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一飞的养蜂人
成长背景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龚一飞的童年和青春期,旧中国大多数人的家庭生活艰难。虽然生长在公的“龚家园”(西湖大酒店的中心部分),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大家族,但龚家园的富裕程度与他们家关系不大,因为他不是直系后裔。好在豪宅里像大观园一样有数不清的花鸟虫鱼。这些自然界中的生物成为了龚一飞童年时痴迷和热爱的生物的免费启蒙老师。
父亲龚礼贤是生物老师,家里有很多动植物标本。父亲的言传身教也促进了他对生物学的兴趣。然而,让他走上养蜂和蜜蜂研究这条“甜蜜之路”的真正原因,却是家庭的不幸。抗日战争时父亲病逝,享年42岁。在图书馆做图书管理员的母亲,要独自抚养大大小小五个孩子。1944,老大龚一飞考上了大学,这对于这个日常生活捉襟见肘的家庭来说,是一件欣慰又尴尬的事情。中途从联合大学农学院园艺系退学,当了一年小学老师贴补家用。
协达校区位于鼓山脚下岷江岸边的齐奎村,山川秀美,树木葱郁,适宜养蜂。20世纪40年代,龚一飞在林青教授的指导下学习养蜂。他既然有知识,就能学以致用,养蜂投资小,收益快。对他来说,研究养蜂是一种可取的方法。于是,他向亲戚朋友借钱,并立即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10箱蜜蜂养在远离学校的果园里。每到周末,他就从雀起坐船过河,跑十几里地去照顾蜜蜂。依靠知识和努力,他终于掌握了控制蜜蜂的技术,蜜蜂也给他带来了回报。10箱蜜蜂一季采蜜500多斤。按照按时价,1kg蜂蜜可以换6kg大米,500kg蜂蜜就是3000kg大米。这就解决了学费和家人喂养的问题。就这样,龚一飞和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
教育业务
1949年夏天,他从这个学校毕业,留校工作,教养蜂。1958年奉命在福建农学院建养蜂场,任主任。同时,他向农场捐赠了一个私人小养蜂场。1959被聘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特约研究员。65438-0960应邀担任农业部在北京举办的第一期全国养蜂教师培训班教师,讲授蜜蜂生物学。同年,福建农学院设立两年制养蜂专业,成为养蜂教研组主任。他经常和师生一起拓展蜜源植物,建立校园蜂场,带领师生到山区支教。1961被福州市科学研究所聘为特聘研究员。1965年举办全国中蜂教师培训班,为中蜂科学育种的推广培养了骨干力量。
1967,养蜂专业因为文革停止招生。他组织教学蜂场100多群意蜂到新疆吐鲁番盆地采集棉蜜,创造了每群190公斤蜂蜜的高产纪录。1969至1972期间,当地农民在福建省浦城县福罗山区种植果树,诱捕野生中华蜜蜂。将老桶法饲养的中蜂改为活架科学饲养,建成了集体本地化蜂场,为探索闽浙赣边境山区蜜源潜力和野蜂生活规律积累了经验。65438-0978福建农学院养蜂专业恢复招生,他担任专业主任。65438到0980,养蜂专业扩大到四年制本科。面向全国招生和发行。1981年,福建农学院成立了全国唯一的养蜂系,他是系主任。从65438到0984,系里开始培养研究生。本系现已扩展至福建农林大学蜜蜂科学学院,设有蜜蜂科学、蜂产品加工与贸易、蜜蜂疗法三个专业,成为全国唯一培养高校多样化蜜蜂科学人才的基地。自1960以来,已向我国蜂业各部门输送了千余名大专、本科、硕士毕业生,培养了数百名专业技术人员。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和教学研究机构的领导人...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高过一浪”。历经几十年沧桑,龚老师一生致力于蜜蜂教育事业,如今硕果累累绽放!
科学研究
20世纪40年代,龚一飞在联合大学农学院上学时,就跟随赵秀夫教授学习昆虫学和昆虫分类学。他对达尔文理论深感兴趣,决心探索蜜蜂世界的奥秘,希望善用蜜蜂。毕业后一直从事养蜂教学、科研和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第一手资料。新中国成立后,他学习了实践论、矛盾论和辩证唯物主义,开阔了眼界,坚信一切真知灼见都源于实践。他在养蜂学上的精湛造诣是他长期实践的结果。
自1952以来,龚一飞在养蜂的科研和教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许多课题的研究,如蜜蜂为农作物授粉、高产蜂蜜技术、蜜蜂疾病防治技术、蜜蜂生物学、蜜蜂育种新技术等。他在国家和地方期刊上发表了30多篇学术论文。1982年,在他的主持下,首次成功研究了中蜂人工授精技术,获得省级科技成果三等奖。从65438年到0975年,由他编著的《如何养蜂》一书,理论与丰富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共印刷6次,发行67万册,对推广养蜂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受农林部教育局委托主编全国第一本农业院校教材《养蜂学》,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奖1977 ~ 1981。受农业部和教育部委托,主编国家职业技术教育教材《养蜂》,前后印了五次。他还参与了其他著作的编纂和翻译,如养蜂手册、副业生产手册、农业百科全书?养蜂卷》、《蜜蜂机械科学》和世界著名的养蜂书籍《蜂巢与蜜蜂》等。
他在学术界有很多有影响力的观点。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根据中国蜜蜂独特的适应性,预言中国蜜蜂在中国南方和西南地区的广大山林地区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半个世纪后,这一预言被养蜂实践所证实。他发表于20世纪70年代的关于中国蜜蜂的文章,多年来被许多专业杂志或论文选中。在蜜蜂授粉方面,他首次形象地提出,植物界从风媒到虫媒的进化,正如动物界从体外受精到体内受精的进化,是种子传递方式的突破性飞跃。他的这一见解丰富了蜜蜂授粉增产的理论基础。
自然分蜂是蜜蜂最突出的群体活动,对于培养强壮的蜜蜂,稳定工蜂采蜜的积极性非常重要。龚一飞在国内首次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解释自然蜂分离的内因和外因,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对指导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他根据自己在炎热的夏季在吐鲁番盆地获得养蜂稳产高产的实践,否定了南方养蜂越夏难是由高温造成的传统观点,指出蜂群对温度的调节能力惊人,南方养蜂越夏难是由蜜蜂的猖狂敌人和部分地区蜜粉源枯竭造成的,完全可以人为克服。蜜蜂在流蜜过程中分蜂,是养蜂生产中的致命伤。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根据王台的发育规律,试验了一种成功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破坏王台结合二次选择法。近十年来,他指导助手和研究生致力于蜜蜂交配生物学、蜜蜂人工授精、蜜蜂精液保存和蜜蜂精液漂洗提取的研究,在蜜蜂育种中的基础技术方面做出了新的贡献。
特别是1984年夏天,他和张同志第一次到西双版纳考察,亲眼目睹了我国西南原始热带雨林丰富多彩的蜂种资源,于是萌生了撰写《蜜蜂的分类与进化》一书的想法。上世纪90年代初,在福建省科委的支持下,他们连续5个夏天徒步南北山野,游历了长白山、万达山、大兴安岭、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天山、阿尔泰山、伊犁草原、吐鲁番盆地、祁连山、河西走廊、六盘山、河套、毛乌素沙漠、内蒙古草原、五指山、十万大山、恒山。更令人欣慰的是,相关学科取得重大突破,专家成果迭出,逐步将抱负变为现实。
《蜜蜂分类与进化》一书分为四章:蜜蜂分类、物种、进化和起源。总的来说,本文阐述了蜜蜂属的起源、亲缘关系和地理分布,介绍了各种蜜蜂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抗病抗敌能力,并从不同地区饲养的角度评价了其经济价值。本书可为蜜蜂世界探索者、养蜂者、蜜蜂选种工作者和蜜蜂检疫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