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五谷杂粮”“五谷丰登”?它们是什么谷物?

古武

粮食作物的统称。“五谷”说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论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解释不一,一个是小米,小米,小麦,大米;说到小米,小米,小麦,小米,大麻。这两种说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没有米和麻。不一致的原因是当时的农作物有五种以上,“百粒”、“六粒”、“九粒”学说的存在就是明证,各地的农作物品种也不一样。“五谷”说的流行,显然是五行的影响所致。所以,一般来说,谷物是指几种主要的粮食作物。

虽然五谷的概念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这些作物在国家粮食供给中的地位却是时有变化的。五谷中的黍、黍等作物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长期短的特点,因此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发现了“保老易做”的特点,和小米一起成为当时人们不可或缺的食物。同时发现倒伏小麦(冬小麦)可以在深秋和早春种植,可以解决青黄问题。此外,此时石磨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小麦从粮食到面食的适口性,引起广泛关注,发展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与小米相媲美。在儒家经典《春秋》中,它不是一本书,但如果五谷杂粮歉收,它就是一本书。可见圣人在五谷中最重视小麦和五谷。西汉时期的农学家赵国和氾胜之致力于在关中地区推广小麦种植。汉代关中人口的增加与小麦种植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直到唐宋时期,北方人口比南方多。但唐宋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的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东南,也就是秦汉以来被称为“地广人稀”的楚越之地。宋代南方人口超过北方,估计为6: 4。此后,南方的人口密度远高于北方。中国南方人口的增加与水稻生产密不可分。水稻非常适合在雨量充沛的南方地区种植,但起初并不显眼,甚至被排除在粮外。然而后来居上。唐宋以后,大米在国家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据明代宋估计,当时的粮食供应以十分之七的大米为主,而稻、麦、黍、黍等粮食作物加起来只占十分之三,已退居次要地位。大豆和大麻已经退出了粮食作物的范畴,只被用作蔬菜。然而,当一些作物退出了粮食作物的行列,一些作物又加入了粮食作物的行列。明末,玉米、红薯、马铃薯相继传入中国,成为近代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谷物?

“谷”是“谷”的简化字,原指带壳的谷物;像米、粟(稷米,即黍)、黍(又称黄米),外面都有壳,所以叫谷。顾这个字的音来源于贝壳的音。

“五谷”一词最早的记载可以在《论语》中找到。根据《论语》记载,2400多年前,孔子带着他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长途旅行,鲁兹落在了后面。他遇到一个老农,他拿着一个竹篓,拄着一根棍子,就问他:“你看见师傅了吗?”老农说:“不四脚着地干活,谁是主人?”

亲爱的读者,你能区分谷物吗?

五谷指五种五谷。比《论语》还早的书,如《诗经》、《经》,只有“百粒”,没有“五谷”。从100粒到5粒,粮食作物的种类减少了吗?不是这样的。开始时,人们常常给一种作物的几个不同品种逐一起一个专有名称,于是就有了许多单子。而且这里的“百”字只是用来指代很多意思,并没有真正的一百种。“五谷”一词的出现,表明人们有了明确的分类概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有五种。

当“五谷”这个词第一次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并没有记录它是什么意思。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解释是汉人写的。汉人和汉后人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米、粟、黍、麦、糯米(即大豆);另一种说法是大麻(指大麻),小米,小米,小麦,糯米。这两种说法的区别,一个是有米无麻,一个是有麻无米。麻子虽可食用,但主要用于纺织。谷指谷物,前一种说法不包括谷物中的麻,比较合理。但另一方面,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北方,水稻是南方作物,北方种植有限,所以没有水稻的粮食里也有可能有麻。史官天官书《史记》“年年美恶”(预言年丰)中提到的农作物,是小麦、粟、黍、糯米、麻,属于后一种说法。大概是因为这些原因,汉人和汉人之后的人对五谷有两种不同的解读。

综合这两种说法,主要农作物有六种:水稻、谷子、黍、麦、黍、麻。战国时期的名著《鲁春秋》(公元前三世纪的著作)中有四篇专门论述农业的文章,其中《申时》一文讲的是种庄稼的利弊,粟、稻、麻、稻、麦。一粒谷物就是一粒小米。这六种作物和上面说的六种一模一样。这六种作物在《鲁春秋》中也有提及。

很明显,当时的农作物主要是稻、粟、黍、麦、稻、麻。所谓五谷,就是指这几种作物,或者这六种作物中的五种。但随着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五谷的概念也在不断演变。现在所谓的五谷其实只是粮食作物的统称,或者泛指粮食作物。

二、五谷的由来

上面提到的六种作物,我国在遥远的古代就有栽培。

当人类还没有种植农作物时,他们依靠捕鱼、狩猎和采集野生植物的块根、嫩茎叶、种子和果实。当他们不能收集食物时,他们储存一些食物来吃。干燥的禾本科谷物最容易保存。散落在住所附近的谷物发芽,长出了它们需要的植物。人们逐渐观察这些植物是如何生长的,久而久之,他们自己种植了它们。农业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中国的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大约在八九千年前,当时人们已经能够制造更为精美的石器),最开始种植的农作物就是这五谷。

小米(小米)原产中国。常见的狗尾草是其野生种,在中国随处可见。山西万全县景村、xi安半坡村、河南单县庙底沟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均发现了距今六七千年的黍粒和黍壳,说明我国在农耕之初就有了黍。

小米也是中国本土的。1931年,山西省万全县井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谷子的穗和壳,距今已有六七千年,说明我国原始农业时代也有谷子的种植。

小麦是大麦和小麦的总称,但通常简称小麦。关于大麦和小麦的起源,众说纷纭。在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中,只是俗称小麦,后来才出现了大麦这个名词。直到西汉后期,“小麦”一词才出现在《氾胜之》一书中。因此,有日本学者认为中国西汉初年以前古籍中的小麦完全指大麦,小麦是张骞到达西域(公元前2世纪)后才从西方传入的。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1955年,在安徽省波波县钓鱼台西周(公元前11世纪初至公元前770年)遗址中发现了许多小麦种子,有力地证明了我国很久以前就有了小麦的栽培。

水稻也原产于中国,在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省和其他省份都有水稻的野生种。最近,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相当数量的米粒和稻草,距今约7000年。此外,比河姆渡更早的还有江苏无锡的西山公园、吴县的草鞋山、浙江杭州的水田畈、吴兴的前山洋、安徽肥东的大陈墩、京山的屈家岭、天门的石家河、武昌洪山的鹰台、江西清江的营盘里、福建福清的东丈、石霞的马坝、广东曲江、河南洛阳的西高崖。说明我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早在四五千年到六七千年前就已经发展到普遍种植水稻的阶段,北方也有水稻种植。

大豆是中国的特产,野生大豆在中国南北都有分布。目前世界各地种植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过来的。俄语、英语、德语、法语等西方语言中的大豆名词都是这个词的音译”舵舵".大豆在地下不易保存。虽然没有像小米和大米一样早出土,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栽培了。

(大麻)

中国古代所谓的麻,一般是指大麻。大麻是新石器时代重要的纤维作物和食用作物。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有亚麻编织的图案,出土的还有纺锭、纺车、骨针和梭子。郑州大河村出土的种子最像麻籽,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在南方,浙江吴兴县前山阳出土的麻织物经鉴定为苎麻布,距今约四五千年。这说明麻纤维已经被我们的祖先广泛使用。新石器时代北方种植大麻,南方可能种植苎麻。

-

(1)黑龙江省宁安县大牡丹屯遗址出土炭化大豆。虽然其年代相对较晚(距今2000多年),但其发展阶段仍属于新石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