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饮食如何养“健康”?
一、春季六节气饮食养生
春分三月,即农历的一月、二月、三月,包括立春、雨、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是太阳精神一步步成长的阶段。《黄帝内经》的养生原则之一就是及时养生,春季养生也要按节气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立春”意味着开始。立春拉开了春天的序幕,预示着万物复苏的春天的开始。此时气候转暖,气温逐渐升高,阳气开始,人体的肝阳、肝火、肝风也在上升。黄帝内经苏文藏气说:“肝主春...肝苦而急,肝急而缓...肝欲散,辛食急散,补之以辛食,酸则泻之。”酸味入肝,具有收敛的特点,不利于阳气的升发和肝气的释放。饮食要调养到合其意。因此,立春的饮食应考虑春季阳气旺盛的特点,应多吃一些发散性食物,如辛辣食物和甜味食物,而不是酸味食物,因为酸味食物主要收敛。民间一直有咬春的习俗:比如吃春卷、春饼甚至萝卜等。春卷,春饼,萝卜都是发散的,比如春卷。春卷是用什么做的?鸡蛋,韭菜,当然还有面粉。韭菜和鸡蛋是生发的。人们在生发的春天食用它们,符合养生原则——当季食用蔬菜也要体现春天生长的活力。
在雨季,气候变暖。此时,风大而干燥。人在这个时候往往皮肤干燥,口干,嘴唇干裂。但在雨水节气中,我国北方虽然仍少雨,但湿润的大气逐渐上升,早晨会有浮霜露珠。针对这个节气的特点,饮食调养要以调理脾胃、祛除风湿为主。因为这个时候天气还比较冷,根据阴阳八卦理论,这个节气属于阴,阴有收敛的性质,所以在这个特殊的季节,可以适当进补,但要轻补。如蜂蜜,制作是非常适合这个节气的滋补品。
《黄帝内经》指出:“正气可存,邪不可行”,意思是在正气旺盛的情况下,邪气不易侵入体内,疾病也就不会发生,所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非常重要。因为蛰过后天气明显转暖,不仅各种动物开始活动,各种细菌、病毒也开始生长繁殖,所以这个时候人们需要注意饮食,增强体质,抵御细菌的入侵。饮食原则是滋阴潜阳,多吃清淡食物,适当选择补品,提高免疫力。
春分和节气分昼夜、寒暑,所以人们在养生中也要保持阴阳平衡。在这个节气里,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能保持身体机能协调平衡的饮食。
清明节气,不宜用“发”食物,如竹笋、鸡肉等。《本草从新》说:“如果吃竹笋,会引起更多的疾病。”鸡可以动风助肝火。春季肝阳上亢,所以吃鸡容易偏阴,偏肝木。
谷雨过后,意味着春天结束了。按照中医“春季养肝”的观点,要抓住时机,把肝血好好表现一下。肝脏开始了解眼睛,肝血不足,所以你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眼睛上,看不清楚。此时饮食要点集中在养肝明目上。
二、春季食用野菜的注意事项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饮食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日常餐桌上,吃野菜、素菜、粗粮、杂菜成了时尚。但是一定要明白什么是“野生”,主要是指新鲜、无污染、无毒。《黄帝内经》中提到“四时阴阳之人,万物之根”。野菜之所以比栽培菜好,是因为野菜吸收了大自然的气体,没有化肥的污染。
去年春天,王大妈看到公园里各种野菜长势都很好,就摘了一些回家吃。晚饭后,王大妈开始拉肚子,最后被医生诊断为食物中毒。其实王大妈不明白,公园里长出来的野菜,虽然鲜嫩,其实已经被污染了,已经不是几十年前长在地里的野菜了。
苦菜、荠菜、马齿苋等野菜都被称为“天然珍品”,春天是吃野菜的时令季节。而生长在工业废水流过的草原和道路上的野菜,受到废水和汽车尾气的污染,导致汞、铅等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含量较高,一不小心或过量食用容易引起食物中毒。虽然公园里的野菜看起来是绿色的,但其实每年春天,公园都会喷药防治病虫害,让生长在里面的野菜受到污染。所以采摘野菜最好是在空旷的郊区,远离垃圾场和废弃的工地。不要吃不认识的野菜。有些野菜有剧毒。误食后会感到胸闷、腹胀、呕吐,甚至危及生命。
此外,野菜大多性寒,多吃会损伤脾胃,引起胃痛、恶心等症状。蒲公英、紫花苜蓿等野菜含有可引起过敏的物质,过敏体质的人食用后可能会出现瘙痒、皮疹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