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对儿童的教育意义

幼儿园二十四节气活动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止于严寒,既是历代政府颁布的时间准则,也是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指南针。2016 165438+10月30日,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和学习的需求。二十四节气活动的核心是激发孩子探究的兴趣,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孩子的学习本能,帮助他们联系中国文化和历史。

《指南》中指出,在学前教育过程中,要不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感。因此,我们挖掘“二十四节气”的教育价值,将其运用到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育中,丰富了幼儿的体验,提高了幼儿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促进了幼儿学习的全面发展。

二、现阶段二十四节气在我园应用的实践路径

顺应儿童生活,将二十四节气按照年龄梯度整合为三年综合系统课程,支持儿童在积极互动中感受文化魅力,传承文化精髓。

(一)层层分解,立体推进——探究二十四节气的教育目标和内容。

围绕“科学规范、健康成长、开启幸福人生”的理念,秉承“明德启智、礼敬博爱”的园训,以二十四节气活动“启迪智慧、浸润文化”的课程体系为教育目标,培养“健康、快乐、好奇、文明、礼貌、感恩、友善的中华儿女”,具体活动目标体现“认知、能力、情感”。

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季节变化,结合学前教育的特点和实际,运用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选择二十四节气文化,选取适合我园儿童发展的二十四节气教育内容,构建二十四节气课程内容,分为“春耕”、“夏蝉鸣”四个板块, 《秋韵曲》和《冬日暖阳》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使内容、教育、主题与近期儿童有机结合。

课程内容广泛,以“二十四节气”为望远镜,从孩子的视角探索世界:植物与植物生命周期、天气与季节、太阳、地球与月亮、身体与健康、细菌与卫生、温度、生态与环境、水循环、农业与食品等。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将二十四节气的教育渗透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孩子们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来获得经验。

(二)随处可玩,常做——创设课程环境。

营造节气美感和氛围,让孩子在节气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让孩子在感受和体验节气的过程中获得快乐,有利于孩子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比如利用节气活动中的美术作品进行班级和走廊环境布置,教师绘制24节气图片进行走廊装饰,营造节气文化氛围。

(三)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优化课程建设的内涵

1.一天的活动融入了24个节气。

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将节气充分融入一日教育中,激发孩子学习节气的兴趣和热情。比如利用早上的时间给孩子开一个“一对一”的小主播广播台,预约一个孩子在节气当天进行与之相关的“小广播”;在食谱中加入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餐食,孩子会在用餐过程中了解二十四节气的饮食习俗。

2.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引导孩子去体验、去感受、去表达。

根据年龄特点分为大、中、小班,开展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教育活动,支持孩子在直接参与、体验和操作中内化对节气的理解。小班小朋友主要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点,品尝传统美食活动,体验传统民俗游戏。比如品尝节气时令水果时,在长夏举行“打蛋”游戏。中班的孩子们在体验的基础上,开展艺术设计、食品制作、种植体验活动。比如谷雨季节是牡丹盛开的时候,是欣赏牡丹、带领孩子欣赏牡丹花、开展艺术活动的好时机;清明节期间开展生活体验室活动,做青年团。经过调查、访谈、探索、研究,大班幼儿创作、表演活动,欣赏有关节气的古诗词。比如欣赏有关春分节气的谚语或古诗,在天篷季节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在社区调查天篷的习俗和节气特点,用简单的符号或绘画记录下来。三个年级会以孩子体验后对自己身心感受的表达为目标内容。在日常教育和活动中渗透节气文化,有助于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节气文化和节气内涵的熏陶,从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3.传统节日中的节气文化

挖掘传统节日节气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渗透二十四节气的教育内容,以二十四节气为核心内容,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要出发点,从各个方面向幼儿渗透二十四节气知识,提高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春天,清明节既是节气,也是节日。孩子们不仅通过欣赏古诗《清明节》了解清明节与清明节的关系,还通过放风筝、荡秋千、蹴鞠比赛等体育活动,蚕花晚会、美丽梧桐树等科技活动,以及包青团、清明冷食等健康活动。

夏季以“芒种”节气为切入点,结合端午节传统节日“当端午节遇上芒种”,开展各种社会活动和艺术活动。开展生活体验室活动包粽子,开展体验性节日活动插艾叶、编彩绳等。,感受端午节的魅力;结合气候特点,与孩子们一起收割小麦,利用秸秆开展创意艺术活动,加深了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了解,也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传统节气文化。

(D) * * *家庭教育,三教联动——拓宽阳光教育途径。

有效培养幼儿传统文化核心素养,还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重要价值,形成三育联动,提高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并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实现幼儿园教育、家庭、社区的优势互补。利用周边环境中有利的教育资源,丰富节气教育内容,拓宽节气教育途径。比如邀请“农业专家”(爷爷奶奶)进课堂;谷雨、小满、芒种时,邀请当地花农和小朋友一起开展种植活动。挖掘和利用家长的资源,拓展孩子的学习时间、空间和材料。

(E)双向选择,尊重差异----探索可观察的评价方法。

教师、儿童和家长都是课程评价的主体。评价主体之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协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1.评价的主观维度

多样的评价形式可以使评价更加科学合理。除了师幼互动的评价形式外,还应动员家长参与二十四节气活动的评价,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及时收集幼儿之间的评价,使活动评价的形式更加多样,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取得的收益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

2.评价的内容维度

根据每个节气、每个年龄段的活动目标,制定了以幼儿兴趣、感受力、探索能力、探究能力为维度的评价方案,并在学期末组织骨干教师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动态发展,指导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完善。

三。未来工作设想

传统文化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和反思,提高践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儿童视角”,在实践中,将培养指标与园本课程相结合,将教育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开发趣味性、吸引力强的“STEM”课程,丰富传统文化教育策略,优化课程体系建设,让弘扬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身上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