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太监写了这本奇书,清朝皇帝看了。他为什么下令立即销毁它?
拜金庸先生所赐,很多人脑海里都会闪现八个金字:“要想练功,必先入宫!”
真实历史中,明朝的太监当然没有写《向日葵列传》,而是写了另一部奇书。
这本书叫《沉思》。
作者刘若愚,宦官,原名刘世民,生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他的祖籍在延庆县,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他家不是太监的儿子,而是一个正儿八经的衙内,世袭延庆卫,掌管朝政。这个官名和戚继光家族的“世袭禁卫军都督”一样,但比戚家的地位更重要。延庆是守卫皇城的军事要塞,比海鸥飞来飞去的州府重要多了。
到了他父亲刘那一代,情况就更糟了。他父亲的官职是辽阳谢榛副司令员,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副司令员。
但是,刘若愚是怎么成为太监的呢?
据他自己说,16岁那年,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去了皇宫”。当然,他是个志存高远的青年,不是要做太监,而是要“弃儒从医,向养生专家学习”。看来他想成为一个神仙。难怪经过明朝嘉靖皇帝的精心培养,道士在寺庙和江湖中非常吃香,道教理论广为流传。
事实上,据说古代的修行方法中有“自宫派”。编号为博3866的敦煌卷子里有一句古老的道家口头禅“许真君铁柱”。最后一句说:“分解,永远分析本质。”意思是“切了它,它就永远存在了。”
这当然是骗人的!(别问边肖怎么知道的)
副连长的儿子明显被骗了。割了一年,误选入宫,成了太监陈矩手下的一个小太监。魏忠贤上台后,开始非常重视刘公子。毕竟读过书的太监太少了,况且还写得一手好字,就派他去管文书,所以他是内廷机要管理员。后来因为刘公子太有才了,魏忠贤嫉妒,百般挑剔。刘公子非常后悔,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刘若愚”,以示后悔。
崇祯皇帝登基后,杀了魏忠贤。刘若愚虽然不是太监,但也作为太监受到牵连,被发配到南京孝陵卫当网军。转了一圈,回到了江苏祖上的老家,我还是拿起了我的剑,开始了我的老本行。
不久,刘若愚,谁也没有做坏事,牵连到高攀龙案的那一年,被斩首,放在死牢里。而真正的罪人却逍遥法外。
刘若愚在悲愤之中想起了太史公司马迁,于是也义愤填膺地写了一本书,写了一本关于自己几十年宫中经历的书,记录了天启皇帝、崇祯皇帝和他的后妃、宫女、太监的日常生活,也记录了魏忠贤宫中经历的酸甜苦辣。还有专门的一章《辽左弃地》,记录了当时建州女真崛起和繁荣的过程。
多年以后,乾隆皇帝偶然看到这本书,开始喜欢上了。后来他看到“鲁”和“怒酋”的字样,揭露了清朝建国初期的不光彩历史。他大怒,又气又怕,下令把它毁掉。
好在由于此书史料价值极高,在民间流传甚广,这部明代宦官的奇书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