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
元,又名“汤团”、“元宵”,被很多商人称为“元宝”。从宋末至元初,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重要食物。那么,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呢?
农历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普遍习俗,几乎家家都吃元宵,也就是汤圆。
民俗专家认为,煮饺子时,煮开后浮在水面上,很美,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端。天上有明月,碗里有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寓意团圆吉祥。因此,吃汤圆表达了人们对家庭团聚的热爱。调查还显示了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热爱,以及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吃元宵要有不同的味道。
而且汤圆的名字与“团圆”的发音相近,意为团圆,象征着全家团圆、和谐、幸福。同时,人们也怀念离别的亲人,寄希望于未来的生活。
元宵节的起源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元元节、元夕节或元宵节,是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中国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第一个月。古人把夜晚称为“宵”,所以一年中第一个满月的第十五天被称为元宵节。据记载,元宵节出现在汉代前后,明清时期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三大传统民间节日,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2008年6月,元宵节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形成于宋代。据记载,唐朝时,人们在元宵节吃“蚕茧”和“圆不落角”。南宋出现了“乳糖饺”,应该是汤圆的前身。宋代周必达写了“元宵煮一浮紫苑”的诗,写的是“繁星在乌云里,珍珠在浊水里飘”。到了明朝,“元宵”有了更多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