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怎么玩蹴鞠?
唐代蹴鞠造球时,在球场中央竖立两根高三尺的球杆,上部球门直径约一尺,称为“风眼”。左右军(两队)分站两侧有12或16人,服装颜色不同,分别称为球头、小球、正臂、头臂、左杆网、右杆网、散立。球头也和球员的帽子略有不同。比赛中,左路军的球员会先开球,然后几次传给副队长。副队长会数,直到球正确稳定,再传给队长。队长会把球踢到风眼,胜者为王。正确的球队拿球也是如此。比赛结束时,胜者将得到奖励,败者将受到惩罚。队长会吃鞭子,在脸上涂白粉。
蹴鞠,又称“踢”、“蹴球”、“踢圆”、“搭球”、“踢圆”等。、“踢”有踢、踢、踢的意思,“弓”本来就是一个包着皮,里面装着米糠的球。所以“蹴鞠”是指古人用脚踢、踢、踢球的活动,类似于今天的足球。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娱乐性的蹴鞠游戏就在汉族民间流行,从汉代开始成为军事训练的一种方法。宋代出现蹴鞠组织和艺人,清代开始流行。因此,可以说,蹴鞠是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影响巨大的一朵奇葩。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蹴鞠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