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池被淹后为什么要繁殖饵料生物?怎么繁育?

微生物是虾和幼虾的良好天然诱饵。吃了它们不仅能让大虾长得快,体格壮,还能增强抗病能力。因此,人工培育饵料生物不仅对对虾生长良好、体格健壮,而且是降低对虾养殖成本、减少投喂对池底污染的重要措施。要注意饵料生物的培养。

对虾的天然饲料很多,几乎所有的小型底栖生物都可以食用,而且摄食范围随着个体的增加而增加。幼虫期主要以潮间带的底栖硅藻、大型溞、沙壳纤毛虫、有孔虫、中华绒螯蟹等小型甲壳动物为食,成长过程中可捕食小型多毛类(海洋幼体和假幼体)、小型贝类(小型贝类、狭口螺、沼泽螺)、蟑螂、钩虾等。

体型较大的对虾可捕食较大的底栖生物,如蓝蛤、肌肉蛤、小沙蚕、虾蟹等,偶尔也捕捉浮游动物。所以养殖的基础饲料要多样化,不能只养殖一种动物。为了培养这些小动物,首先要培养它们需要的饵料——浮游和底栖藻类。并且要了解它们的生态习性,及时介绍它们的父母、卵和幼虫,让它们在池中繁衍。

目前繁殖饵料生物的方法一般是在清理池塘后先注入50 ~ 60厘米的水,然后施入适量的肥料,使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色为黄褐色、黄绿色或淡绿色。以后会逐渐加新水,根据水色分几次施肥,使放苗水深和透明度达到放苗要求。

放苗后可以根据情况继续施肥浇水。至于施肥的种类和方法,新建虾池最好施有机肥(如家禽、牲畜粪便),可按每公顷65,438+0,500公斤左右的比例施入,分2-3次,化肥可后加;老池子还不如施化肥。化肥种类多为硝酸铵、硫酸铵、碳酸氢铵、磷酸二铵、尿素、复合磷肥等。施肥量要根据原塘水的肥力和生物成分来确定。一般来说,每次施氮量为2毫克/升。磷肥0.2 mg/L(以磷含量计),前期2-3天施一次,后期7-10天施一次。当池水透明度低于30厘米时,应停止施肥。如果施肥后水质变清,或出现异常水色,可能是原生动物和甲藻大量繁殖所致,可将池水排干,重新引入肥料池。

也可以从浮游生物种类和生长状况良好的水库或附近虾池引进。此外,在对虾苗种投放前和养殖初期,可收集饵料生物如章鱼、钩虾、沙蚕、假沼螺等,移植到池塘中,使其在池塘中繁殖生长,为对虾提供优质饵料。但从疾病预防的角度来说,要非常注意采集环境,避免移入病毒携带者。饵料生物的培育一般包括清池、取水、施肥、引种等几个环节。

虽然方法简单,但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避免饲料生物的单一性。应根据对虾不同生长阶段对饵料的需求和饵料生物的繁殖周期,采取综合养殖措施,可相对延长虾池饵料生物的繁殖时间,使对虾获得多种饵料生物。

②引进饵料生物要考虑水体的承载能力和生态平衡。

③要提前了解这个海域有哪些饵料生物和敌生物,以及它们出现的高峰时间,以便在引水时避开敌生物。

(4)少施勤施,根据情况“三不施”,即水色浓不施;下雨天不行;早晚(中午前)不要涂。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农业出版社《物种保护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