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对汉藏民族发展有哪些地理意义?
茶马古道【1】起源于古代西南边疆与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盛于唐宋,盛于明清,盛于二战中后期。
茶马古道分为川藏和滇藏,连接川滇藏,一直延伸到不丹、尼泊尔和印度(这是云南和越南的茶马古道),直到西亚和西非的红海沿岸。
背景
中国有三条茶马古道:
第一条是陕甘茶马古道,是中国大陆茶叶西行回马的主要道路。
二是陕西的茶马古道,康藏(古道),主要是陕西人开通的;
滇藏第三茶马古道。
[3]
陕甘茶马古道是古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之一。
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骆驼。
茶马指卖茶给马(这里的茶和马都是商品)。
陕康藏茶马古道——古道[4]始于唐代,由古代西南边疆的陕西商人与茶马交流而形成。
明清时期,政府控制茶叶的销售,划分不同的区域。最繁荣的茶马交易市场在康定,被称为茶马古道。所以陕西的茶马古道,康藏是当时能卖全国茶叶的。
川藏茶马古道是陕康茶马古道的一部分。东起雅安,雅周产茶区,经箭炉(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萨,最后到达不丹、尼泊尔、印度。全长近4000公里,历史超过1300年。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古代西藏与内地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
滇藏茶马古道形成于公元6世纪后期。它起于云南主要产茶区西双版纳的伊吾、普洱,经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
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的重要贸易通道。
普洱是茶马古道上独特的商品产地和中转集散地,历史悠久。
动作编辑
结
茶马古道是政治和经济的纽带。
它促进了西藏和祖国的统一以及西藏和中国人民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通过这条古道,藏区人民不仅得到了内地生产的茶叶等产品,还弥补了藏区的不足,满足了藏民的需求。
而且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环境中的藏区打开了大门,将藏区的各种土特产引入内地。
建立持久的互补互利的经济关系。
这种互补关系使得藏汉民族形成了经济上相互依存、相互依存的格局。
这进一步促进了藏区与祖国的统一和藏汉民族的团结。
历史上,宋明两朝虽然没有在藏区驻扎一兵一卒,但始终与藏区保持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使得藏区各部臣服联合。
其中,茶马古道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
经济发展
茶马古道促进了藏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沿着这条道路,伴随着茶马互市,不仅内地的工农业产品大量传入藏区,丰富了藏区的物质生活,而且内地的先进技术、工艺和能工巧匠也进入藏区,促进了藏区的经济发展。
比如,由于茶叶运输的需要,从内地传入藏区的制革技术,发展了藏区的皮革加工业;又如,由于商业贸易的发展,内地的淘金、蔬菜种植、建筑、金银加工等技术和技术人员通过这一渠道大量输入,促进了藏区农耕技术、采金技术和手工业的发展。
同时,由于交易商品的扩大,藏区的冬虫夏草、贝母、大黄、秦艽等药材得到了发展,也促进了卡垫、杜松子、民族手工艺品的生产,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据统计,宋代四川产茶3000万斤,其中一半经由茶马古道运往藏区。
在明代,通过莉雅和刁门口岸交易的四川茶叶有3万种,占全部四川茶叶的80%以上。
清代通过箭炉出关的四川茶叶每年达14万斤以上。
同时,大量的西藏土特产也通过这条路输出。
据1934统计,麝香4000斤,虫草3万斤,羊毛550万斤,刺柏6万多块等。被从康定运到内地,* * *价值400多万元。
可见汉藏贸易规模之大。
在这种贸易的带动下,藏区的商业活动迅速兴起,涌现出“邦达仓”、“三多仓”、“日升仓”等一批知名的藏商。
此处用作商品名);一个集客栈、店铺、中介为一体的特殊经济机构——锅庄应运而生。
康巴位于这条大道的中心。受这种环境的影响,它首先改变了重农轻商的观念,养成了经商的习惯。
康巴商人以精明能干著称。
藏区的崛起
促进了藏区城镇的兴起和发展。
在长期的商业活动中,茶马古道上的许多交易市场、背包客、商业中心和住宿点逐渐形成了供居民居住的城镇。
它促进了西藏社会的城市化发展。
比如射箭炉,到了元代还是一片荒凉的山沟。
明代刁门、兖州茶马道开通后,逐渐成为大渡河以西各路队伍的集散地。到了清代,它开辟了瓦斯沟路,修建了泸定桥,并在原地设立了茶门,很快成为一座“华迷云集、商贾云集”的商业城市。
关外西藏等地的驮队在这里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全国各地的商人在这里聚集。
形成了专业茶叶帮、专门经营黄金麝香的金乡帮、专门经营布匹哈达的琼布帮、专门经营药材的山药帮、专门经营绸缎的官货帮、专门经营蔬菜食品的干菜帮、专门经营鸦片杂货的云南帮。
这里有48个锅碗瓢盆,32家茶叶店和几十家经营不同商品的公司。
出现了缝茶、制革、餐饮、五金等新兴产业。
民居、商店、医院、学校、政府机关、街道纷纷建立,形成了一座繁华热闹、闻名中外的“流浪之城”。
再比如昌都是川藏、滇藏、青藏三条茶马古道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随着茶马贸易的发展,它已成为康区的一个重要城镇和另一个汉藏贸易中心。
文化交流
它沟通了藏族、汉族和其他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茶马贸易的兴起,让大批西藏商旅、使节有了深入祖国内地的机会;与此同时,大量汉族、回族、蒙古族、纳西族的商人、工匠和驻军进入藏区。
在长期的交流中,我们增进了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亲和力,形成了兼容、尊重、融合的文化新格局。
在茶马古道上的许多城镇,藏族与汉族、回族等外来民族关系密切、和睦,藏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伊斯兰文化、纳西族文化等不同文化相互交融,在某些方面相互吸收,产生复合、交融。
比如在康定、巴塘、甘孜、松潘、昌都等地,有金碧辉煌的雍和宫、关帝庙、传诸宫、土地庙等中华文化建筑,有的地方还有清真寺、道观。
全国各地的商人还在城内设立了秦晋会馆、湖广会馆、川北会馆等组织,并将川剧、秦腔、京剧等剧种引入藏区。
不同民族的节日都被* * * *过;不同民族的饮食互相吸收;不同民族风俗互相尊重的文化和谐。
文化的交融促进了血缘的亲和,这里涌现出大量汉藏通婚家庭。
茶马古道绽放民族团结之花。
束河茶马古道情歌
要进入束河古村,村口的青龙桥是必经之路。
虽然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依然宽阔平坦。
蓝色的青龙河在桥下流淌,河边有茂密的杨树和柳树。
白色的梨花、红色的海棠花和桃花每年都会盛开,为村民们提供甜美的果实。
这个家乡的美味,是古道上的藏民和蜀河各地旅行的皮匠永恒的记忆。
沿着青龙桥往西走,有一条五花石路,石头上的暗红纹路依然可见。
老人说,这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群常年在茶马古道上奔波的束河商人捐铺的。
因为经常和藏民做生意,当地人都叫他们“藏民”。
束河街是他们的牵挂,也是他们商旅生涯的起点和终极期待。
束河就像街道中央的一个大花园,四条小巷从束河街向四面八方延伸。
东边的一条穿过丽江古城,南边的一条通往吉谷行政村,北边的一条通往白沙行政村,西北的一条是过去通往迪庆藏区的要道,也就是茶马古道。
沿着发源于九鼎龙潭和小地谭笑的小河,藏民们踏上了两条险象环生的商旅古道:一条从松云村通往西南的黄山韶山古道,从拉什到石鼓、巨甸、鲁甸,过里底坪,过未夕保和镇,到达澜沧江边,沿河北上,过燕子岩栈道,再过刘同河进藏;第二条路,经过九鼎龙潭和坡底的谭笑,蜿蜒到西边的玉龙雪山。
经文海村直抵丽江龙蟠,过金沙江,过十二道栏杆,到达中甸县城,再过桥,从奔子栏乘独木舟过河,过白芒雪山到德钦市,再过刘同,过梅里雪山到西藏。
两条古道各走六千里,走一趟要三个多月。
栈道、滑索、雪山,古道上的每一条险路都可能是藏民的归宿。
在他们勇敢而壮丽的生活中,他们常常需要浪漫的关怀。有的藏民在家里娶一个勤劳孝顺的姑娘叫“戴月”,在藏区娶一个温柔贤惠的“卓玛”。
远离钱山,很多纳西族姑娘和卓玛一辈子都没见过面,心里也确实会互相包容甚至感激,把长长的思念倾注在那个“把头别在腰带上”的男人身上。
这个传统今天已经不存在了,但是纳西族和藏族有血缘关系的藏族人经常在束河见面。
所以在束河喝纯酥油茶并不难。
藏族人走过的茶马古道可以追溯,但另一条发源于束河的古道却一直没有踪迹。在这条看不见的路上,还有另一群人“一把锥子一根纱线就能走遍天下”。他们是束河鞋匠。
9宗教
三教在康定和谐相处
在中国西南,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大雪山中部,有一个小镇——康定,面积只有1.45平方公里。
从65438+20世纪60年代开始,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就在小城共存。在100年的传教生涯中,他们一直和睦相处,成为美丽的谈资。
该清真寺38岁的伊玛目马泽志至今还记得2003年4月康定天主教堂新神父李伦即位时的热闹场面,邀请他和各宗教代表出席仪式。
1646年间,回民开始在康定谋生。康定县居住着400多名穆斯林。清真寺旁边,专门建了一所回民小学。
72岁的回族大妈陈风云正在清真寺里为即将到来的“开斋节”做准备。她有很多藏族朋友,有的信藏传佛教,有的信天主教。“我们关系很好,都是很好的朋友。”陈阿姨说。
据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宗教局副局长张建全介绍,他在康定从事宗教工作15年,很少遇到宗教之间的冲突。
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府康定,历史上曾是繁华的商贸中心。
700年来,藏族商人从西藏带来麝香、虫草、黄金、马匹,到康定与内地商人带来的茶叶、丝绸进行交易。
正是这种族际贸易的繁荣,带来了康定各民族的大融合。
离清真寺不到100米就是康定的天主教堂。
1860年,巴黎外国传教会传教士丁奉教廷之命赴西藏传教,途中受阻。他回到康定,在康定北郊设立教堂传教,开启了天主教在康定传教的历史。
该县300多名天主教徒中,有200人是藏族。
天主教堂的牧师李伦说:“虽然该县3万多人口中大多数人信仰藏传佛教,但当地政府积极保护信徒较少的宗教,这里有良好的宗教信仰环境。”距康定天主教堂约150米,当地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安觉寺,已有380多年的历史。
10的研究
“茶马古道”之名穆与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周共同发表了题为《茶马古道研究模式与意义》的文章。他们认为:
茶马古道风光(17照片)
首先,茶马古道是当今世界最高的贸易通道。
第二,茶马古道一直是民族融合和谐之路,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国乃至亚洲各民族因茶而形成的血肉之情。
藏族史诗《格萨尔》说:“汉朝的货物运到藏区,我们这里却不生产这些东西?不,只是把藏汉两地人民的心连起来。”这是藏族人民对茶和茶马古道最深刻的理解。
西北游牧民族也是如此。
第三,茶马古道是民族迁徙的走廊,为人类寻找永恒的家园提供了许多经验证据。
发源于青海澜沧江,流经西藏,进入云南,经过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最后从越南向南奔流。
茶马古道之路
大海。
正是产于澜沧江流域的云南大叶茶的远征,联系了中外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从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文化渊源。
虽然我国西南、西北的茶马古道上民族众多,但他们的第二语言统一在西南官话之下,这是世界文明交流史上少有的范例,无疑也是茶马古道的又一大贡献。
第四,茶马古道是佛教东传之路,是世界文明的主要通道。茶马古道上,多元文化开始融合。
商品承载文化,茶马古道也是宗教之路。基督徒和商人走在一起,给这些地区带来不同的信仰。
如藏传佛教在滇西北的传播,进一步促进了纳西族、白族和藏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几个民族之间的友谊。
11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围绕“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的目标,普洱将突出“茶文化旅游”主题,大力培育以茶文化、茶马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和发挥茶产业优势,实现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双赢互动。
普洱市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是著名普洱茶的重要产地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产茶区之一。
同时,普洱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自然生态资源、水景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众多,茶文化、民族文化、港口文化优势明显。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67%,茶园达到31.8万亩,旅游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普洱市将以普洱文化和特色旅游资源,以及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为基础,依托“普洱之都、中国茶城、世界茶源”的品牌优势,利用良好的自然区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为载体,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全面提升普洱市旅游产业品质和综合竞争力,把普洱市建设成为云南省新型旅游城市。
同时,以“观光普洱、美食普洱、快乐普洱、健康普洱”为口号,将普洱市打造成为“世界普洱休闲养生旅游度假区”。
普洱市拟打造“一城三区四线”旅游新格局。
“一城”是以思茅区为核心,打造世界知名的生态健康度假旅游城市;“三区”即规划建设以思茅区为核心的思茅欢乐养生度假旅游区、以景迈山高山生态茶园为基础的原生态茶文化休闲旅游区、以思茅区、宁洱县为主体的普洱茶马文化探险体验区;“四条线”规划建设西部边境民族文化旅游景观线、北部原始森林景观神奇探险旅游景观线、东部茶马文化旅游景观线和东南部异域民族风情边境旅游景观线。
根据科学论证,提出“旅游景区十大创意设计工程”:一是普洱市要创造性地建立普洱市民俗文化村,开展快乐的普洱民俗游;二是要规划建设国际一流的温泉养生度假区,开展普洱高端度假休闲游。三是要在普洱市思茅河规划建设十里民族美食长廊,开展民族美食体验游;四是要规划建立普洱民族文化艺术宫,开展民俗文化艺术、茶文化体验游;五是要恢复普洱市月光寺建设,引导群众开展宗教文化旅游;六是要有计划地修复普洱市武文寺,开展普洱市历史文化寻踪游;七是要规划指导宁洱县建立普洱府,开展普洱市茶马文化体验游;八是要规划改造普洱市思茅区朱轼街,开展古街观光购物游;九是要在普洱市规划建设茶文化景观走廊“茶都大道”,开展普洱市观光旅游;十是整合改造普洱市茶园资源和制茶企业,开展普洱市现代茶产业观光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