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阳明胃经穴位的针灸方法是什么?

(1)适应症

足阳明胃经(图8-31)共有45个穴位,主要用于循经治疗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饥渴、鼻衄、咽痛、发热、癫狂等症。

图8-31

(二)点穴宋公式

四十五分满阳明,泣泣,地下仓大到接颊车,下关头全是人。水骤入气棚而气户之屋空,假窗乳根伸,不得盖梁门。太乙滑肉门关,舒天外陵大而巨,水路归气冲洞,兔去阴墟。

(3)穴位

1.承泣

【方法】从眼球至眼眶下缘,瞳孔直下0.7寸(图8-32)。

主治:眼睑抽搐、目赤肿痛、风中流泪、夜盲症、近视;口眼偏斜,面肌痉挛。

【针灸】穿刺0.3 ~ 0.7寸慢慢靠近眼眶下缘,不宜提拉插入,以免血肿。没有艾灸。

2.四个白人

[方法]瞳孔1寸直下时,眶下孔凹陷时取(图8-32)。

主治:眼睑抽搐、目赤发痒、视物模糊、近视;头面部疼痛,口眼歪斜;头痛,头晕。

【针灸】直0.2 ~ 0.4寸不适合艾灸。

3.巨颚

【方法】直视眼睛,瞳孔向下,在与鼻翼下缘平齐处取(图8-32)。

主治:口唇、鼻出血、牙痛、面部疼痛、唇颊肿胀;眼皮抽搐。

【针灸方法】打孔0.3 ~ 0.6寸,可用于艾灸。

4.地下室

【方法】取嘴角旁0.4寸,直取下(图8-32)。

【适应症】口多流涎;牙痛,脸颊肿胀;眼皮抽搐。

【针灸】针刺可采用颊车方向针刺0.5 ~ 1.5寸。

图8-32

欢迎

【方法】位于下颌角前方1.3寸凹陷处,咬肌附着前缘处。在闭合位置充气时,可出现一个槽形凹陷,可在凹陷下端取(图8-33)。

主治:口腔,口腔肿块,脸颊肿胀,牙痛,淋巴结核,颈部疼痛。

【针灸方法】打孔0.2 ~ 0.4寸,可用于艾灸。

6.脸颊车

【选择】此穴位于下颌角前方一水平手指凹陷处,咬合时位于咬肌隆起最高点,张口时略凹陷(图8-33)。

主治:颊肿牙痛;嘴巴紧闭,牙齿紧闭。

【针灸】直刺0.3 ~ 0.5寸,或斜刺1 ~ 1.5寸至基底。艾灸可以接受。

7.下关港市(日本)

[方法]在颧弓下缘凹陷处,下颌髁突前方,闭口取之(图8-33)。

【适应症】耳聋、耳鸣、耳聋;牙痛,面部疼痛,口眼歪斜。

【针灸】直刺0.5 ~ 1.2寸,可用于艾灸。

8.头部尺寸

【方法】在鬓角前缘取,直入发际线0.5寸,距神庭4.5寸(图8-33)。

主治:头痛头晕;眼皮动,风中流泪,视线不清。

【针灸】向后刺0.5 ~ 1寸,不可灸。

9.欢迎

【方法】平喉,取胸锁乳突肌前缘,距喉65438±0.5寸(图8-34)。

主治:呼吸困难、咽喉痛、头痛、高血压;瘰疬,瘰疬瘤,饮食不好。

【针灸】避开颈总动脉,直刺0.2 ~ 0.4寸。没有艾灸。

图8-34

10.突水

【方法】取人面与气棚之间的胸锁乳突肌前缘(图8-34)。

主治:咳嗽、哮喘、不能平卧、咽痛;头痛、头晕;打嗝;瘰疬疣。

【针灸方法】打孔0.3 ~ 0.5寸,可用于艾灸。

11.空气区域

【方法】取锁骨内侧上缘,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之间(图8-34)。

主治:咽痛、咳嗽、呼吸困难、呃逆;瘰疬、疣;强烈的颈部疼痛。

【针灸方法】打孔0.3 ~ 0.5寸,可用于艾灸。

12.缺少盆地

[方法]取锁骨上窝正中(图8-34)。

主治:咳嗽、呼吸困难、咽喉肿痛;盆中不足痛;青金石。

【针灸方法】打孔0.3 ~ 0.5寸,可用于艾灸。

图8-34

13.燃气家庭

【方法】取背部,乳房中线正上方,锁骨中点下缘处(图8-35)。

【主治】咳嗽、哮喘、呃逆;胸胁疼痛。

【针灸】沿肋间隙向外斜刺0.5 ~ 0.8寸,可用于艾灸。

14.仓库

【方法】取背部乳房正线上第一肋间隙处(图8-35)。

【主治】咳嗽,恶气,咳出脓血;胸痛。

【针灸】沿肋间隙向外斜刺0.5 ~ 0.8寸,可用于艾灸。

15.无名

【方法】取背部乳房正中线第二肋间隙处(图8-35)。

主治:咳嗽、哮喘、咳痰、脓血;胸痛;乳房痈

【针灸】沿肋间隙向外斜刺0.5 ~ 0.8寸,可用于艾灸。

16.人工窗【取法】在乳房正线上第三肋间隙,背面取(图8-35)。

【适应症】止咳平喘;胸痛;乳房痈

【针灸】沿肋间隙向外斜刺0.5 ~ 0.8寸,可用于艾灸。

17.如中

【选取方法】乳头中心(图8-35)【针刺方法】不针灸,仅作为穴位定位的标志。

18.牛奶根

【方法】取乳头正下方第五肋间(图8-35)。

主治:咳嗽、哮喘、胸闷、胸痛;无痈乳;打嗝,打嗝。

【针灸】沿肋间隙向外斜刺0.5 ~ 0.8寸,可用于艾灸。

图8-35

19.不允许

[方法]取仰卧位,脐上6寸,前正中线2寸(图8-36)。

主治:呕吐、胃痛、腹胀;食欲不振。

【针灸方法】打孔0.5 ~ 0.8寸,可用于艾灸。

20.承满

[方法]取仰卧位,脐上5寸,前正中线2寸(图8-36)。

【适应症】胃痛吐血;食欲不振和腹胀。

【针灸方法】打孔0.5 ~ 0.8寸,可用于艾灸。

21.横梁门

[方法]取仰卧位,脐上4寸,前正中线2寸(图8-36)。

【适应症】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泻。

【针灸方法】打孔0.5 ~ 0.8寸,可用于艾灸。

图8-3622。关上门

[方法]取仰卧位,脐上3寸,前正中线2寸(图8-36)。

主治:腹胀、腹痛、肠鸣、腹泻;水肿。

【针灸方法】打孔0.5 ~ 0.8寸,可用于艾灸。

23.太乙

[方法]取仰卧位,脐上2寸,前正中线2寸(图8-36)。

【适应症】胃痛;心烦意乱,疯了。

【针灸方法】打孔0.5 ~ 0.8寸,可用于艾灸。

24.滑门

[方法]取仰卧位,脐上65438±0寸,距前正中线2寸(图8-36)。

【适应症】呕吐胃痛;疯狂。

【针灸】直刺0.8 ~ 1.2寸,可用于艾灸。

舒天。

【方法】取脐旁2寸处(图8-36)。

主治:腹胀、肠鸣、脐周疼痛、便秘、腹泻、痢疾;痛经、月经不调;意外。

【针灸】直刺0.8 ~ 1.2寸,可用于艾灸。

26.哀号

[方法]取脐下65438±0寸,中线旁2寸(图8-36)。

主治:腹痛、疝气、痛经。

【针灸方法】穴位1 ~ 1.5寸,可用于艾灸。

27.巨大的

【方法】取脐下2寸,中线旁2寸(图8-36)。

主治:小腹胀、排尿困难、疝气、遗精、早泄等。

【针灸】直刺0.8 ~ 1.2寸,可用于艾灸。

28.水道

【方法】取脐下3寸,中线旁2寸(图8-36)。

主治:小腹胀,小便不利;疝气、痛经;遗精和早泄。

【针灸】直刺0.8 ~ 1.2寸,可用于艾灸。

29.返回

【方法】取脐下4寸,中线旁2寸(图8-36)。

【适应症】腹痛、疝气;月经不调,闭经,阴僵,白带。

【针灸】直刺0.8 ~ 1.2寸,可用于艾灸。

30.空气冲洗

【方法】取脐下5寸,中线旁2寸(图8-36)。

适应症:腹痛;外阴肿痛、疝气、阳痿;月经不调,不孕,胎儿疾病。

【针刺】直刺0.8 ~ 1.2寸。

图8-36

31.刘官

【方法】仰卧,于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取足太阳膀胱经支脉对应位置(图8-37)。

主治:骺骨痿软麻木,腰膝冷痛,突感麻木。

【针灸】直刺0.8 ~ 1.2寸,可用于艾灸。

32.伏兔

[方法]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取髌骨外缘上方6寸处(图8-37)。

主治:腰腿痛、膝冷瘫、脚气;疝气。

【针灸】1 ~ 2寸可用于艾灸。

33.阴市

[方法]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取髌骨外缘上方3寸处(图8-37)。

主治:腹胀腹痛;腿膝麻痹,屈伸不利。

【针灸方法】穴位1 ~ 1.5寸,可用于艾灸。

34.梁丘(穴位)

[方法]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取髌骨外缘上方2寸处(图8-37)。

【适应症】胃痛、乳痈;膝盖肿胀,下肢瘫痪。

【针灸方法】穴位1 ~ 1.5寸,可用于艾灸。

图8-37

35.小牛鼻子

【方法】屈膝,取髌韧带外侧凹陷处髌骨下方(图8-38)。

主治:膝盖肿痛,关节屈伸不利,脚气。

【针灸】斜刺来回0.8 ~ 1.5寸,可用于艾灸。

36.足三里(结合点;下胃穴(选法)取小腿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图8-38)。

主治:胃痛、呕吐、打嗝、腹胀、腹痛、肠鸣、消化不良、腹泻、便秘、痢疾、营养不良;乳房痈;头晕、耳鸣、心悸、气短、咳喘;失眠,癫狂;下肢瘫痪,胫骨、膝盖酸痛;虚瘦;产妇血晕。

【针灸】1 ~ 2寸可用于艾灸。

37.上巨虚(大肠下关节点)

【方法】取足三里与下巨虚连线中点小腿鼻下6寸处(图8-38)。

主治:肠鸣、腹痛、腹泻、便秘、肠痈;中风瘫痪,脚气。

【针灸方法】穴位1 ~ 1.5寸,可用于艾灸。

38.条口

【方法】取小腿鼻下8寸处,取小腿鼻与下巨虚连线处(图8-38)。

主治:小腿冷痛、瘫痪、胃脘痛、跗骨肿胀、肌腱旋转、肩臂疼痛。

【针灸方法】穴位1 ~ 1.5寸,可用于艾灸。

39.下巨虚(小肠下合穴)

【方法】取小腿鼻下9寸,条口下约一横指,距胫前嵴约一横指,当小腿鼻与解溪相连时(图8-38)。

适应症:小腹痛、腰痛导致睾丸;下肢瘫痪;乳房痈;腹泻,便血。

【针灸方法】穴位1 ~ 1.5寸,可用于艾灸。

40.红龙(络穴)

【方法】条口外1寸,取小腿鼻与外侧踝高点连线中点处(图8-38)。

主治:痰多、气喘、咳嗽;头痛、头晕、癫痫;下肢麻痹、肿胀、疼痛。

【针灸方法】穴位1 ~ 1.5寸,可用于艾灸。

图8-38

41.泻溪(经络穴位)

【方法】取脚背与小腿连接处横条中心处,当其在两肌腱之间的凹陷处(图8-39)。

主治:头痛、头晕、癫狂;腹胀、便秘;下肢瘫痪。

【针灸】直刺0.5 ~ 1寸,可用于艾灸。

42.重阳(原始点)

【方法】取于足背,谷上3寸,足背动脉搏动时避开动脉(图8-39)。

主治:胃痛、腹胀;口眼歪斜,脸肿牙痛;脚无力,脚背肿胀。

【针灸】避开动脉,刺0.3 ~ 0.5寸,可用于艾灸。

43.跌入谷底(失分)

【方法】取第二、三跖趾关节后、第二、三跖骨关节前的凹陷处(图8-39)。

主治:面部浮肿、目赤肿痛;脚背疼痛,脚软无力。

【针灸方法】打孔0.3 ~ 0.5寸,可用于艾灸。

44.心腔(兴穴)

【方法】取于第二跖趾关节前,第二、三趾间纹头处(图8-39)。

主治:牙痛、口眼歪斜、喉炎、鼻出血;发烧;腹痛、腹胀、腹泻、痢疾;脚背疼痛。

【针灸方法】打孔0.3 ~ 0.5寸,可用于艾灸。

45.李堆(井眼)

【方法】从第二趾外侧,距趾甲约0.1寸处取(图8-39)。

主治:口眼歪斜、面部浮肿、牙痛、流涕、鼻出血;发烧;疯狂;脚背疼痛。

【针灸】斜向上刺0.2 ~ 0.3寸,可用于艾灸。

图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