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养生发展史

气功作为医疗保健,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唐尧时期,奠定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基础,并在以后的朝代得到发展。早在2000多年前,先秦时期的医学著作和其他著作中就有关于气功的论述。道家老子和庄子都在著作中提到了古代气功,如老子的“空其心,填其腹”,庄子的“空其极,守其静”,“专治气以柔,能生婴儿”,“吐气吐故纳新,熊伸鸟通”等等。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关于呼吸操的描述,是战国初年石刻中的“行气玉佩铭”铭文。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一批竹简帛书医书中,有描述气功的帛书和帛画。《黄帝内经》中也有很多与气功有关的地方,比如《素问针炙论》中“久治肾病者,可阴朝南,保持神志清醒,闭气七次,以引颈咽畅,如吞硬物,七次之后,无数次诱津”。气功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代景明教的记载中许逊的《气功解说》中,但在古代并未广泛使用,只是到了近代才开始流行。在古代,它还被称为引导和呼吸。被说服等。葛洪在《抱朴子》中详细记录了气功养生的经验和方法。南北朝时,陶弘景收集了六朝以前的气功养生经验,编辑成《养性延寿录》,占全书一半篇幅,由调息治病和引导按摩两部分组成,其中有些与现在使用的动静操非常相似。

方的《病因论》包含了260多种大部分证型下的导气吐气方法,可以说是隋代以前气功疗法的总结。孙思邈的《取中国枕》一书,包含导引和行气两个板块,专门论述古代气功。孙氏特别强调“气息有理,即百病不生”的呼吸锻炼作用。并介绍了六字诀的具体运用,以及“天竺推拿婆罗门法”和“老子推拿法”的十八个动作。

宋金元时期,道教炼丹术兴起,古代气功开始融合其中的某些部分,这是这一时期气功发展的特点。《圣迹总录》是北宋时期为政治事务和中国官员开出的药方,卷本巨大。原著没有吞、导、服三个部分,专门讲气功。明清时期,古代气功发展的特点是医家掌握和应用更加广泛,气功养生专著达60余种。比如《健康保护的秘密》中列出了近40种疾病的指导运动方法。明代名医李时珍记载了一些练武的方法,提出了“惟归观者可观”的练武经验。清代王企安所著《医方集》中记载了详细的调息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政府中医药政策的指导下,气功疗法蓬勃发展,并作为一种健身手段被越来越多的人广泛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