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预防中暑重要吗?这“三防一扶”才是关键!

众所周知,如果三伏天不好,很容易生病,在人体内留下病根,比如中暑、心血管疾病等。那么最长的三伏天就要来了,如何才能健康的度过这四十天呢?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徐陆洲说,很多人认为三伏天防暑是最重要的,其实不然。三伏天养生的关键是做到“三防一养”。

防暑气

暑是夏季的主气,由火热之气转化而成,只发生在夏季。中医认为,暑热盛行,侵袭人体,大汗淋漓是常事。出汗过多导致体液减少。如果不及时补充体液,就会出现高热、烦躁、头晕、头痛、食欲不振,甚至昏迷、血压升高。中暑的人大多是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户外工作者,以及体质差或患有某种疾病的人。

建议

户外活动要避免阳光直射,赤膊在烈日下工作,容易灼伤皮肤、中暑。12中午到下午3点最容易中暑,尽量减少外出。及时补水,分几次,加强房间通风降温。

抗冷

夏天不仅是防暑,更是防寒。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面对炎炎夏日,人们现在拥有了空调、冰箱等“避暑神器”。吹空调乘凉,吃冷饮,都是过分的。时间久了,中气亏虚,风寒乘虚而入,致病。主要症状有头痛、出汗和畏寒、关节痛、胃肠不适、腹痛和腹泻等。,而老人、小孩和体质弱的人尤其应该小心。

建议

夏季饮食不宜过于贪吃,要注意饮食的营养搭配,以免挑食或偏食。空调、电风扇的使用要克制,温度不能太低,最好控制在26度左右,不允许直接吹在头上。

防潮

夏季雨水多,湿度大,身体最容易在淋湿、涉水或洗澡时被湿邪侵袭。另外,平时吃饭也不太注意。我喜欢吃油腻、甜腻的食物。暴饮暴食寒凉,容易导致脾失健运,最终导致内生湿气。湿气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往往会导致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皮炎湿疹、精神萎靡、四肢无力、大便变形甚至关节炎等健康问题。

建议

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雨天注意关好门窗,晴天后及时开窗通风。如果室内湿度过高,可以使用空调除湿模式或除湿机去除湿气;合理饮食,少吃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出门要带雨具,避免淋湿,出门不要坐在阴冷潮湿的地方。

滋养杨琪

阳是我们健康的保证,是我们活力的源泉。历代养生专家都非常重视阳气,认为体内阳气充沛是健康长寿的前提。夏天是太阳升起的季节。此时,人体内的太阳之气最为旺盛。但由于无节制的吃冷饮、吹空调,过度的贪欲也会伤害太阳的精神。

建议

睡眠充足,避免熬夜,早睡早起;饮食以清淡为主,不要贪凉,多吃低脂高蛋白食物,少吃辛辣刺激、脂肪和甜食;夏季肠道感染高发,注意饮食卫生,减少外出就餐;坚持体育锻炼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但锻炼要注意避开高温期和剧烈运动。老年人不妨选择打八段锦。

下面是一些适合三伏天的美食:

祛湿红豆薏米粥

配料:红小豆、薏米、冰糖、水。

做法薏米和红小豆不容易煮,最好提前泡两到三个小时的粥。泡好后,将红小豆和薏米同时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约1小时。

消暑——绿豆百合汤

配料:绿豆、百合、冰糖、水。

做法提前泡绿豆,煮的时候加入绿豆和百合,烧开水转中火半小时,煮到绿豆开花加入适量冰糖两分钟。

健脾山药莲子粥

配料:山药、莲子、粳米、糖、水。

做法莲子、山药、粳米洗净浸泡,莲子去核。将莲子、山药、粳米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煮一个半小时,再加糖煮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