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先知的职业是什么?
方先知(1906年2月-1968年6月),浙江诸暨人。中国骨科的开拓者,中国骨科医学的奠基人。
从小勤奋好学。1925,考上上海沪江大学。此后,他被北京协和医学院录取。65438-0938年赴美国波士顿大学深造,回国后继续在协和医学院任教。1942期间,北京协和医院被侵华日军占领。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的方先知拒绝为日本侵略者效力,毅然离开北京协和医院,迁居天津。1944年8月,天津市骨科医院成立,并担任首任院长。1950,第一批加入抗美援朝医疗队,奔赴前线抢救伤员。为了培养骨科人才,1952年,方先知和同事联名上书中央卫生部,申请开办骨科医师高级培训班。65438-0953,方先知受卫生部委托在津开办全国骨科医师培训班。1957创办《骨科培训课程通讯》,是国内第一份骨科专业期刊。《天津医学杂志》骨科副刊发展后演变为《中华骨科杂志》,为促进骨科学术交流、推广先进经验做出了突出贡献。1968于6月29日辞世,享年62岁。
方先知为骨科医疗做出了很多贡献。1951年,他开创了骨与关节结核治疗的新方法——病灶清除疗法治疗骨与关节结核。此外,他将骨科分类,建立了现代骨科体系;他对骨肿瘤的分类简明扼要,称之为“模式分类”;他在国内首创了“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治疗,大大提高了关节骨折的治愈率和功能恢复率;多次监测疗效,推广中西医结合骨折疗法。
中文名:方先知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诸暨县
出生日期:1906年2月24日。
死亡日期:1968年6月29日。
职业:医生
毕业院校:北京协和医学院
主要成果:首创“骨关节结核病灶清除疗法”
代表作:骨科进修班通讯
简历
1906 2月24日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1925毕业于杭州秀洲中学。
1925—1928,就读于上海沪江学院生物系。
1928—1933,就读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后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
1933-1940在北京协和医院任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讲师、教授。
1938去了美国,在波士顿大学读书。
1942年7月,天河医院在天津成立。
8月,1944,天津市骨科医院在天津成立。
1952—1968,天津市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天津医学院教授。
1968年6月29日在天津因肝癌去世。
生活经验
中国骨科先驱、天津市骨科医院创始人方先知教授,1906年2月24日出生于浙江诸暨县,自幼好学。中学时就读于杭州秀洲中学(现嘉兴秀洲中学)。65438-0925进入上海沪江学院(现上海理工大学)生物系学习3年,完成医学预科课程。1928就读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当时的协和医学院是中国最高的医疗机构,以高质量著称。每届学生不多,只有二三十人,学制和医学预科长达8年。学生是精挑细选的,必须有扎实的生物、数学、物理、英语基础。在三年医学预测和五年严格训练的基础上,方终于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全部基础医学和临床课程。毕业后留校担任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讲师,深受各级医生的尊敬和爱戴。65438-0938,赴波士顿大学深造,回国后任协和医学院教授。
194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协和医学院被迫关闭。方最初与的几个老同学来到天津,创办了天河医院(即天津医院),并自己主管普外科和骨科。后来由于骨科病人的需要,在当地士绅的赞助下成立了天津骨科医院。这两家医院虽然是私立的,规模不大(骨科医院最初只有10张床位),设备不全,但基本遵循协和医院的制度,力求病历书写、实验室检查、手术、手术前后处理的规范化。方先知不仅亲自承担繁重的医疗任务,还参与一些管理甚至实验室工作。因为医术高超,短短几年在天津小有名气,病人越来越多,床位也越来越多。这两家医院的建立,充实了天津的医疗力量,解决了许多疑难重症。
为了充分发挥一些医学专家的作用,天津市政府在原有医院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些专科医院,如将马医生医院改为人民医院,以骨科和肿瘤科为主。方贤被聘为这家医院的骨科主任。医院成立后不久,骨科迅速从无到有发展为四个病区,100多张床位。如此大规模的专科医院在当时并不多见。方先知还受聘为新成立的天津医学院的教授。天津市人民医院骨科经过短短几年的筹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科室,跻身国内一流科室之列,赢得高度赞誉。
方先知努力办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医学上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他受到了高等教育部和卫生部的表彰。1962天津市国家科委通过鉴定,高度评价方先知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重要科研成果。
文革期间,方首先被迫害。1968年6月29日,方先知因肝癌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去世,享年62岁。10年后,1978年夏,在天津烈士陵园为方先知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京津各界代表及生前好友约600人参加。
医疗技术
高尚的医疗风格和高超的医疗技术
方显在医疗上一直都很勤奋负责,几十年如一日的热爱着自己的职业。平时对病人总是和蔼可亲,对病人不分贵贱,一视同仁。
方显学识渊博。骨科在分支不细的情况下,还没有完全独立于大手术。方贤不仅在自己的骨科专业上有着深厚的造诣,在一些相关学科上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如普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等。他能熟练地进行肠、胃、肾、前列腺甚至开胸手术,可以说是多功能的。方显在一些医学基础学科也有扎实的基础,如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他对疾病的诊断不是单纯依靠经验或化验报告,而是在掌握充分可靠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鉴别和归纳。例如,对于骨肿瘤,他强调临床症状、X线表现和病理特征的结合。他经常亲自观看病理切片,了解肿瘤细胞的来源、形态特征和生物学行为,经过反复研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
方先知术前对每一位患者都做了详细的检查,反复考虑是否适合手术,然后制定手术方案,选择最佳方案,并根据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方先知特别强调,一个好的外科医生不应该只是外科医生,而应该是会动手术刀的内科医生。也就是说,一个外科医生需要双手掌握,不仅要做手术,还要处理一般的医疗情况。方先知不仅重视手术本身,而且非常重视每一个病人术前、术后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与病人及其家属交谈,让他们了解手术的目的及其预后,从而坚定病人的信心。提前对所有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进行详细讲解,取得良好配合。
每次做手术,方先知总是提前进入手术室。他经常亲自指挥麻醉,插入气管导管,给病人摆位,提前标记手术切口的位置。手术从容不迫,解剖分明。方先知在手术中小心地止血,手术区域是清晰的。他的名言是“不止血,不前进”,努力把手术对患者的伤害降到最低。方先知从不放过手术的任何一个细节,自始至终参与手术,直到患者伤口缝合、包扎好才离开手术室。术后经常走访患者,提醒主管和下级医生注意术后可能发生的情况,特别强调术后功能锻炼,争取早日康复。手术后,效果非常好,病人很快恢复了工作。
方先知在技术上追求完美,从不满足于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他紧跟国外科技发展的先进步伐,不断吸收、消化、创新。他通过大量的案例观察过去长期使用的方法,一旦发现不足或从文献中发现更好的方法,他会毫不犹豫地改进旧方法或引入新方法。他在工作中一直实事求是,从不掩饰自己的缺点,甚至不否认自己当初坚持的是正确的。虽然他暂时不理解别人提出的新方法,但他从未拒绝过,而是亲自观察了一段时间。一旦被证明有效,他就积极支持,并在理论和技术上使之更加完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应用和推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方先知经常带领科室医师讨论出院病例和死亡病例,不断总结经验。他从不放过漏诊、误诊和治疗不当造成的严重失误或事故。他这种对事不对人的认真作风,不仅是教育人,更重要的是提醒大家注意,引以为戒。
为职业培训人员
方先知一向重视培养人才。他特别强调基本的功夫训练,比如写病历,定期体检,基本的外科手术。他还经常用英语术语来提高医生的外语水平。每个周日上午,他总是和一些专家一起参加例行查房,晚上,他和一些专家主持临床病理会议。这个时候,小小的天河医院护理大厅里总是挤满了求知若渴的中青年医护人员。
建国初期,没有大外科这个专业,专门做骨科的人也很少。方先知深感中国要发展骨科,就要大力培养人才。1953年,在方先知的积极建议和倡导下,成立了天津医学院全国骨科医师培训班,教学基地设在天津市人民医院。当初人力物力严重不足,也缺乏举办高级进修班的经验。方先知充分调动了天津市骨科界的力量,如期开学。前几名学生入学要求严格,至少有5年临床经验,很多都是主治医生以上,甚至是主任或副教授。方先知亲自询问了教学计划、课程设计和具体安排。他不仅亲自讲课,还写讲义。经常听别人讲课,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亲自审阅修改别人写的讲义,每年都要新的内容。方先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学习。除每周教学查房和门诊会诊外,所有课程都安排在下午4点以后,绝不会影响门诊和病房的工作。除了每周两次的系统讲座外,还安排了临床病理会议,由医院各级学生和各级医生轮流发言。经过充分的自由讨论,病理学家将宣布活检或尸检结果,最后方先知将做总结发言。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非常生动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疾病的鉴别诊断能力。
方先知每周教授外科手术,讲解一些常见的骨科手术,从麻醉、体位、切口、暴露水平到切除或固定方法。事后,详细的手术记录被整理出来,印成一本书,成为很好的实用教材。
经过一年紧张系统的学习和认真严谨严格的刻苦训练,进修班学员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掌握普通骨科的基础知识和技术,还学会了一套病理分析和科研方法。国内多位知名专家毕业于天津市骨科医师培训班。
博学和学术贡献
方先知在骨与关节结核的治疗、骨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肿瘤的分类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早在1947年,方先知就首创了基于抗结核药物应用的结核病灶清除法,制定了一套从手术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到术后石膏固定等全身主要关节的操作规程。重点是在改善和加强患者一般情况和系统应用抗结核药物的基础上,尽可能彻底清除结核病灶。所谓病灶清除,是指清除死骨、脓肿和干酪样物质,清除肥大的滑膜和纤维化的瘘管,凿除硬化的骨腔壁;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职业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单纯切除、植骨、关节融合等。对合并脊髓压迫的脊柱结核患者同时行减压融合术。术后继续长期使用抗结核药物,加强营养和固定。这种手术的优点是疗程大大缩短,既治愈了疾病本身,又保留了患部的全部或部分功能。随着手术方法和技术的不断改进,四肢及单纯性脊柱结核治愈率达95%以上。90%的脊柱结核合并截瘫患者也恢复了健康。
以前臂桡尺骨折为例。过去西医认为这两块骨头的双骨折很难达到良好的复位,一般中医的传统复位方法也很难避免移位。方先知观察了连接桡尺骨的骨间膜的功能,发现前臂在中立位(既不是旋前也不是旋后)时,骨间隙最宽,两个骨干的中间部分距离最远,骨间膜上下紧张,刮尺骨的骨间嵴相对。从这一现象中,他得到了启示:骨折后如果骨间膜完整且有张力,则桡、尺骨干最稳定。在前臂双骨折的治疗中,首先在中立位牵引下将前臂分割成骨,然后在前臂背侧两骨之间放置两块加压垫,并在前臂掌侧、背侧、桡侧和尺侧加四块小夹板,以保持骨间膜的张力,控制旋转位移。方先知等人还根据太极拳中小云手和大云手的动作,设计了一套前臂骨折后的练习,使前臂骨折患者既能避免前臂旋转,保持骨折端稳定,又能保持肩肘关节活动。经过这种复位和训练,原本复杂的骨折治疗变得简单,成功率达到90%。
对肱骨骨折、股骨干骨折、胫腓骨骨折及相邻关节骨折,在“动静结合”、“筋骨并重”的原则下,建立了自己的治疗方法,形成了完整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体系。骨肿瘤的分类骨肿瘤的种类很多,一直以来都有各种各样的分类方法,但往往比较复杂,一般临床医生很难掌握。方先知把它分为一级和二级。原发性肿瘤分为基础骨组织(包括骨、软骨、骨膜等。)和骨附属组织(包括血管、脊索、骨髓等。).每种又分为良性和恶性肿瘤。继发性或转移性骨肿瘤都是恶性的,包括癌症和各种肉瘤。这种分类法被称为方分类法,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中国被广泛使用。随着肿瘤组织化学、免疫学和超微结构研究的发展,这种分类并不完善,不能反映肿瘤组织的起源和生物学行为。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方法简明易懂,易于掌握,对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有一定的作用。
方先知经常在骨科的各个分支提出一些新的想法或进行一些技术改进。是国内首次介绍腰椎间盘突出手术的学者。早在1949就在ChineseJournalofMedicine(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发表过相关论文。他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病理是纤维环破裂,导致腰神经根受压。所以这种病应该叫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
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方先知曾将其分为周围型、中央型、混合型、儿童期型和骨炎型。他认为跟骨结节增厚、肥大,跟腱和跖腱膜附着处骨质明显增生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种。虽然强直性脊柱炎被列为独立的疾病,不再属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心型,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分类在当时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勤于写作
方先知一生撰写或参与撰写并发表了85篇论文,主要论述骨折、骨关节结核和骨肿瘤的治疗。早在1936 ~ 1941,方先知就在《中国医学杂志》上发表了胃肠道、破伤风等普外科和骨折治疗的文章。方先知的专著有《骨与关节结核病灶清除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分别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在1956、1966出版。还参与了黄家思主编的《外科运动医学篇》的编撰。
1963年9月,方先知作为中国医疗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第20届国际外科年会。会上,方先知用英文宣读了《骨与关节结核病灶的治疗》和《前臂骨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两篇学术论文,介绍了我国骨科的最新成果。65438年至0964年,方先知随中国医疗代表团参加了在开罗举行的第一届亚非医学会议,会议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为了促进骨科学术交流,推广先进经验,方先知在1957创办了《骨科进修班简讯》。1961年,杂志更名为《天津医学杂志骨科增刊》,是当时国内唯一的骨科学术刊物。1981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成立后,委托天津承办《中华骨科杂志》,为双月刊,每期2万余册。
主要论文
1方先知,郭菊玲,周英青。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附47例临床分析)。外科杂志,1952,1 ∶ 20。
2方先知、陶泰、郭菊玲。骨与关节结核的病灶清除治疗。中华外科杂志,1957,5 ∶ 90。
3方先知等人的骨折。天津医学院骨科培训班简讯,1957,8: 115。
4 .方先知等. 659例骨折脱位病例分析。天津医学院骨科培训班简讯,1958,2: 16。
5方先知,等。河北省骨科十年成就。天津医学杂志,1959,1 (4): 278。
6方先知。骨关节结核的临床研究--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论文。中华外科杂志,1959,7: 985。
7方先知,尚天宇,吴志清,等。前臂严重缺血性挛缩的防治。中华外科杂志,1960,8: 264。
8方先知。“局部外固定”外骨折的观点和应用。天津医药,1961,3: 171。
9方先知。新鲜骨折怎么处理?天津医学骨科副刊,1962,6 ∶ 1。
方先知,10。论断裂管理的原理和理论基础。天津医学杂志,1962,4 ∶ 125。
11方先知。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讨论会纪要。天津医科大学骨科进修班简讯,1962,6: 251。
方先知,12。新鲜髌骨骨折如何处理?天津医学杂志骨科增刊,1963,7 (1): 1。
13,顾,尚天宇,中西医结合治疗双前臂骨折的研究。中华外科杂志,1964(补充):126。
14方先知,等。骨与关节结核病灶清除疗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15方先知。见:黄佳思,编辑。手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16方先知,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