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书院和桐乡书院的戴均衡

戴均恒(1814?1855),字存庄,号荣州。安徽桐城。他很聪明,从小就喜欢学习,只是时间长了一点。他博览群书,写诗,颇有才气。“二十岁学古文,先生南耕刘氏著作,揣摩私效。”(《魏景山关文超?序言)二十三年,与徐武天为友,攻考据,为古籍整理工作。当时,自编的《戎州初稿》被刻成册送人,让毛、、梅增良、等人大吃一惊。27岁的友谊人方志“只知道自己做错了”。(《魏景山关文超?序言》)那么农村祖宗姚鼐编的古代文学体裁呢?”对于教派,“求宋武子书说清楚;求经典充实学业;求史以广其识。”道光二十九年(1849),到南京参加省考,中了彩票。次年和咸丰二年(1852),两次进京,参加考试。其间结识了曾国藩、邵、陆一彤、杨、吴等名人,得到了他们的指点和赏识,赢得了作文的精要,成为中期桐城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太平军攻克桐城后,在淮河避难,得了抑郁症,吐血而亡,终年四十岁。曾国藩怀念旧日时光,说:“给戴存庄的侄儿五十两银子,作为存庄的丧事。”(《曾国藩全集日记》和墓碑,正文写着“清代戴军存庄之墓。”

戴均恒虽然四十多岁就去世了,但他留下的作品却能很好地体现他的创作思想,显示出他的文学价值。他关心民生,主张捐学,为赈济民筹款,体现了桐城作家体察民情、了解民情、为民分忧、忧国忧民的进步思想。“君恒从小就读书,不甘无用。每每忧国忧民,一个人在外地生活,耳闻目睹一省一县的利弊得失,还要写一篇作文来表达自己的得失。父亲和老师怕陷入困境,只好拿着稿子烧了。进入首都和有私人发言人不是一回事。读东西不难,得人成功。如果国家没有安全,人民就会统治。”(商洛焦生先生书,卫景山亭文超卷三)文字感人。他关心教育,经验丰富。除了在桐乡书院广泛授课外,还为罗娇生出谋划策。他告诫他的朋友:“每到一个省,指导员都要仔细检查终身学习的行程。有智慧的,加考语,无良的,恶行皆闻,约谈属实,分别赏罚。不重视才艺的教官,考语文成绩不好的,都不是真的,就是会参加工作,扰乱朝贡。八公一号以面试口味为先,不以当前小字写作为先。”(《同上》)只有因材施教,做“官”的人才能先重视天下之学!"

(同上)可以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

戴均衡读的是桐城派的方苞和刘达。姚鼐等人,并长期师从方,继承和发扬了桐城派的文学创作思想,得到了当时人的赞赏和后人的肯定。曾国藩评价他说:“桐城有戴军,久居安定乡里,一心为他人,以为先守其城。”进去之后,没有退让。"(《欧阳集序》)挚友刘圣木对他的评价是:"我师从方时间最长,又受中国古代文学和睿智文学的熏陶,精力绝对独一无二。我求宋五书说清楚;求经典充实学业;寻找历史以扩大知识面。诗词散文的经典,可见于世。游子说其文理不能集诸事实,神不能运于空中,气不能浊于内,味不能留于外,故生有方苞、刘达。姚鼐故里,不敢担古文之责。”(《桐城文学源流?写考证)清史传本来说:“你所做的,是以才取胜。首先是天赋,其次是良好的道德和实际的东西。丧事毕,欣然谈事,褒扬忠义之文。”张舜徽先生说:“君恒对人才的认识,远远不如方、姚。他的话也弱到不能震动。虽然我想继方舒冬之后担负起捍卫道德的责任,但这不足以担负起温柔敦厚的重任,也只是空洞的理论罢了。”(不录清人文集?魏景山关文超),由于他生活的时间较短,创作经历和生活阅历不够丰富,他在散文创作上的贡献当然不能与方、姚相比,但他留下了许多具有重大历史和文学价值的作品,在桐城派发展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著有《韦敬山亭文超》四卷、《韦敬山亭文超》三卷、《韦敬山亭史超》六卷、《韦敬山亭纪超》四卷、《公车日记》两卷、《书信》两卷、《书法补遗》一、七卷、《书传编疑》六卷。

此外,戴均衡为保存桐城派作品和桐城派在文坛的影响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比如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戴名世被杀,清廷网站吃紧,收集了戴名世的佚文,编成《许倩先生文集》,为后人研究戴名世和桐城派提供了珍贵的传世资料。他还会和苏见面吗?袁校订《文集》,与桐城派重要作家方宗成合编《桐城》,与益友温汉光合编《桐乡古诗词》。通过他的努力,许多先贤的珍贵著作代代相传,后来出版并刻成册。这些不仅体现了他对桐城派作家所创立的文学理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体现了他为保存和流传乡贤文学作品所做的努力和贡献。清道光年间,桐城的东乡、南乡、西乡相继创办书院。道光二十年(1840),巨魁、戴均衡、程恩淑等空城本地学者积极奔走,提出建书院。因孔城汉属桐乡,故称桐乡书院。

筹备之初,选了十几个理事,筹了9000串9820条,盖了5套房子,买了十几套房产。学识渊博的他全力支持创办桐乡书院。当时的北乡人吴亦尘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村里的人提出要建桐乡书院,你尊敬的刚捐了30万。你觉得对不起,请加10万元。”(卫景山亭《文超》卷四)道光二十一年秋,正式招生开始。办书院的目的是振兴文风,拓宽教育。“书库清雅,风云开启学科根基。”学院的日常事务由几个主任管理。书院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诗法、伦理。书院制度严谨,程序有序,奖惩分明,措施有力。测试教学效果,评价学生成绩,通过大班、小班、散题等方式分为高、低、好三个等级。学院规定每年有两次大课(春季一次,秋季一次),春季课安排在2月15,秋季课安排在9月15。一般来说,开课前半个月,学院的董事们请县长亲自来视察,或者在开课前两天请县长出具纸质印章并盖章,然后在课堂上公开。考试内容有明确规定,即四书一文,审判一诗,法条一解。和盛昌是分开的。每个参加考试的人都会得到两份茶点。交卷的时候,每个学生都会打7折的钱。主任们在学院外张贴成绩公布日期,学生可以按时到学院查看课程试卷,知道成绩。试卷将由专人审阅。读后由县长或有声望的乡镇长指定A、b,成绩优异者,奖励65,438+06,000便士,成绩优于学生督学和学生的前65,438+00名学生所写的诗,由学院汇编印刷。

大学考试除了大课,还有小课和散题。小班人数不定,试卷由县教师或农村人才打分,优秀生奖励按大班标准减半。除了农历正月、腊月和春秋班三个月外,作文班每月一次。因为土地辽阔,交通不便,孩子每个月都很难集中考试。学院采取灵活的方式,设置分散考试,将每个月的第一个命题分配到各个聚集地(通常在20里内设置一个聚集地作为临时考点,一般在安静的禅林),每月25日集中阅读。成绩名列前茅者,奖励纸笔,屡次名列前茅者,上课面试,真的是真才实学,重奖。每年乡试考完,我们都会停小班,加一个决胜科目。期末考试前一天,卫生监督员去学院报名,第二天一大早就进了医院参加考试。请县长提前拟好试题,采取“封”、“坐号”、“浮票”等措施严格管理,并试行在课堂上公开,防止舞弊。考试的内容和上课的内容一样。考试结束后,试卷密封,送县令鉴定A、B,或送书院评定等级。前10名获奖者将获得奖金:一等奖1梁;二、三等奖纹身银8钱;四、五等奖纹身银6钱;六至十名获奖者每人赢得4元纹身费。学院开学后,学生自行散去。愿意住院的必须自带药膏。如果学生在班级考试中超过年级三次,男生三次在前10,每月补助5元作为奖励。

学院还规定,卫生监督员参加农村考试,补贴试验经费,每人每科最高3万篇。每三年一次,考完乡考,学院有五大班。未能完全参加学院主要课程的学生将根据缺课人数扣分。所有补贴金额将由主任支付给在金陵参加考试的卫生监督员。在科恩年的情况下,试验经费的补贴金额取决于该年学院的收入。

桐乡书院创办不到三年,师徒广泛,成就卓著,声誉卓著。道光三十年,戴均衡等人请总政博士罗燕在京写“桐乡书院”,说:

30岁时,在安徽桐城任督学,指导马以新一期《桐乡书院美术》入驻。那些读他的文章,有优雅正确的方法,遵守他的序言和例子,知道如何管教所有的牧师,只在工作中崇拜正统的学问,并乐于赞美它。既然是《桐乡书院志》再版,请大家记住,只是我没想过。耿守春,门下书生戴来京师,我看是乐事。为创建桐乡书院而生。闲暇时读录,知道桐乡是桐城治北一隅,烟火数万,其人好学,崇礼尚德。顺其自然,箭在弦上,没几年,文教蒸的可圈可点。如果对农村学校的人才有利,那还不明显!今天的下府、府县、厅堂、郡县都有书院,教授学者,但当今时代教授诗文、经学、史学的人就不一样了。学史者,亦搜集注释,不论是否藏字,并求向全体学生讲解圣贤之道,以镜察治乱之基,修习修身,学如何使事明而实用,以学一千事三物。桐城离很多儒生都不远,比如王茜、济川。现在他受了一个圣人的教导,所以他应该是一个牧师。文人之所以是文人,是因为与世俗不同。我也看看池仔。戴胜的选山论、祭国圣人论、教训论、藏书论四种言论表明,懂得做人要诚实,懂得勉励自己以勉励乡民的人,是与教诲相合的。对于怕知道这件事的人,已经由戴胜或戴胜同志单独指示过了。去学校旅游的人,未必所有人都相信,也因此佩服。是为了文字。书给戴胜,语有所指。他坚持用这一思想来指导斯里兰卡人民。

道光三十年四月顺德罗燕。

从题词中可以看出,罗燕对桐城的文化教育非常熟悉,同时对桐乡书院寄予厚望。随后几年,桐乡书院为县北及周边地区培养了许多人才,在当时小有名气。咸丰三年(1853),书院毁于兵。同治六年(1867),村里人买了一栋房子,取名成,改建成书院。学生们和以前一样。随着新学的兴起,在科举制度废除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桐乡书院改制为公立桐乡高等小学。桐乡书院有着几十年的办学历史,培养了一大批农村人才,在桐城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时至今日,仍有桐乡书院朝阳楼的牌匾和桐乡书院的碑文。桐乡书院朝阳楼已被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