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防病

药物疗法

秋季气候干燥,肺气旺盛,肝气虚弱,脾胃易受影响。因此,季节和秋季药用进补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以润燥为主,避免散结,补充气血。常用药物有:西洋参、沙参、川芎、玉竹、天冬、麦冬、百合、女贞子、芝麻、生地等。

除上述药物外,一些中成药可用于秋季进补,如:黄精糖浆、复方蜂乳、中国林蛙肾精、复方胎盘片、人参健脾丸、生脉饮、玉苓膏等。以上中成药都有消除燥热对人体危害的作用。即使没有口干舌燥等症状,少量服用也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疟疾控制

疟疾俗称“打摆子”,是夏秋季最常见的传染病。其病原体是寄生在人体肝细胞和红细胞中的疟原虫,其传播者主要是蚊子。

疟疾的主要症状是发冷和颤抖。几分钟后开始发高烧,高烧可高达40℃。出汗约3至4小时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除了寒战和发烧,患者还经常感到虚弱、疲倦、头晕、不想吃饭。如果你是一个孩子,你有时可能会抽搐。疟疾严重的患者可能昏迷不醒,胡言乱语,颈部僵硬,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疟疾的预防,关键是防蚊和灭蚊。清除垃圾和杂草,填平污水坑;卧室要挂窗帘、纱窗,晚上睡觉要放下蚊帐;可以喷驱蚊剂,也可以点蚊香、艾叶;也可以口服一些维生素B1。同时注意个人防护,晚上开始穿长袖内衣,暴露部位涂驱蚊剂,睡觉时注意避免接触蚊帐。

支气管哮喘的防治

哮喘是一种过敏性疾病,其发作多为季节性。每年夏末秋初开始,中秋达到高峰,寒冬放缓。此病男女老少皆可患,且易复发,平均患病率为2%。哮喘发作前往往有先兆症状,如反复咳嗽、胸闷、连续打喷嚏等。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急性哮喘。由于痰稠,不易咳出,患者往往被迫坐起。严重者可出现口唇指甲发青、四肢发冷、出汗、心跳加快等症状。发作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天不等。哮喘是一种容易发作的慢性疾病,哮喘患者在缓解期应积极预防:一、尽量避免过敏原:常见的过敏原有风媒花粉(如冬青、蓖麻、艾草等。)、霉菌孢子、螨虫,以及一些生产性粉尘(如棉尘、蚕蛾、粉尘、山药粉);如果哮喘患者知道自己对什么过敏,就要尽量避免。其次要在夏季治疗:从小夏到立秋,也就是“三伏天”,是一年四季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治疗可以使患者的阳气得到充实,增强抗病能力。

慢性咽炎的预防和治疗

之所以要特别注意秋季咽炎的防治,是因为秋季气候晴多雨少,气候干燥。咽炎如果在急性期没有得到彻底的治疗,就会变成慢性咽炎。慢性咽炎是咽部黏膜、黏膜下层和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慢性咽炎的主要症状是咽干痛、咽部暗红,多为阴虚火旺所致。防治宜养阴清热利咽,可采用药物防治,如取麦冬3克、65438+甘草0.5克、金银花3克、乌梅3克、橄榄3克,以煮水泡。饮食上要经常吃绿豆饮料或者雪梨浆。

预防心血管疾病

秋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多发季节。据相关资料显示,秋末冬初脑血栓和脑出血的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季节。随着天气变冷,皮肤和皮下组织的血管收缩,外周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寒冷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坚持服药,尽可能进行体育锻炼,积极防治感冒,避免诱发和加重心血管疾病。

沮丧

秋叶,多风多雨,往往会让人有被景触动的感觉,尤其是老年人容易产生暮气沉沉的感觉,诱发负面情绪。严重的话,他们整天郁郁寡欢,话也少,很容易患上抑郁症。预防抑郁症,要注意心理调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做自己喜欢的事,勤于锻炼,投身大自然。凉爽的秋天是旅游的好时候。

中风

深秋低温可使体表血管弹性降低,外周阻力增加,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从而引起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会导致脑血管破裂。寒冷还会增加血液中纤维蛋白的浓度,造成血液黏稠,导致血栓形成。因此,应重视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原发病的治疗,注意先兆症状。如发现突然头晕、剧烈头痛、视力模糊、四肢麻木等情况,应及时送往医院,以防发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