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培养青年创新人才的生态圈|如何撰写人才培养计划

2012年6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国家教育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教育“十二五”规划》)。这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子规划和配套规划。教育“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推进人才培养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和任务,并强调了三项重要举措,其中之一就是“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十二五”规划指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规划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能力导向,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同时特别强调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要结合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和强调创新,呼唤和凸显创新人才的价值。

高科技的出现,互联网的普及,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信息系统的空前发展,信息总量猛增,信息流速加快。信息的及时获取,信息资源的* * *创造和* *享受,自然空间壁垒的突破,给生活和工作带来的便利,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世界的面貌,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状态。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来说,计算机和网络不仅改变了他们接受知识的方式和信息的总量、速度和内容,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构建了继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文化空间之后的第四个空间——数字虚拟网络空间。而这个空间将是他们未来生活和生存的条件和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空间里,通过人机交互、信息交互、人人交互,正在引发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由此产生的平等合作的人际交往、自由多元的交往、独立互动的存在,会激发学生进一步解放自身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欲望。

面对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如何利用好现代教育手段,发挥其独特优势,为我国青少年创新人才的培养构建一个全新的、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个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的生态圈,是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

打造青年创新人才培养生态圈,需要顶层设计和资源有效整合。

顾名思义,“生态圈”是一种“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不可穷尽或推广的。二是各要素在发展模式上无缝衔接、协调发展,让“圈”更圆更大。

打造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生态圈,就是整合与青少年探索创新能力培养相关的各种要素,力求无缝整合学校组织资源、导师资源、参与学生资源、研究参考资源、社会活动资源;需要科技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科研机构相互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实践的机会,建立优秀学生不断脱颖而出参与国际竞争的发展机制。对于大部分中小学来说,生态圈的打造还需要学校形成追求和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善于利用资源,为青年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宽松有利的条件;各级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加强对各层次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纵观中小学现状,教育部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和高校招生制度,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如制定国家课程标准;修订中小学课程计划;编写新教材;增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强调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改革高考制度。

毋庸讳言,整个改革进程仍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重要的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学校缺乏开展创新活动的必要资源和条件;目前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管理和评价脱离了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大多数教师都急需帮助和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处于一种说多做少的状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综上所述,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瓶颈”是观念、资源和师资。如何突破?

中国科协青少年工作部整合国内学术科研机构和各类科技专家优势,依托中小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和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吸引更多青少年积极参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 并通过品牌竞赛的推广、学习环境的建设、资源的建设、有效辅导的加强,培养一批能够引导青少年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中小学骨干教师。 由该部主办、承办或参与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明日小科学家”奖、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等青少年创新教育活动,已成为具有引领性、示范性、权威性、科学性、普及性的品牌赛事和活动,受到了科教界的关注和好评,成为我国青少年高度关注和广泛参与的重要活动,为推动中小学科技创新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

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的生态圈。

中国大部分地区和学校都实现了“校校通”。为了充分利用这些信息技术设备和网络条件,中国科协青年工作部还开发了全国青年科技创新活动服务平台。该平台包括文件通知和新闻报道、品牌活动和竞赛服务、工作网络和成员学校建设、国际科学交流活动、网络创新研究院应用等。,并围绕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一主题,不断拓展和细化各子系统的功能。平台以学生和教师为两大对象,以网络研究院为重点建设目标。提供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创新项目孵化、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图书馆、创新论坛、科学大讲堂、创新邮局等功能性服务支持,有效推进中小学研究性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目前,该平台已经成为培养中国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生态资源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除了国家层面的推动,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生态圈的打造也吸引了各省市的诸多亮点。这里只是几个例子。

北京市教委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成立了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启动了“腾飞计划”。这个被时任北京市教委主任罗杰称为“一半理想,一半现实”的腾飞计划,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基础,定位为高中课程改革的补充和延伸。“翱翔计划”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社会、教育、文化、科技资源,突破现有常规培养模式,建立学生“与科学家一起成长”的机制。通过科研过程中的熏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逐步形成探索和热爱科学的习惯,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从实践意义上讲,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在各个领域,尤其是科学、技术和管理领域,具有强烈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学科带头人。所以飞升的学生不能和拔尖的创新人才挂钩。”北京青年科技创新学院办公室主任张毅说,“所以我们提出的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潜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或者说‘培养有创新潜力的年轻人,才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如今,腾飞的学子不再局限于示范高中,而是面向北京所有的普通高中,就像种子一样,健康发芽成长,努力影响身边的同学,充分发挥项目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除了生源的扩大,在学科方面,在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地理的基础上,还增加了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