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内经》中的三要素(下)
在“因地制宜”的治疗思路指导下,《内经》提出了“西北气,散寒,东南气,收温”等具体的治疗方法。王冰注意到:“西方和北方的人皮厚,人人都吃热,所以散寒为宜;东南人,皮薄皮开,吃冷食,要保暖。即在气寒的地区和季节,要适应寒气而用药,宜散则寒;在气温炎热的地区和季节,首先要适应温热的气体来用药。原因是西部和北方人皮肤较密,很多人喜欢吃热的食物,所以病后散寒往往是合适的。东方人和南方人皮肤薄,皮肤开放,很多人喜欢吃生冷的食物,所以病后接受适当的温度治疗往往是合适的。只有在气不合时,气不合时,才应该用相反的药物来纠正。《苏文怡法方艺论》也说:“所以圣人相杂以待,各有其位。所以,因异而治百病的人,会知道治疗的大致情况。一是要求医生根据天气、地理、生活习惯、体质等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第二,主张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多种治疗方法和措施可以组合使用。第三,强调医生要准确分析病情,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所以治疗不能只关注疾病本身,还要注意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内经》认为,无论疾病是否具有时间周期性,其治疗也要考虑时间的问题,避免“削天”之弊,这也是“因时制宜”治疗思想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体现。具体来说,在原方的基础上,可以随时加减药物,或管事时调脏,或管事时护脏;可以选择寒热较缓的药物;可以用反辅助法等等。
比如高力用羌活愈风汤治疗中风,并建议此药可常服,但不可失四时辅,所以半夏、人参、柴胡等。春季宜加枢少阳;夏季加石膏、知母、黄芩,防火助风;防己、白术、茯苓等。在漫长的夏季加入健脾利湿,运化中州四方;秋季加入厚朴、藿香、桂枝,促进肺气的释放,缓解秋季中风;附子、肉桂、当归等。冬季补充命门之火,固本培元,辅助冬月主方。又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中云:“春天,存酸增甜,以滋养脾气;夏季,存苦增苦养肺气;长夏,存甜增咸滋养肾气;秋季该省辛辣酸味滋养肝气;冬天省盐增苦养心。”而朱丹溪认为,如果你在夏天着火的时候泼温水,那将是错误的。另一方面,程中岭认为医生吃药失去了四季的寒冷、炎热和凉爽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另外,适时吃药也是“因时制宜”的内容之一,无论用针与否,都要随时间采取不同的措施。《灵舒威·齐星》中说:“如果你等待合适的时间,疾病可以及时得到治疗,如果你失去时间,你将无法治愈。如张仲景强调石枣汤要“平而丹”服用,即因手太阴,肺应应阴,充分发挥药物的泻下作用。在叶的《临床指南医案》中,仅各种方剂的服用时间就记录了近百处。例如,早期使用温补肾阳的产品,后期使用健脾的药物;上午滋补肾阴,下午健脾壮阳;趁早吸下焦,黄昏入纯甘燥。《内经》中也有未发病时服药的理论,如疟疾综合征的治疗。故《疟论》云:“方之兴则灭,因其衰则兴。」
这里用一个医案来说明经典的用途。《王孟英医案》载:翁家顺生了一场热病,千库林寺僧未治。文和龚医生都负责生化汤的加减,对剧有利。请咨询孟赢,脉搏软滑。岳:身体阴虚,热内生,产生新血,为发热。但是,谵妄是最吓医生的证据,渴热饮就像虚寒的证据。宜猜测为风寒表散,血瘀疑袭,贴用生姜。大家的桃、桂、阴被抢,病越来越重。孟用犀角地黄汤,加金银花、石膏、、石斛、栀子、贝类、花粉、兰草、菖蒲、玄参、竹汁、竹茹、竹叶等。十多剂后,舌头上突然布满污秽的皮毛,气息喷出。味道很难闻,手像冰一样冷,头上也在冒汗。咸的叫做绝望。孟赢说:生命力也。因阴虚热邪,给了他清营凉血法。服用十多天了,渐渐撼动了营阴,驱邪了。这是苔藓。但此元素较弱,不能用战争解决,所以四肢冰冷,汗只来自头面部,并非阳虚。经常用甘寒冲洗后,越三日出汗,暑热消退,四肢暖苔。从始至终,犀牛角* * *服了三两许,没有犯一次相抵触的药。三江大气低湿,天气温暖。伤寒的证候很少,但多为湿热、风温。另一个人体质软脆,不想被药物清洗。所以他只用甘寒清透的药物,渐寻之,邪不伤而去。如果你在北方,即使你服用了几百剂,你也会对这些药物一无所知。除非你加入硝酸盐和黄色来净化,否则邪恶不会消失。所以叶的方法在江浙一带很有名气。而吴身边,大名鼎鼎的幽姬。换个地方都一样。“因地制宜”也是明智之举。
按:患者产后发热表现为谵妄、嗜睡。医家都是以虚寒为理论,用生化汤温经散寒,对疾病非常有利。但王孟英根据因地制宜的治疗思路,将阴虚热邪确定为深证,加减犀角地黄汤,疗效显著。由于三江之地环境湿热,其人体质较弱,多因阴虚,易发生湿温、风温。北方人身体强壮,生活在干燥寒冷的环境中,容易出现寒症。在治疗上,一定要增加黄、芒硝的药性,以祛热邪。南北方地区不一样,居民生活环境不一样,处理方式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