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女词人徐芳的爱情与诗歌:忽升忽灭,如梦似真。
01
2006年3月,94岁的徐方在台湾省出版了《徐方诗集》和《中国新诗史》。在第一本书的封底,文化人蔡登珊写道:“她是为数不多的女诗人,是林、冰心之后留下的一颗明珠。她生活的痕迹都变成了文字和感情。珠落翠网,五彩花雨。她是美景中的一抹光彩,时隐时现,真实如梦。”
第二本的封底上写着:“最早的新诗史专著,已尘封70年...虽然这本书很少是作者写的,但它显示了他早期的智慧和高卓的洞察力。论诗歌史,是不可多得的作品。”
在徐芳的诗集里,有这样一首题为《歌》的诗:
我爱上了一个人,
但是他不爱我。
爱他如歌。
我经常在嘴里唱这首歌。
他的灵魂,
我的灵魂。
都在这首歌里。
据学者考证,这个“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胡适之。
02
徐芳1912 10出生于北京。他的曾祖父徐寿是晚清著名的科学家、造船工程师和西方科技书籍的翻译家。徐寿和华是安庆军械局的创始人,他制造了中国第一艘蒸汽机船“皇姑”号。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中文名称大部分来自他的翻译。
许方的祖父许殷鉴曾留学德国,是军事科学专家。他出面订购了北洋水师的两艘主力舰“镇远”号和“定远”号。后来,许“亲自试验无烟火药,效果很好。后来他做了大规模实验,火药爆炸,四肢爆炸而死。”
徐芳1931考入北京大学。她和晚年享有盛名的张中行是同班同学。张中行在回忆录《流年残影》中提到她:“徐中等身材以上,白白的,有点浪漫……”
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徐芳认识了很多名师。余上元教戏剧,唐兰教甲骨文,孙大雨教新诗,傅斯年教中国古代文学史。老师中有钱、刘半农,都是名师。
著名学者杨向奎在《历史学家回望》一文中回忆说:“傅斯年先生最初开了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文系和历史系都可以选择阅读。学期考试结束后,王老师向全班宣布了考试成绩,并说:“徐芳和杨祥奎是班上考试成绩最好的。”徐芳是中文系的女学生兼诗人,她清新的诗名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多亏了王老师的宣布,我和徐芳认识了,并成为了朋友。"
(徐方手稿,胡适改的红笔)
1932年,胡适出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系主任。徐芳大三的时候,胡适成了徐芳的指导老师。
从65438年到0934年,徐方开始在文坛小有作为。民国历史上的大人物罗隆基通过好友梁实秋认识了徐芳,并经常邀请她去中山公园散步聊天。每次邀请徐芳的,都是罗隆基当时的女朋友王友佳。
罗隆基在这里有个女朋友王友佳,她一直在那里给徐芳写情书。据蔡登山说,罗隆基一两年写了三四十封信。然而此时徐方的心是属于他的,罗隆基苦苦的追求失败了。后来,他不得不和王友佳结婚。
徐芳此时归属的男人,是她的导师胡适。
1936开头,徐方在诗中写道“相思三年不嫌苦”。由此推断,至少在大三的时候,徐方就已经暗恋胡适了。胡适虽然有个能管住他的老婆,但一直不敢想离婚。但从各种传记材料来看,他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少女朋友。他曾说:“我在外国过惯了,回国后也没有女朋友可谈。我感觉好像社会缺少了一个重要的分子。”
徐芳写给胡适的情诗,除了上面一首,都是专家研究过的,下面几首也隐约表达了她的感情:
首先:
我怎么能不爱上他呢!
你看,他的长脸,
有一双微笑的眼睛。
他讲得比你预期的要好。
我厌倦了所有的关系,所有的人,
不管他们对我多小心,
我只是等着他给我一个微笑,
那笑容里有多少神奇的东西!
我懒得去听所有美妙的音乐,
我就是喜欢听他随口说的几句话。
那个声音,如此响亮清晰,
就像一个演奏钢琴的大师。
也许他不知道我或我的名字,
却在心里种下了相思之病。
单身恋人的生活可能永远都是平静的!
但是,我不怪——我从来不怪他的无情。
第二:
在路上,我游累了,
这是他刚刚走过的旅程。
孤独的路上,他曾经为我担心。
我现在坐在车里怎么忘记他?
哦!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在同一辆车里玩得开心
(中手为徐方,右二为胡适)
03
1935,徐坊大学毕业,先在天津南开中学当老师。但没过多久,他就被胡适紧急召回,担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助教。
1936年5月6日,沈从文、朱光潜、钱、周作人等30多位学者、作家出席了在北京大学文学院召开的“民歌社”成立大会,会议选举胡适为主席,并决定编辑出版《歌谣周刊》。胡适任命徐方为《歌谣周刊》的主编。
晚年施蛰存先生提到:“1935-1936年,北京出现了一位女诗人徐芳。她的诗经常出现在北京的一些文学刊物和天津《大公报》的文学副刊上。据说她是北大学生,受到胡适教授赏识,一时成名。”
在朱光潜家里举行了诗歌朗诵会。参加的有周作人、废名、卞、何其芳、沈从文,徐方也可以参加。据沈从文回忆,“还有一位徐芳女士,喉咙很大,声音很大,可以旁若无人地大声朗读。”
历史学家顾颉刚在1936年4月25日的日记中写道:“去朱光潜家,为诗歌朗诵会谈吴歌。与会者有朱光潜、周作人、朱自清、沈从文、林、、徐方、卞。”
(胡适)
如果没有胡适的培养和支持,很难想象二十出头的徐方能经常与这些民国大文人交流。
1936 1,胡适的好朋友丁文江去世,胡去南京吊唁,几天后去了上海,当时徐方正好在上海。
徐方后来写信给胡适,说这些日子是“我们在上海一起找到了幸福”。在胡适的日记里,他只写道:“徐芳女士来谈,她给我写了几首新诗。我最喜欢她的车。”
(胡适和江冬秀)
将近1个月后,胡适没有写日记。
1936年,胡适赴美后,双方仍有书信往来。1938年5月,徐方在给胡适的信中说:“老实说,你对我这么冷淡,我受不了。我有时恨你,责备你,但最终我还是爱你...我最美的老公,你不能爱别人。你答应过我你不会再爱任何人。你要再对别人好,我就不饶你了。等你回来,我们再算账!你可能不喜欢听到这些话。但我是这样的。不喜欢也得听。那是你的脾气。”
“我爱你的诗,我也爱你。永远爱你的方。”
此时在美国的胡适不仅与女友韦莲思有了联系,一个月前还交了新女友罗威茨。
1941年4月,徐芳给胡适写信,请求他帮助她去美国深造,但胡适不予理会,果断地断绝了与徐芳的联系。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联系。
04
抗日战争爆发后,徐方去了昆明。首先,她在云南大学教了一段时间书。这时,她认识了吴宓,著名艺术理论家古藤开始追求徐芳。
学者陈子善曾写道,徐方在《中国新诗史》手稿上只留下两个人的笔记,一个是胡适,一个是“T.K .”,陈子善考证是古藤。
何炳弟在回忆录《读史三十年》中说:1937年春,被张申府先生誉为“文笔千言”的李长治,因追求徐芳被拒而失意。大三的时候,何炳弟去安慰李长治,告诉他他们在一起可能不合适,劝他“冷静一下”。
1941年,在孔祥熙的介绍下,徐芳在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分行工作。1941年5月,古藤病逝于重庆。根据吴宓的日记,“腾骏(古藤)到达重庆时生病了。半年后,我刚出院回家。路上又被流氓打了一顿,受了重伤。他回到医院,于本月20日上午7时30分死亡。”
据吴宓日记载,1942年,一位不知名的青年诗人罗梦莲曾经追求过徐芳,但他“以其一贯的冷淡友谊回报之”。
(徐芳和许培根的结婚照)
9月5日,1943,徐芳和许在中国大团圆喜结良缘。男的嫁给了鲁迅留学日本的同乡、后来担任台湾省行政长官的陈毅,伴郎是七省总司令李烈钧的儿子李干基。
许的名字曾出现在鲁迅的名篇《纪念遗忘》中。左联五烈士之一殷夫的遗物《彼得·费诗集》第二页写有“许”二字,鲁迅曾怀疑这是殷夫的真名。
许是浙江象山人。紫池成出生于1897年2月30日。许毕业于保定军校三期、陆军大学六期和德国参谋大学。民国陆军二级上将,抗战时期任五战区参谋长,辅佐李宗仁,后任白崇禧参谋长,65438至0949赴台湾省。1991死于2月8日。
(殷夫)
兄弟四人,许,最小的弟弟叫尹复,左联五烈士之一,鲁迅写信纪念。
尹复(1910 . 6 . 11-1931 . 2 . 7),原名白煦,学名许祖华,笔名白芒。1927年秋,殷夫进入同济大学德语辅导系,转入党员,中国。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殷夫是创始人之一。
殷夫的作品被鲁迅誉为“东方的微光,林中的鸣箭,冬末的萌芽,行军的第一步,对前人的大爱,对破坏者的仇恨的丰碑。”
1931年1月17、殷富在上海东方宾馆参加聚会时被英国警方逮捕。1931年2月7日晚,尹复、柔石、胡也频、冯铿、李秋实五位“左翼联盟”的作家,同林育南等革命同志一起,在警备司令部附近的荒野中被秘密杀害。
殷夫等人死后,左翼联盟大批作家被* * * * *通缉,鲁迅时刻有被捕的危险。鲁迅在听到柔石、白芒等5名左联青年被杀的消息后,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先驱的血性》和《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现状》,揭露了反动派的罪行。他还写过一首著名的诗《习惯了春天的长夜》。
在烈士逝世两周年之际,1933年2月7-8日,鲁迅怀着无限的悲愤写下了《纪念遗忘》,后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成为不朽佳作。
鲁迅笔下的白芒,朴实率真,并不多见。一次重生,两次熟悉。鲁迅寄予了殷切的期望,给予了热情的帮助。白芒也完全信任鲁迅。第三次见面时,他告诉鲁迅,他是个革命者。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作家。为了革命,我勤勤恳恳地写诗、译诗,孜孜不倦地参加实际斗争。他是一个充满激情的诗人,也是一个勇敢的战士。他一次又一次地被捕,他的衣服和书籍被没收。大热天的,他“穿着厚厚的棉袍,汗流浃背”,这是“向朋友借的”。* * *当局的一切迫害都动摇不了他的意志。
某* * *大将的弟弟为了理想站在了哥哥所代表的阶级集团的对立面,从此无怨无悔。
1929“四·一二事变”两周年时,殷罡已离开同济大学,以职业革命家的身份过着极度贫困的生活,并与家人(主要是长兄许)断绝了联系。作为* * * *的高级将领,他的大哥给他写信,劝他放弃危险的工作。为此,尹复写了一首题为《别了,兄弟》的诗,作为“别了一节课”:
永别了,我最亲爱的兄弟,
你的信增强了我的决心,
我讨厌我不能握最后的手,
然后独立步入未来。
二十年的兄弟之爱和怜悯,
二十年的保护和养育,
请在这最后的眼泪里,
把它带回去,作为一个噩梦。
我感谢你真诚的教导,
我钦佩你的牺牲精神,
但这不能阻止我向你道别,
我忍不住换到另一边。
……
在你这边,哟,兄弟,
有的是安逸、成就和名望,
这是统治者的荣耀,
或者一顶薄纸做的高帽子。
只要我保证说,
我进去听指令,
我可以轻易得到一切,
从名字到纸帽子。
……
再见,兄弟,再见,
之后,各奔东西,
再次见到你的机会来了,
当我们与你所属的阶级发生战争时。
诗中不仅有兄弟间的手足之情,更有一个为信仰献身无怨无悔的军人的胸怀和人格。
当尹父被* * * * *杀害时,许在德国学习军事。1931年底回国,哥哥已经去世快一年了。
《中国新诗史》是徐方1935北大中文系毕业前写的一篇长文。指导老师是胡适。这本书总结了中国新诗从1917到1935的发展历程,先后评论了35位诗人的诗歌,但没有提到殷夫的名字。其中有专章论述胡适的诗。只是她说导师胡适的白话诗“未能摆脱文言文的刻板印象”,“看起来就像一个把脚缠住再放大的女人”,但“第一个主张放开的人的功劳,对后来来说,是很深很大的。”
婚后,徐芳嫁给了丈夫,也教育了孩子,从此告别了文坛。1949年,徐芳和老公去了台湾省。蔡登山说,徐芳告别文坛,“没有留恋,也没有马虎”。
1994年,陈子善在台北拜访徐芳。那时,她的丈夫许刚刚去世三年。陈子善提到殷夫,但“徐方先生有点不知所措”。
2009年2月8日,徐芳去世,享年97岁。
本文参考资料:许芳诗集《中国新诗史》、施蛰存《许芳诗集序》、陈子善《我认识的女诗人》许芳、蔡登山《师生恋》不能丢弃?》、民国才女徐芳写的陈淑玉的情诗、《鲁迅全集》等。)
(本文图片为网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