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养生
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像鱼与水的关系一样。人类的生老病死就像自然界的春夏秋收冬储,所以《易经》提倡“天人合一”的理念。只有当人体的功能与大自然的变化相一致时,我们的生活才能年年“山火不灭,春风吹又高”。
“苏文?《金匮严阵》中指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所受”和“阴阳相和,四时相调”,说明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五脏的功能活动和气血运行与季节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古往今来,中医保健学家都把“气候?物候学?症候”作为养生学的重要课题来研究。
当气候发生变化时,人体会有一些特殊的反应:春夏季节,天气转暖,在人体内蛰伏了一个冬天的阳气开始在体外萌发,从而促进血液循环的速度,大量的汗液从体表排出。这是身体通过出汗散热来调节体内过多的阳气的方式;相反,在秋冬季节,气温较低,人体为了保护阳气,会表现为小便多、尿频、皮肤出汗少。
中医还认为,熬夜晨昏也会影响人的生活,所以人要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否则人体会产生很多疾病。因此,保持健康取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顺应自然的原则。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所以人要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就对应了春长夏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动和位置,服从阴阳的消长,可以根据天地自然气候变化调养身体,可以去旧迎新,养精蓄锐。只有我们的身心与阴阳的变化相协调,适应四季的气候变化,才能使我们的身体强壮,摆脱疾病,延年益寿,幸福地生活在天地之间。
第二,符合人体生物钟原理。人体血液中有60多种化学元素,完全符合元素含量在地壳中的分布规律。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体的生物钟与自然界的变化是一致的。要想身体健康,就要“生活有规律,不要轻举妄动”,“养精蓄锐,不生病”。只有一切都符合生物钟,适应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的环境,使日常的生理活动、坐卧与这些节律相协调,才能拥有健康。
第三,融入生命健康原则。社会在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不健康的因素。比如城市中大量车辆的出现带来的噪音和尾气污染,房间装修带来的环境污染,过度紧张的快节奏生活都会给人们带来精神焦虑、头痛、头晕、烦躁、失眠等症状。因此,养生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做到饮食养生,远离山珍海味,主食副食平衡,酸性食物碱性食物平衡,杂质与精华平衡,寒热平衡,干湿平衡,摄入与排出平衡,情绪与食欲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