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中的洗澡水文化
马鞍山的洗浴中心很发达,和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很独特。这里的洗浴中心规模大,档次高,服务完善,健康正规,同时价格也很合理。洗浴行业吸引从业人员5000余人,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水文化”,知名度享誉省内外,吸引了江苏、上海等附近地区的消费者前来消费。可见马鞍山的洗浴业不是一般的发达,而是相当的繁荣。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交通、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每到节假日,南京的私家车总是涌向停车场。南京人带一家人或者朋友去马鞍山休闲是常有的事。“请你洗澡”成了马鞍山人招待朋友的口头禅;“去马鞍山洗个澡”已经成为南京等马鞍山周边城市居民的休闲时尚。
所谓水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关于如何认识水、使用水、管理水、热爱水、欣赏水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说到水文化,就不得不提城市水文化。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集中地,也是创造文明的人能够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体系,涵盖了地理、气候、产业、人口发展战略等经济文化因素。无论城市如何发展,水永远是第一位的。水在城市中的作用是全方位的、始终如一的,但可以概括为:第一,很多城市是因为水而自然诞生的,而那些不是自然诞生的城市在选址时就考虑了水的作用,水在城市诞生的过程中直接影响了它们的风格和布局;第二,人类以水为生,为城市积累了很多与水相关的文化,它们最终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第三,城市的水文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环境状况。
水文化在城市的形成和运行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城市建设与水文化
1.1中国古代城市的水文化中国古代传统的水观念是把水看成是具有灵性和人性的东西,水代表着天地的智慧。在水运时代,城市之间的联系和经济交流主要依靠河流。隋唐时期修建了广通运河、通济运河、江南运河、永济运河,最终形成隋唐大运河,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条沟通全国的运河体系,大大提高了当时的水运水平,增强了国力。
根据理性文化的要求,古代城市的水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a)神圣:帝王向往神仙,水为天山瑶池,布置在皇家园林和宫殿中,如南朝建康的玄武湖,六大都的太爷池,清代圆明园的福海。
b)知性:即文学家所提倡的“智者乐水”,把水当作陶冶情操的东西,有时是一面镜子或刻意曲折,有时是听水声,有时是观鱼观莲;水面可大可小,可宽可窄,可弯可直,诗情画意,多见于造园。
c)灵性:宗教或风水概念,如寺庙中的放生池、莲花池等。在墓葬的规划中,水是极其重要的精神之物。所谓“葬者,乘怒,止于水”是以水(河)为基础的。
d)宏观性:利用自然水体的壮丽景色来对比城市或建筑。比如昆明大观楼借“五百里滇池奔流至眼底”,岳阳楼靠洞庭湖,黄鹤楼靠长江。这种宏观的水文化要求建筑突兀,气势恢宏[1]。
1.2中国现代城市的水文化是世界著名的城市学家伊利尔·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们的城市,我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他的这句名言深刻地揭示了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文化的外在体现,是固化的文化形态。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城市与之相呼应。
现代城市大多是在古镇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城市的发展也促进了水文化的发展。在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们运用想象力创造出各种与水相关的设施和景观,随处可见。如人工河流、人工湖泊、假山瀑布、人工喷泉、人工温泉、亲水平台等。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各种设施越来越多,这也是人们追求更优美的生活环境和更高质量要求的体现。这种人工设施集实用和艺术功能于一体,在城市环境美化和园林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抛开消防和喷灌的实用功能,人们把构成城市美化的环境建设中的水设施称为城市水景。传统知识认为,没有水,一切皆有可能。黄果树瀑布、洞庭湖、鄱阳湖等在大自然中形成的天然水景,是上天赐予的礼物,永远深受人类的喜爱和向往。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对生活之水特别喜爱,但受限于城市的条件,只能通过人工手段移植或简单地创造不同形态的水,以满足人类与生俱来的喜欢水的倾向。自然水景无非是水的一种特殊形态,比如河流、湖泊、泉水。因此,根据水景的不同存在状态和制作方式,现代城市水景可分为人工河流、人工瀑布、水幕电影、喷泉、温泉、人工湿地等类别。这些融合了人类智慧的高科技水处理水景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现代城市中,为城市环境增添了美丽的风景线。
城市水文化是由这些自然或人工的水景组成的,但水景本身并不具备文化特征。所谓水文化,只是人们借助文化思想的内涵或赋予某种文化范畴的概念来设置水景。在自然景物的微缩移植中,生存需求是水文化:在处理水景时,是一种“道法自然”的道家文化;水景模仿自然遗产,赋予它一个美丽而诗意的名字,这本身就是文化的积淀;如果能创造出具有某种风格、某种地域文化特征的建筑,那就是艺术和文化。2城市发展与水文化的关系。中国的古代城市很大程度上是靠内河航运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大运河,培育了一大批名镇。隋唐时期,贯穿东西的隋唐大运河孕育了长安、洛阳、汴梁等一批著名古都。元朝以后,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因与杭州、南京、北京等大城市的联系而更加繁荣。同时,沿运河形成了一大批与之密切相关的中小城市,如扬州、淮安、徐州、济宁、临清、通州等。
水让城市充满活力,缺水让城市衰败。中国古代有四大名镇,分别是长江沿岸的江西景德镇、珠江三角洲的广东佛山、长江与汉江交汇处的湖北汉口、沿运河的河南朱仙。由于水利条件和水文化的发展,汉口早已发展成为九省通衢的武汉三镇之一,进入中国特大城市行列。佛山镇发展成为佛山市,成为中国大型轻工陶瓷基地和对外贸易的纽带;景德镇以“瓷都”的称号闻名中外;朱仙镇位于北宋运河过境区的水陆枢纽,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繁荣的水陆码头。后来运河长期堵塞,水运不畅,商贸逐渐衰落,城市失去了活力,成为一座鲜为人知的荒凉小城[3]。甚至有古籍记载,上海曾经有一个青龙港,港口附近有一个青龙镇。唐宋鼎盛时期,繁华程度几乎与当时的苏杭相当,桥梁22座,广场36座,还有亭台楼阁3座,佛塔7座,寺庙13座,商贾文人云集。北宁诗人梅写过《青龙观海潮》诗:“百川立于水,不久如鼻。老鱼上上下下不放哨,亭子在沧州痛哭。..... "这一切,后来都随着青龙港的淤积和缺水而失去了,只留下几处遗迹供人们凭吊和深思。
现代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也得益于水文化的发展。“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因西湖而闻名于世。然而,闻名中外的西湖之美也是与其水文化分不开的。从古老的神话传说到苏轼的“欲拿西湖比西湖,浓妆艳抹总相宜”,西湖的繁华总是有着深厚的水文化。如今,杭州打出了“人文之都”和“爱情之都”的旗帜,将西湖的人文发挥得淋漓尽致。此外,杭州重新开发西湖作为文化基础,恢复西湖博览会作为招商引资平台,通过烟花、茶文化节等文化娱乐活动打造西湖品牌。这是拥有并善用水文化的完美体现。作为同样是武汉人骄傲的东湖,似乎并没有让人多想,除了它是全国最大的市内湖泊,全国首批顶级4A景区,全国著名景区且面积是杭州西湖的6倍,于是就有了“东湖大,西湖有名”的评价。东湖年旅游接待量少于西湖(1/10),旅游收入少于西湖(1/6)。武汉东湖虽然经历了50多年的开发建设,但在旅游景观、设施、交通等方面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再加上水质恶化,湖泊一度被占用,资源流失等问题,也不断困扰着东湖的发展。开发东湖,在水文化上做文章应该是其重点之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关键是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发展水文化。2200多年前蜀郡知府李冰修建的都江堰,保证了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至今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灌溉良田66.67万多公顷(1万亩)。都江堰市也随之建立和发展起来。如今,青城山-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由此看来,一座城市的兴衰与水息息相关。有了水,科学合理的利用水,城市才能发展好。纵观历史,无论在国外还是中国,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一直是人口和经济最繁荣的地方,著名的威尼斯水城就是其中的典型。相反,水资源缺乏地区的人口和经济能力明显不如前者。
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应得益于水文化的发展。然而,随着城市向高度文明的快速发展,水文化建设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水资源,城市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水。城市的快速发展绝不能建立在破坏水资源和水文化的基础上,这无异于饮鸩止渴。
近年来,城市水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景象。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要大力宣传水文化,提高全民保护和珍惜水的意识,为居民创造亲水的条件和环境,促进水的合理开发利用;积极营造良好的水文化环境,繁荣水文化事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水文化活动,提供优秀的水文化设施,提升城市品位和水平。要以城市水域为舞台,开展水上运动、水上旅游、水上娱乐等多种水文化活动;应加强对保护水文化设施的现有城市防洪大堤的保护和维护,结合城市水文化历史,积极新建水文化展览馆、水族馆等水文化设施;积极发展沿河公园和滨水广场,建设亲水建筑、亲水设施和艺术小品,使亲水建筑成为城市的标志之一。这些措施都是水文化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的完美体现,将对城市和城市水文化的良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又如长江荆江大堤,保护了荆州、沙市等城市,也成为这些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通过利用城市防洪堤和退让缓冲带,形成层次丰富、秩序散乱的立体空间景观,完成河流向城市空间的过渡和渗透,满足公众的亲水需求。武汉的汉口江滩,通过防洪工程的加强和滨水景观的建设,可以有效地防御汛期洪水,为市民平日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以前脏乱差,经常被洪水袭击的地方,现在变成了武汉最美的风景[5]!
上海的城隍庙历史悠久,是商务旅游的好地方。比如鲫鱼的游客漫步在蜿蜒的小桥上,在这里可以看水、看鱼、看荷花、购物、游泳。上海也在启动以“水”为核心的文化旅游项目,将朱家角这座古城打造成休闲生态的居所。
位于淀山湖畔的朱家角镇,有着千年的历史和深厚的水文化。水文化进一步发展后,必将把上海的历史水文化和千百年来水乡风貌、生态环境、人水和谐的典范展现在游客面前。同时,上海市水务局还提出了“开发浦江带动景观水系”的思路,其核心内容是与黄浦江、苏州河综合开发相呼应,在市区突出亲水和水文化,在郊区突出自然和生态,打造集景观、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景观水系。荔湾湖、广州潘塘湖、东湖、刘桦湖、越秀湖、南湖、路虎湖、云台花园等。50、60年代以后人工修建的,不算太大,但各项设施齐全,是水与文化结合的体现。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深受居民和游客的青睐。
上述亲水景观在中国还有很多,对于挖掘城市文化和水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整体品位,调整旅游业发展布局,塑造国际化大都市形象,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人工湿地的发展对城市水文化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都活水公园人工湿地塘床系统于1998年初完成。活水公园是成都府南河综合整治过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展示了国际先进的人工湿地系统污水处理技术、成都人民悠久的治水传统和高度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城市水文化发展的高度自觉体现。活水公园呈现给人们的是这样一个事实:被污染的没有生命的“死水”,经过塘床系统中各级湿地单元和各种高低生物群落组成的生态系统,变成了生机勃勃的“活水”,体现了活水公园的真正内涵[6]。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和较强的观赏价值与大都市风景园林建设融为一体,成为集观赏、娱乐、污水处理为一体的旅游景点,是水文化发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高层次应用。而且对充分利用和节约淡水资源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因此,在1998中,成都活水公园项目获得了第十二届国际优秀滨水区奖的最高奖,以及国际环境设计与研究协会和美国杂志颁发的“环境设计奖”[7]。4结论
城市与水文化息息相关,但要营造良好的城市水文化氛围,除了水利工作者需要学习水利历史和生态环境的相关知识,努力使城市与水文化的结合尽可能完美。以下几点可供相关部门参考。
a)大中小城市都要根据自己的规模、自然条件、经济能力、技术水平,量力而行;
b)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水利、艺术、建筑等行业工作者的才能,精心设计建设城市水利工程,使其达到既有水文化的传承,又不危及城市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c)特别是,为了通过广泛宣传提高人们爱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各地环保部门应履行职责,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优先对初犯(轻犯)者进行教育,严惩屡犯(重犯)。只有这样,水才能为人类服务,人类才应该关心和珍惜水,实现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