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老中医治疗高血压临床经验集锦
注意五脏
甘萍1
邓铁涛教授指出,高血压病是由肝失调引起的,表现为肝阳上亢、肝肾阴虚、阴阳两虚、气虚痰浊。主要症状是头晕、头痛、烦躁、失眠、多梦。临床治疗以石髓牡蛎汤、沈炼汤、补益肝肾汤、赭厥七味汤为主,辅以足浴方药。
董建华教授提出,高血压的主要病因是平肝潜阳。别忘了清肝泻火,疏肝,降低不良反应。头晕患者应加天麻、生地、羚羊角粉(内服)、大便干燥、半夏、胁肋肿痛。
方和谦教授指出,肝应春木,喜郁则风、气血、风痰、眩晕。治疗各型高血压常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合二陈汤治疗。
2、肾
张琦教授提出头晕的原因是肾水难濡肝,肝郁易怒。当龙雷之火冲击全身,升至顶端时,可引起眩晕。宜补肾水,少补火,以水控火,火回肾宫。眩晕、耳鸣、视力模糊、腰膝酸软是其症状。肾虚引起的眩晕往往分为三种: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通过辨证论治,采用左归丸、贵由丸、地黄饮子辨证治疗眩晕,还加入了何首乌、菟丝子、杜仲等补肾药物。
李济仁教授指出,肝血肾精不足导致头晕目眩,肾阴不养肝木,导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而肝阳狂动,下摄肾阴,导致肾阴不足。李济仁教授治疗高血压常用自拟平潜降压汤、滋补降压汤。常加入磁石、珍珠母、天麻、钩藤、牛膝等降压药,以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
3.滋养心脏
周仲瑛教授认为,高血压主要由肝引起,但五脏六腑相互作用,与心脏密切相关。前期以肝为主,然后和心一样。主要表现为心肝阳上亢和肝肾(心)阴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头痛、头胀或针刺等疼痛主要是气血失调引起的。临床上常用自拟调气血方进行辨证论治,包括丹参、赭石、威灵仙、川芎、牛膝、大蓟、生槐花、地龙等。头晕加刺蒺藜;葛根强急加颈;胸闷胸痛加天花粉;四肢加入鸡血藤、红花;胸胁胀痛加柴胡、郁金;月经不调的女性,益母草。
4.健脾
李振华教授指出,脾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难以清窍,导致头晕目眩。李老强调“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治疗原则,不忘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的治疗原则。眩晕症常伴有头晕、气短、乏力、面色发黄、食欲不振等症状,故李老常用益气健脾之法,常以补中益气汤治疗。
何仁教授指出,眩晕患者十有八九沉溺于脂肪和甜味,充满饥饿感或思维疲劳,脾气受损。水谷很难精微,很难清阳、浊阴、眩晕。教授强调健脾和胃是治疗眩晕的根本,另一位圣人王说:“养阳明,逐厥阴也是对的。”
5.布菲
任继学教授曾经说过,如果肺充满了气,气就会升降协调,血液就会运行顺畅。如果肺气虚弱,不能帮助心脏循环血液,那么心脏血液运行不畅,气血不能优于大脑,所以出现头晕。此时的症状大多是气短、乏力、胸闷、呼吸困难、精神困倦。同时应酌情添加补肺气的药物,如麦冬、桔梗、五味子、紫苑、浙贝母等。,从而使全身气机充沛,气机舒适。
为他人着想
1,驱风
严德新教授强调,风可分为内风和外风,也有虚实之分。高血压病患者多见肝阳转风所致头晕,表现为烦躁易怒、失眠多梦、面红口苦、脉滑、舌苔黄腻等。肝为风木,体阴为阳,性刚,主体上动,情志郁结化火为风,风火被煽,痰浊干扰头顶,为眩晕。阎老给羚羊喝加天麻和紫扇贝牙;普通感冒如果是外感邪气引起的,到顶就会头晕。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辨证中还加入虫类药物,起到搜风通络的作用。临床应重视熄风通络祛瘀法的治疗。
2.祛痰
郭子光教授指出:眩晕多为肝风挟痰,扰清窍所致。如果很急,对症治疗,头晕大多有效。摘要:郭子光教授用眩晕汤加减治疗眩晕。眩晕汤由石决明35g、赭石35g、夏枯草30g、半夏15g、泽泻20g、茯苓15g组成。1剂量/d,分3-4次口服。方中前三味药平肝熄风,半夏降逆化痰,泽泻、茯苓利水,有利风痰下行,可秒治上病。虽然组成简单,但疗效显著。
张教授指出眩晕多因痰湿内热、肝阳上亢所致,治疗以天麻半夏汤、温胆汤为主,辅以平肝潜阳药。张教授强调,治疗眩晕一定要注意察证求因,且病机相似,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之一。
3.补虚
张学文教授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焦虑、疲劳、年老久病等均可导致脾虚、脾阳虚、血虚、脑力衰退、头晕目眩。张教授指出,运用干姜、甘草治疗中气不足,临床疗效显著。
徐经世教授认为眩晕是正气不足的表现。临床辨证常伴有虚实。下虚为基础,上实为标准。所以,以图为主,症状为辅,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
本文摘自《中医临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