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生理论是如何发展的?
(1)先秦养生理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历史时期称为先秦时期。
先秦诸子在探索自然规律和生命奥秘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养生理论观点。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周易、道家、儒家、杂家等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①周易养生论。
《易经》又称《易经》,简称《易》。易有三层意思:变、简、难。周易是阐述宇宙万物自然变化的理论。宇宙万物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变化,天体的运动,地壳的变化,四季的冷暖,昼夜的薄暮,无一例外,人也是如此。易经称这种变化为“易易”,无论在宇宙中还是人类的生命活动中,都有一定的规律、变化和周期。
易经着眼于宇宙和世界,立足于人类自身,在认识宇宙的运动和变化规律中探索生命的奥秘,从而认识生与死的原因和规律。《周易》在论述了宇宙和生命必须变化、变化、不变的机理后,提出了知、适、变的生命原则,并将其作为人类生活、行为、养生、防病的规范。
②圣人养生理论
先秦诸子学派出现的时间稍晚,大约在战国时期,藏书160册,其中养生类书籍约50册,内容丰富。主要的养生观点有:“决不能不完成任务,而要关心消除伤害”,“趋利避害,顺应自然”。
(3)管子的养生理论。
《管子》的作者继承了老子的道是宇宙本原的思想,但也明确提出了道是本质的观点。管子认为“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主张存精养生,虚妄欲存精。管子不仅对日常生活、饮食、适应四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且强调精神上的乐观,认为“凡人生而必乐”。保持乐观对于健康的生活是非常必要的。
④道教养生理论的诞生。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教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
《道德经》说,“人练地,地练天,天练道,道自然。”“道”源于自然规律,即道教能自然导致长寿。这是道家养生思想的根本观点。道家的“清静”、“返朴归真”、“和为贵”等主张对养生也有很大影响。
“形神双修”,老子主张去物欲养形,清静养神。庄子认为:“道德的完整是形式的,身体的完整是精神的完整”,“身体的完整是精炼而复杂的,是与天合一的”。在修形方面,主张以形达郁。
⑤儒家养生理论的诞生。
儒家创立于春秋末期,创始人是孔子。儒家的养生观首先强调的是精神调节。孟子认为“养心不擅情欲”。生活中有欲望很正常,但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是可以实现的。不能过分,要遵循“礼”的原则。
同时,儒家的养生思想强调身体保健和饮食卫生的重要性。
(2)秦汉隋唐时期的养生理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从秦汉到隋唐,养生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秦始皇、汉武帝等人的长生不老梦,推动了人们对养生技术的探索。出现了华佗、嵇康、葛洪、孙思邈等养生专家,以及吃丸、服石等荒诞的养生术。
(1)保育和投饵的建议。
养生和饵疗是汉唐时期著名养生学家孙思邈提出的。孙氏著名的医学著作《备急勿躁》、《千金翼》中包含了大量的养生内容。保持健康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养生。他认为人的本质就像油灯里的油,生命活动就像明亮的灯。每个人都有等量的“油”。如果不注意节约,就像大灯芯的油灯,油很快就会用完,寿命很短。如果能注意节约,就像用小灯芯一样。油用完了,灯就会慢慢熄灭,寿命自然会延长。
养生的要领主要在于:避免精气过度受损。具体来说,就是在性交中要注意禁欲,心静,心中无妄想,听而不痴。要“少想、少读、少欲、少言、少笑、少忧、少乐、少乐、少善、少恶”,不计较名利、非名利,最大限度地减少本质的流失。
“投饵”是一种通过长期口服药物来减少谷物消耗、延长寿命的方法,在孙思邈的《千女至方》中也有记载。
上钩分三步,一是除三虫,二是忌粮,三是取食。三虫指的是长虫、红虫、蛲虫,对人体危害很大。不除,补药无效,必须用“去三冲方”杀死。所谓“忌粮”,就是断粮,来源于道教。“三虫恶怪”以五谷为食的说法认为,避开五谷,便可除三虫,得道长生。孙氏用茯苓、松柏子等。试图取代谷物食品,但没有成功。进食意味着长期使用药物。《千金方耀》记载的“食方”有32种,如茯苓酥、杏仁酥等,都有一定的延年益寿作用。
(2)养老依从性
养老是孙思邈倡导的。孙氏认为,当人们变老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一些变化。生理上,阳气渐衰,身体渐弱;心力衰竭,忘记过去失去未来,饮食无味;皮肤失去光泽,头发变白枯萎,四肢沉重,懒动。随着老龄化的到来,疾病越来越多。心理上容易产生衰老感和失落感,以及性格变异,影响身体健康。所以老年人更要注意健康。
孙氏主张老年人应该了解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加强对自己的支持。首先要“反俗”,思想上超脱。别人说话声音大,我声音不高。别人发脾气我不生气。我没有妄想症,耳朵也容易消化,应该不会很复杂。要坚持做轻体力劳动,适量运动,如散步、引导呼吸等。住的地方要优雅、干净、朴素,衣服和身体要勤洗,使之干净。这样,你才能安心长寿。
③食丹取石的兴起。
吃蛋始于秦朝。秦始皇拼命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和长生不老之药,又因为冶金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批专门研究长生不老之术和提炼长生不老之药的人,称为“方士”。他们搜集了一些荒诞的童话和奇异的魔法,用水银、铅、朱砂、硫磺提炼出“仙丹”。晋代,吃丹求寿之风盛行。到了唐代,愈演愈烈。唐太宗等人曾服过“仙丹”。
同时还有食丹流行的衣石。所谓“取石”,就是使用由矿物药物组成的药方,如由钟乳石、紫应时、白石英、硫磺、赤石脂组成的“五石散”。据说可以使人“精神愉悦,精力充沛”,可以满足沉迷酒色的统治者和文人的需要。
服用“单弦”或“乌石散”后,可起到暂时的兴奋作用,如全身发热不安,性欲增强等。但对人体有害。例如,著名的李宝珍,在服用“仙丹”后,脾气暴躁,身体虚弱,最后被太监陈鸿志等人杀死。唐穆宗、唐敬宗等皇帝和杜甫等大臣深受其害。
由于吃丹取石有害健康,遭到有识之士的反对,孙思邈高喊:“宁吃野葛根,不吃五石脂。”
(3)宋元时期的养生理论。
宋元时期持续了400多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中期阶段。这一时期,陈至、邹璇、丘处机、朱震亨等养生专家相继问世,并出版了《养老献家书》、《取养生报》、《养生录》、《泰鼎养生主论》等专著。这些著作不仅丰富了前人的养生理论,而且发展了古代的养生方法。
①饮食养生法的进一步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意识到了食品养生的重要性。孔子认为食物应该精致,烹饪得当,饮食有规律。不要吃变色、变味、腐烂的食物。唐代孙思邈在《钱进方耀》第二十六卷中专门论述了饮食养生,这是现存最早的饮食养生专著。其中水果30种,蔬菜63种,谷米24种,鸟兽45种,大部分是具有滋补功能的日常食品。孙氏认为,如果你不了解饮食,这是不够的,以挽救你的生命。他指出食物既能维持生命,又能治病,并提出了少食多餐、饮食清淡、饿了就吃的原则。
宋代特别重视医学,饮食养生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中陈至的贡献最大。陈至也被称为陈真。宋元年,任泰州华县(今江苏兴化)县令。他在《养老献家》一书中系统总结了唐代以来的饮食保健成就,阐述了饮食调理的作用和具体方法。
陈认为,饮食在保证人体健康和调节阴阳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果你饿了,你就会生病。他指出,饮食宜少而多餐,使脾胃易于消化;食物宜温、熟、软,切忌硬粘寒,以防伤脾胃。
陈大力提倡喝牛奶。他认为,牛奶的性质和味道都很温和,可以补充血管,有益心脏,增长肌肉,使人健康强壮,使人看起来光滑衰老。详细讲解了原料奶的适用范围和食用方法。
有了病,他主张先食疗的方法,认为食疗优于药物治疗。因为食物既能驱邪,又能安定脏腑,而药物总是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果饮食未能痊愈,考虑再次使用药物。②药物方案步入正轨。
服用药物延年益寿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代医书,书中记载用动物的睾丸、阴茎和植物中的松果、柏子仁来返老还童。西晋张华《博物志》认为黄经有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作用。在东汉神农《本草经》的药理学专著中,有165种药物记载为“益智”、“延年益寿”。
魏晋南北朝时期,食丹服石之风盛行,医疗养生误入歧途,许多人成为丹石药的受害者。唐朝以后,这种弊端逐渐被人们认识,开始提倡利用动植物养生。到了宋代,对进士药物的毒副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药物健康步入正轨。宋代重视其他药物的收集和研究。朝廷整理的医学著作中收集了大量延年益寿的方剂,如《太平方慧方》、《太平惠民合剂方》、《生肌宗录》等。当时很多养生方子,如还少丸、不老丸等,都是抗衰老、延年益寿的名方。
唐宋以后的养生方药,一般可分为补肾、健脾、滋阴、壮阳,其中以熟地、枸杞、人参、黄芪、山药、黄精、麦冬为最受欢迎的药物。宋元时期还提倡使用鹿龟等被称为血肉的动物药材。这对明清时期的医学培养产生了重大影响。如《镜月全书》中著名的抗衰老方剂“全鹿丸”,含有角蛋白、鹿茸、鹿肾、新鲜鹿肉、鹿尾等。,它与人参、熟地黄、菟丝子配伍,补益气血,滋阴壮阳,达到补益阴阳、气血、延年益寿的功效。
(3)倒仓的建议。
倾倒位置的手法见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振衡,又名Xi,祖籍梧州义乌(今浙江义乌)。朱从小学习刻苦,日记一千字。他年轻时致力于研究孔孟和朱成的理学。30岁后专攻医学,撰写了《丹溪心法》、《格致余论》等医学著作,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他一生努力,长寿,说明他有很好的养生之道。
仓指人的胃;倒仓就是把胃里的渣滓倒掉。朱认为,人们在遇到可口的食物时往往会暴饮暴食。这些过量的食物会与体内的痰瘀纠缠在一起,日积月累,伤害身体和生命,所以要通过“倒仓”来清除。倾倒操作的具体方法是:取5 ~ 10公斤的公牛肉,用流水煮沸,用布滤渣,将所得汁液倒入锅中,用小火煮至琥珀色。煮好后先喝一小杯,以后再喝,断断续续,直到喝几十杯。酒后会呕吐,适量多吐有效。呕吐后安静睡一两天,饿了就喝粥。三天后可以喝一些清淡的蔬菜汤,逐渐恢复正常饮食。朱认为此法具有推陈出新、扶不足、补亏损的作用;人到中年后使用一两次此术,对祛病延年很有帮助。
(4)明清时期的养生理论。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在这个长达五个多世纪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养生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出现了张介宾、郜琏、曹廷栋等著名的养生学家,出版了《寿石清》、《养生四要》、《衰老精要》、《尊生八记》、《寿养丛书》、《老老恒言》等养生专著。同时提出了健身、返老还童等养生方法。
①老年人养生方法的完备性。
养老方式始于唐代的孙思邈。宋代陈至撰写了《养老与照顾亲属》一书,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老年人保健专著。书中对老年人的日常保养、饮食调整、用药忌口都有详细的论述。元代,邹璇多次出版《赡养老人与家庭养老》一书,并在日本、朝鲜等国广为流传。《四库全书》的总结给了它很高的评价。
明清时期,老年保健理论进一步完善,其中影响最大的著作是郜琏的《尊生八记》和曹廷栋的《老人恒言》。《尊生八记》对老年人的四季调养、饮食调节、起居调节、药物补充等都做了深入的探讨。
《老人恒言》的作者曹廷栋是清代著名的保健学家。他遵循孟子“我老了,人也老了”的格言,读了大量的书,提出了简单易行的老年人保健方法,如睡、洗、行、昼卧、夜坐、衣、帽、带、鞋、床、帐、枕、席、被等。虽然讨论并不令人惊讶,但它大多是彻底和有用的。比如《安心睡觉》中,如何上床,睡觉时采取什么姿势,手脚如何摆放,什么时候上床,如何保护头部、胃部和垫肩的颈部都有讨论。这些方法既简单又有效。
在明清时期,还有其他一些关于养老艺术的著作:《寿世保元》、《明代红炉烧雪》、《清代长寿秘诀》、《滋补真经集》等。这些书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老年人的健康长寿。
(2)倡导健身和返老还童。
张介宾是明末著名的医学家,他大力提倡健身和返老还童。张出身名门,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下知历史,下知兵法。中年后投身医学,研究养生方法。
明代以前,养生专家更重视精神在健康长寿中的作用,而张在《景岳全书?《治形论》系统阐述了形与神、形与命的辩证关系,认为形有赖于精神生活的物质,有赖于精血的滋养,而形的养成主要在于维持精血。具体来说,一方面要控制情欲,防止精血受损;另一方面,要经常服用温补精血的药物。张自创的“全鹿丸”是温养精血的名方。
在《景岳全书》中,张提出了“返老还童”的方法。所谓中兴,就是中年加强保健。张认为,人的衰老从中年就开始了,只是一时还没有显露出来,而中年是人体由盛转衰、生命力逐渐衰弱的转折点。如果能在此期间加强护理,“盘活基础”,将为老年人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中年不注意健康,会加速衰老的到来。中年养生的关键在于恢复元气。通过养神、锻炼身体、填精补血等方法,恢复虚弱的元气,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总之,中国的养生理论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在探索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道路上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我们应该尽力整理、挖掘和继承这些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它们在增强中华民族体质、延长人类寿命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二、道家、儒家、佛教的养生之道
中国人的养生除了与医学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外,还深受宗教、哲学、伦理和习俗的影响。在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中,道、儒、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们不仅为中国养生文化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为中国养生实践提供了独特的养生方法,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