的孩子,但子瞻做官三十多年,被狱官困住,无法解救,所以大难临头。他想用桑榆的最后一幕来信任余元明,谁会相信呢?虽然,子瞻为官,其出身进退,尚可考。君子之后,必有其位。子曰:“言而无行,信而古,窃不如我老彭。”孟子曰:“曾子与子思同心。”略迹,盖不足以论士。
无师自通的招数少,孩子盼冠而学。首先,你可以向老师学习。子瞻尝语录诗有古人之风,以为非也。但自居东坡以来,学问日见进步,富如四川。他的诗比李太白和杜子美的多,所以他把他们和袁明相提并论。虽然青蛙突然跟着它,但它经常跟着。其和为深,随之者也,一二也。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寨介绍。
翻译
东坡先生贬谪海南,家在罗浮山脚下。他只带着小儿子漂洋过海,盖了一间竹屋居住。我每天都吃红薯和芋头,没有住中国房子,享受玉食的想法。他生活中没有什么爱好,只是把读书读历史当成游园,把写文章当成乐器。此时的他已经放弃了,只是喜欢写诗,内容精致深刻,形式华丽,看不出老人的衰老和疲惫。
这时,我也被降职到海康。子瞻写信告诉我:“古代诗人模仿古人的诗,却不效法。追古人从我开始。我对诗人没有特别的兴趣,只好写陶渊明的诗。袁明写的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似简单实则华丽,看似纤巧实则丰满,自曹植、刘琨、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以来,都不如他。我* * *前前后后追了几十首他的诗,骄傲的写出来,以为比陶渊明差不了多少。现在我要把这些诗收集起来,编目成书,送给后来的先生们。你给我写下来。
但是我只爱陶渊明的诗吗?我真的对他有些感觉。陶渊明临终前对儿子闫涛等人说:“我自幼贫穷,因家境贫寒而四处奔波。我很直爽,也很聪明,和周围有很多冲突。为自己着想,就一定会剩下世俗的恶。我辛辛苦苦了一辈子现在死了,让你年轻的时候挨饿受冻。“恐怕这些话是真实的记录。我现在真的有这个问题,只是没有早点发现。当官半辈子,得罪了天下人。这也是为什么我深深敬佩袁明,想了解一点陶渊明晚年的行为。”
唉,圆明不肯为五斗米穿衣,不肯去看望村里的孩子。但子瞻为官三十余年,受尽狱官羞辱,却仍不思悔改,惹上这个大麻烦。谁能相信他要在晚年寄灵于圆明园?即便如此,子瞻为官,进退还是可以追究的。后世的君子就能正确的评判他。孔子说:“我传古书不随便写,信仰和热爱古文化,我私下拿自己和老彭比较。”孟子曰:“曾子与子思同路。”小轨不足以论士。
小时候没有老师,成年后子瞻学到了一些东西。我已故的父亲让我向他学习。子瞻曾说我的诗有古人之风,他自以为不如我。但自从被贬居东坡后,学识日臻完善,丰貌如河。他的诗比李白杜甫都好,可以和陶渊明相比。虽然我争先恐后地跟在他后面,但我经常落在他后面。他和圆明的诗我只能追到一两首。
丁丑年十二月,订于海康城南东寨。
延伸阅读:人物轶事的方式启迪心灵。
受哥哥苏轼的影响,苏辙信奉道教。除了这个原因,苏辙信仰道教也和他遇到的两件事有关。一是因为道教治好了他多年的病,他不得不对道教感兴趣。他接着讲了自己读道经《抱朴子》的感受,认为自己很可能找不到长生不老的仙丹,只好退而求其次,服用茯苓。
苏辙在《乞丐赵生传》中记录了他遇到的第二件关于道教的怪事:赵生是个乞丐,衣衫不整,喝醉了就骂人。后来,赵胜主动去见苏哲。一番话下来,苏哲觉得这个乞丐“不是一技之长,也是一个有见识的人。”苏辙把赵生介绍给了苏轼。赵在苏轼那里住了半年,随苏轼返回北方,被留在兴国。不久,他被骡子伤了,死了。他被涂上颜色,埋在棺材里。元裙元年,蜀国高僧法正来访,告诉苏辙,他路过云安时,一个乞丐自称姓赵,遇到了苏辙。请向他问好。在法珍描述了乞丐之后,苏哲确认了那就是赵生。当时,兴国地方官员朱彦博的儿子在场,“告诉他的父亲,把他埋了,只剩下一根棍子和两块小腿。”在此基础上,苏辙判断赵胜是一个道行很深的神仙,但还是有点欠缺。
应该说这两件事对苏哲的影响很大。第一件事让他相信道家养生,第二件事让他相信道家神仙理论。苏辙对道教的信仰基本上贯彻了他的一生。他经常把人们的健康归功于道家养生。李君寿《雨花台序》中说:“商的公,刚直和谐,少向道士学养生,五十岁前嗜淫,却老而不迷。”这是把别人的健康归功于道家。在丁海69岁写的《生日》中,他说自己年轻时患肺病,中年患脾病,但晚年“两病忽平”。为什么?诗人认为这是因为他拜老子为师,摆脱了一切欲望,明白了道。这也归功于道教。
除了信奉道教,苏辙还对道教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42岁写《老子解》,将各种思想融入道教。看完这本书,他哥哥给了很高的评价。在梁武帝,苏辙首先提出佛教不同于老子,并将佛教归于道教。接着又说:“老佛之道,非私人之事,自有天地,然有道。”这相当于把道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朱对苏氏兄弟的这种看法非常生气。他认为苏氏兄弟“合我之儒而用老子,以为不足,又释而封之”,是“千古”和“无良”的。苏氏兄弟与朱的根本区别在于,苏氏兄弟是以道为基础融合儒释,而朱是以儒为基础融合道释。
苏辙一生也写了许多道教诗,如《楼观》、《鹤子瞻读道经》、《送杨出家》、《鹤子瞻濠州七绝》、《玉凤词》、《青青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