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生的原则是什么?

冬三月,植物枯萎,昆虫冻僵,是自然界万物藏伏的季节,人的阳气也要藏在里面。所以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也应该是“藏”。中医认为,只有适应四季的阴阳才能维持生命活动,总结出“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的理论。冬季是阴气极盛,万物收藏的季节。生物正处于休眠期来养精蓄锐,适应来年春天的生机。所以中医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称。

因为人体在阳气关闭后,新陈代谢相对较低,要靠“肾”这个生命的原动力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在冬季,正常的肾功能可以调节机体以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和疾病。因此,冬季养生非常重要,以下几点是贯彻这一原则的关键点:

(1)精神调理除了注意保持精神上的宁静,还要学会在神藏在里面的时候及时调理不良情绪,在紧张、兴奋、焦虑、抑郁的状态下,尽快恢复精神上的平静。同时,冬季要预防季节性情感障碍。所谓季节性情感障碍,是指有些人在冬季容易出现情绪低落、嗜睡、昏昏沉沉的现象,且年年出现。这种现象在年轻人中更为普遍,尤其是女性。预防的方法是多晒太阳,这是一种调理情绪的自然疗法。

(2)冬季饮食保健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储存热量”。所以冬天要多吃的食物有羊肉、狗肉、鹅、鸭、萝卜、核桃、板栗、红薯。同时一定要遵循“少吃咸,多吃苦”的原则:冬季是肾经旺盛的时候,而肾是咸的,心是苦的。咸味吃多了,会让本来就偏高的肾水更加浓烈,从而削弱心阳之力。因此,我们应该多吃苦味食物,以帮助心脏阳。冬季饮食忌黏寒食物,因为这类食物属于“饮酒”,容易损伤脾胃的阳气。

(3)日常保健《黄帝内经》指出:“早睡晚起以待太阳。”意思是冬天早睡晚起,太阳出来后再起床比较好(尤其是老年人)。在冬季的日常生活和保健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穿衣时要讲“衣物气候”,即衣物内层与皮肤之间的温度要始终保持在32℃ ~ 33℃。这种理想的“服装气候”可以缓冲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其次,要注意脚部的保暖。因为脚离心脏最远,供血少且慢,所以脚的皮肤温度最低。中医认为,脚冷必然影响内脏,可导致腹泻、月经不调、阳痿、腰痛等疾病。第三,冬天定期开窗通风对身体有好处。第四,蒙着头睡觉不可取。冬天蒙着头睡觉,极其适合因缺氧引起胸闷气短。第五,避免夜间小便。因为冬夜较长,长时间憋尿会积累有毒物质,导致膀胱炎、尿道炎。

(4)运动强身中医素有“食补不如补气”之说。“冬天多动,少生病:冬天懒,多喝药。”。“补气”或“动”就是运动。简单易行的方法是:早晨或睡前叩齿50次左右,舌头绕口旋转5次,鼓洗40次左右,咽下津液两三次即可入腹。调整好气息后,练习“吹”字40次左右。吸气时,双手通过腰背部举至胸前,耸肩。呼气时,念“吹”字(不要出声),提肛收腹,脚尖抓地,双手从胸前垂至双膝,屈膝半蹲。然后,双手爬脚,双腿站立或伸直,双手压脚背或挠脚趾,停顿,慢慢做,约10次。揉腰50 ~ 100次,最后倒退半小时左右。还可以学习打太极拳或捶打、疏通经络等。或者做慢跑、散步、滑水、跳绳、球类等运动。

冬天昼短夜长,日照弱。你应该多在户外锻炼,以弥补阳光的不足。冷空气中运动可以增强神经调节功能,提高造血功能和抵抗力,但运动时不宜出汗,以防感冒。避免在大风、大雾、雨雪等恶劣天气下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