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在说什么?

1.《道德经》最初写的是什么?

这里不研究《道德经》是怎么出土的。“历史故事”有几个版本,是考古史家的研究方向。这种文字说明市场上随处可见。

《道德经》是阐述“宇宙全生命”的生命特征的经文。通俗地说,就是写一切的“原”,描一切的“根”。

什么是“宇宙的全部生命”?

一朵花是“活的个体”,我们是“活的个体”,一个星球也是“活的个体”。集合了所有“活着的个体”的“整体”就是“宇宙生命整体”。

我们现在通过“科学”认识到,这个“宇宙生命整体”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之外,还有无数或大或小、或远或近的“行星”组成,当然它们之间还有一个无尽的“虚空”。

这些“浩瀚而舞动”的星球和这些“虚幻”的空性是如何形成的?它的终极根源是什么?

可想而知,“一个人”在这个“整个宇宙”中实在是微不足道,甚至人类居住的“地球”也不过是一颗“尘埃”。如果把“宇宙的整个生命”比作沙滩,“地球”就像沙滩上的“一粒沙”,我们人类亿万人生活在其中。

与宇宙的整个生命相比,人类只是一粒沙子的一部分。

但是,我们往往把人类当成宇宙生命的主人,可以主宰一切。似乎一切都在“服务”人类,这显然是一种值得反思的观念。试想,即使人类可以自由地征服一切,是什么让人类背后有这种“自由能力”呢?

老子自然是人类的一员。老子知道自己的渺小,但他的“心”已经容纳了这个“宇宙生命整体”,并将其整合为“一”(这些论点将在经文的具体注释中逐渐展开)。老子在经文中通过“我”、“圣人”、“侯王”、“太上皇”的生命行为,向我们解释了支配“个体”生命活动的是“宇宙整体生命”的生命能量。

如何描述「宇宙的全部生命」?

老子把这种“宇宙生命整体”及其生命特征称为“道”和“大”,这就是“大道”的由来。此外,老子把这个“道”的能量所表现出来的“表现特征”命名为“德”。一般来说,只要“表现”出臣服于“道”的特质,就是“德”。老子指出,万物都是“道生而珍惜”。

但是,这个“道”真的太大了,“大到不能死”,大到不能无;太小了,“不可击,谓之微”,小到每一个生命核心,小到“内无”。“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既没有颜色,也没有声音,更没有形状,真的很难用语言“描述”出来。为此,一方面,老子用“恍惚、深邃、湛Xi、索索……”等词语勉强描述了这个“道”;另一方面,老子通过对比“道”中“子”即天、地、人的存在和表现来阐述。

这就是老子区别于佛经和其他经典的地方。

其他经典往往是以万物的生命活动为基础,“设立一个超神或神”来区分个体生命。只有老子是直指本质,阐述个体与整体的。可能这个定义比较笼统,有些读者可能不太认同。换个说法,不管是老子的《道德经》,释迦牟尼的佛经,还是耶稣的圣经,这三个学派都在阐述同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宇宙生命的根本。

我们把这个“根”比作山顶。三家从不同方向登顶,彼此路径沿途的风景角度也不一样。这种不同就是他们的“不同”。但这三家的“指”无非是同一个山顶,也就是三个“钳”所指的。

值得注意的是,老子对“道”的揭示直接站在山顶,就在山顶。基督是从半山腰阐述的,而佛教是从山脚开始,因为佛教讲从根基切入。这也是为什么作坊里的佛教信徒大多是平民,因为他们能切入非常基础的东西。但必须强调的是,道教和道教、佛教和佛教、基督教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是“总无欲见其奇”而无为的规律;后者包含“宗教”,都是世界上的宗教派别,属于“总想付出代价”的规律。

当然,以上说法是作者不情愿的“比喻”,旨在了解三派的异同,并不刻意区分。请阅读并原谅我。

老子的“道”直接在山顶,这只是一个比喻。根本意义是老子直接切入宇宙生命的“根”来讨论本质,直接说“道”。那么,道在哪里呢?答案是,无处不在,无处不在。这样,“道”就是一个“整体”,由大到小。

老子把个体生命阐述成这个整体,只描述了当下,这就是道,当下的个体生命都是以德来表现的,只是这些德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老子恰恰是在描述这些各种方式背后的能量是什么。

《道德经》就是描述这个“道”和“德”的经文。

所以,“道”是世间万物的总根,是整体,是母体。天、地、万物、人,在这整个生命中,都是“个体”和“孩子”。老子借用“子”字于“母”道,多以“人”字为万物之代表,来衬托和阐述“道”字本身,只是为了让百姓容易理解和明白。

但或许是“有多容易,就有多难”,这是最容易理解的,但往往也是最难理解的。这是很少有人知道、实践、践行道的一个方面。我们可以一窥几千年来的各种注释。

其中,有的注解将《道德经》解读为政治谋略;有些解决方案已经成为哲学理论;一些解决方案已经成为生命医学;有些解决方法变成了心灵和健康的培养;其中一些已经成为战争艺术的策略...

如果我们试图抛开这些主观区分,回到原点,聚在一起,老子不是在描述宇宙整体生命的这个“本原”。显然,老子《道德经》对不同“解”的注解,只是对一种“用”的注解。因为,本来,就是一个本来,一个“一”,一整个不加修饰的“单纯”。一旦分化,只能得到“气”的不同用法。况且老子生活的时代也没有“枝名”这种区分。

但也可能是万物无非都是在道的母体中孕育出来的,各种“理解”从多个角度体现出对儒家经典的运用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