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酒的起源是什么?
在古代,从酉(酒)字就可以看出,酒与医学关系密切,药酒的产生是中医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创举。药酒的起源与白酒的生产密不可分。我国现存最早的药酒药方见于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养生方》、《杂疗方》。虽然很多都不完整,但对药酒配方和酿造工艺的描述我们还是可以辨认出来的,说明中国的药酒在先秦时期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先秦时期的医学代表作《黄帝内经》也专门论述了酒对医学的贡献。其中《苏文唐冶一篇》论述了糯米与疾病防治的关系,在其他文章中也提到了“鸡媒糯米”治肿,“糯米药”治经络不通、疾病不人道等。这些都是比较早的药酒记录。
到了汉代,随着中医方剂的发展,药酒逐渐成为中医方剂的组成部分,针对性和疗效大大提高。在《史记·扁鹊·臧宫列传》中有“酒醪在胃中,可达之处”的记载,可见扁鹊认为酒醪可用于治疗胃肠疾病。此书还收录了西汉名医淳于髡的医案25篇。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记载:“女子有六十二种风,腹中血气蛰,红蓝花主之。”书中还有许多煎药或用酒服药的药方。
北魏贾思勰的《齐姚敏书》详细阐述了药酒的酿造方法,尤其是浸泡药物的专用酒的制作。金《肘后备急方》记载了海藻酒、桃仁酒、金牙酒、猪胰酒等药酒的治疗方法。梁-陶弘景在《本草笔记》中提出“酒可行而药有势”,特别是详细论述了药酒的浸泡方法,指出有765,438+0种药物不适宜用酒浸泡。
唐孙思邈《钱进方》中有80余个药酒方子,涉及补虚扶正、内科、外科、妇科等。,对酒和药酒的毒副作用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针对当时一些人暴饮导致的各种疾病,开发了一些相应的解酒药方。《千金方毅》也对药酒的服用方法提出了要求:“凡服药酒者,饮之,必使酒气相遇,不绝则绝,达不到药效。知多少,不可醉吐,害人甚大。”唐王道《外台秘笈》在“古今酒方”一节中,收录了11个药酒方。
宋元时期,药酒大发展,药酒的种类和应用范围明显扩大。仅《太平盛辉方》中关于药酒的专节就多达六篇,其他书籍中的药酒方子就有上百种,如《生肌宗录》、《太平惠民和肌方》、《三阴方》、《技能方》、《方继生》等。用药酒治病,也已涉及到内外病、妇科病、五官等疾病,对药酒的主要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药酒的制备采用了防水加热的方法,提高了有效成分的浸出率,增强了药酒的药效。这一时期药酒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养生药酒越来越多。有些药酒不仅具有治病养生的特点,而且口感纯正,成为宫廷御酒。除了上述大型方剂学书籍中记载的药酒外,宋的《养老》一书、元胡思慧的《吃喝》一书、太医医院等还收录了许多适合老年人服用的保健药酒。
明代医家在整理和继承前人经验的同时,创造了许多新的药酒配方。在明代的医学书籍中,如《普济方》、《方仙灵方》、《陈梦雷医学大全》、《王肯堂辨证论治规范》、《李时珍本草纲目》等。,有大量的药酒配方,既是前人传世的经典之作,也是当代人的创新之举。仅《本草纲目》就编纂了200多种药酒配方,《普济方》收集了300多种方剂。在明代,人们的作坊已经出售药酒,如青稞酒和羊肉酒,也有许多人自己饮用和酿造的药酒,如端午节的菖蒲酒,中秋节的桂花酒和重阳的菊花酒。
清代医学还创造了许多新的药酒配方。在这一时期的医药著作中,如的《医方集》、的《息生饮食谱》、的《医宗金镜》、的《良友心得集》、向有庆的《同生录》等。,都包含了明清时期新创制的药酒配方。清代药酒除了用于治病外,最大的特点就是养生保健,尤其是宫廷滋补药酒深受欢迎。如乾隆皇帝常喝的长寿药酒“松陵太平春酒”,对老年人体虚、关节无力、食欲不振、夜间失眠等多种疾病有治疗作用。“叶赫之酒”也是清宫酿造的大药酒。除了叶合枝,还有柏枝、槐枝、桑枝、石榴枝、糯米、黑豆、小曲,能治中风挛缩。
民国时期,战乱不断,百业不旺,药酒也在劫难逃,没有太大的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药酒作为中医方剂之一,既继承了传统的生产经验,又采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严格遵守卫生和质量标准,使药酒的生产逐步走向标准化和产业化,药酒的质量大大提高。药师还对许多传统药酒方剂的功效和配方进行了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为药酒的应用和疗效的提高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此外,药酒的规范已被列入我国药典,可见国家对药酒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