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当时没有选择北伐,而是休息了。蜀国的结局是什么?

公元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灭蜀战争,派出钟会、邓艾、诸葛绪三支军队讨伐蜀。侯仲辉在剑阁与将军姜维对峙,邓艾开辟第二战场,潜入尹平,直奔腹地。诸葛瞻死于绵竹后,成都空虚,刘禅别无选择,只能投降。蜀汉宣布亡国。有人把蜀汉亡国的责任归咎于诸葛亮和姜维的多次北伐,导致国力耗尽,甚至亡国。

如果时间和空间可以倒流,当诸葛亮选择养病而不是北伐时,蜀汉还会灭亡吗?答案是肯定的,蜀汉仍将灭亡,仅次于吴栋。根据《演义》和《三国志》相关史料,简要分析如下。

首先,如果诸葛亮不去北伐,选择休养生息,的人力、兵力、国力依然存在,在曹魏灭蜀之战中也不会毫无还手之力。

演义里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连陇右都没占领。至于大都市长安,更是令人扼腕叹息。但是诸葛亮和他的接班人蒋琬还是乐此不疲的北伐了差不多几年,白白浪费了人和钱。像这样的北伐再来几次,没有曹魏的进攻就土崩瓦解了。最终,邓艾率领几支疲惫不堪的部队,在绵竹歼灭了诸葛瞻的五万禁卫军。面对邓艾大军的入侵,刘禅只能递交投降书。言情小说中的相关描述如下:

后主命群臣推出宫门,又命乔州作降书,遣私部侍候、徐姓、邓良同、乔州至雒城降。?

比如明末辽东女真崛起,明军屡败。它仍然自视甚高,拒绝与后金媾和。明朝继续给辽东无底洞加辽税,导致人民贫困,大规模农民起义。明朝以后陷入了内忧外患的绝境,两面作战,两面失败。最后,征服者李自成攻入北京。这是一个不懂得变通,一直穷兵黩武的反面教材。

其次,如果诸葛亮没有北伐,而是选择休养生息一段时间,他可以选择先攻打吴栋。

在《演义》中,蜀汉夷陵之战不是简单的复仇之战。刘备高瞻远瞩,知道自己有几斤二两,能打下汉中已经是万幸,再往前推就难了。刘备知道,先难后易,会有很大的回报。于是,刘备假借给二哥关羽报仇的名义,派了75万大军讨伐吴栋。事实上,刘备的真正目的可能是先灭吴栋,再攻曹魏。曹魏比吴栋和蜀汉加起来还要强大。像诸葛亮那样盲目北探,很难有事半功倍的实效。

如果刘备以报复关羽和张飞为名,团结一心,一举消灭东吴,整合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的人力物力,或许可以与曹魏抗衡。有人反驳说,如果蜀汉和东吴自相残杀,可能会得到曹魏的好处。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只是很小。例如,在夷陵战争期间,曹魏一直静静地坐着观看蜀汉和吴栋之间的战争。还有人认为,如果蜀汉和吴栋打一场艰苦的战争,胜利的一方也会遭受巨大的损失,无法阻止曹魏的进攻。

这种情况其实不用担心。经过战争的洗礼,胜利的一方留下的都是精兵,而曹魏多年无战,对没上过战场的新兵来说就是个蛋子。结果还不知道。比如朱元璋在南方打败陈友谅、张士诚等竞争者,进军北伐,成为古代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北伐的胜利者。

最后,如果诸葛亮当初选择休养生息,而不是北伐,他就不会是第一个死的人。

有句话叫:天下未乱,先乱,天下已治蜀。这是由四川的政治、军事、地理特点决定的,易守难攻,自成一派。巴蜀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是最后一道屏障。比如东汉末年,柳岩进入淅川领导益州牧,中断了与中央朝廷的联系,成为第一个割据的军阀。例如,在安史之乱中,投靠了蜀,并把它作为恢复中原的后方基地。这样的例子很多。

然而,在三国时期,蜀汉成为第一个灭亡的国家,这不得不发人深省,这与大多数蜀政权的结局不同。蜀道难通,难于上青天。更不用说人连鸟都觉得难以穿越。因此,蜀汉有一个天然的屏障,但它也被突破,这表明蜀汉是一个空壳,即使曹魏的攻击也无法停止。诸葛亮和姜维的一次次军事行动耗尽了蜀汉的国力,连防守都做不到了。

如果蜀汉还有一些实力,可以抵挡曹魏的几次进攻,曹魏就会撤退,进攻吴栋。即使蜀汉灭亡了,那也是在吴栋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