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艾芜郭超一本好书分享独特的单点名作艾灸膏药穴位法。

老艾芜郭超分享了“守正创新”的艾灸新主张:引入热科技,以温度健康管理为核心,帮助大家恢复低体温,温散寒湿,让艾复健康!

“绝症”这个成语无疑大大提高了膏药点的知名度。其实膏药真的是救命穴,也是治病防病的大养生穴之一。孙思邈曾说能治百病,可见其在艾灸领域的广泛疗效和独特地位。

膏药点在背部,中间是脊柱,两边是肩胛骨。大部分情况下肩胛骨覆盖了膏药点,不容易选穴和针灸。艾灸是相当讲究和有技巧的,不容易获得艾灸的正确效果。从药王孙思邈对膏药取穴方法的描述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取穴是相当复杂的。由于膏药取穴很难正确定位和选择,所以有了历史上唯一的一部艾灸书——《艾灸膏药疏血法》,记载了多达13种取穴方法,既汇集了前人的成果,又融合了本人多年临床第一手经验。

艾灸和穴位疗法是宋代卓壮写的。这本书详细记载了1127(南宋建炎年)。庄绰患了疟疾,腹胀,身体沉重,脚无力。他不得不依靠拐杖站起来,但长期治疗失败。陈老翁用300强灸其穴位。艾灸后的第二天,身体的各种不适都缓解了。后来他用了百强灸,基本达到了治愈,也就是他说的“连康宁”。与此同时,他的亲戚朋友看到他的症状消失后,也使用了面霜。很多人同时贴膏药灸后,临床上都治愈了,这让卓壮更加坚信,如果孙思邈能精心选穴,找准膏药穴位进行灸治,那就真的是“无病不治”了。

于是,在孙思邈《钱进方》的基础上,查阅了考前各种医书的论述和膏药取穴的引文,同时参考了唐宋时期孙思邈、王、史藏勇、叶元善、、僧仲等至少六位医家的十余种膏药取穴方法,采用了第一条。庄图文并茂,配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临床观察,理论与实践兼顾,实用性强。

这本书是我国最早的专门研究膏药穴位的书籍。该书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单穴灸法专著,庄是研究单穴灸法的第一人。

《膏药点穴灸法》一书以卓壮应用膏药灸后疗效显著为主线,重点介绍了六位医家选择膏药灸的不同方法,并列出了附图。目的是膏药灸的正确定位就是膏药灸的疗效。卓壮的“艾灸贴穴法”是通过各路医家的经验,对贴穴进行详细记录的尝试。因人的身材和身体状况不同,可采取不同的姿势灵活确定膏药穴位,可供后人借鉴。

《艾灸与穴位法》中所列的庄氏取穴法,可以因人的高矮胖瘦、身体状况、男女性别等因素,选择各种合适的位置进行精准艾灸和穴位治疗,并详细参考各种患者的可能情况,提供各种合适的取穴方法。事实也是如此。

《穴位贴膏药灸》又称《穴位贴膏药灸》,一册10本,分别是第一测同大小法、第二坐直伸臂法、第三选椎相争法、第四定穴距法、第五按穴平勾大腿法、参考求穴法。《后记》中,庄家称赞真人(孙思邈)研究的腧穴极好,“助人仁心,益天下”。

膏药穴是治疗身体虚弱、上虚下实、慢性病等多种疾病的重要穴位。久病后身体虚弱消瘦时,最适合取膏药穴艾灸,能起到扶阳强身、益阴调三焦、调和全身气血的作用,从而促进身体早日康复。它常常像鼓一样有效。

药王孙思邈在《钱进方》中说:“膏可治体虚、消瘦、五劳七伤、多梦、上气咳嗽、痰火中烧、健忘、产前产后等。”。

这里孙思邈所谓的“百病可治”是一个量词,可以理解为治疗多种疾病,而不是说百病可治。具体应用还需要四诊结合参考,辨病辨人后正确艾灸。也说明了膏药穴在治疗疲劳、慢性病等多种疾病中的广泛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各种常见的寒、湿、郁慢性疾病,以及各种慢性衰弱性疾病等。经常灸此穴,对强身健体、疏通经络、平衡阴阳、防病治病有显著作用。

现代对膏药穴位的选择,主要是以现代人体解剖学和古代对膏药穴位和身体姿势的描述相结合。取穴时,一定要将两肩胛骨充分分开,先确定督脉的路线。膏药穴位于督脉旁3寸,第四胸椎棘突下,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贴敷时可根据患者病情适当选择。

取穴时也可以双手交叉紧紧握住肩膀,肘关节紧贴胸部,使肩胛骨充分张开。艾灸者从大椎穴开始,向下摸。在第四胸椎棘突下,他们按在肩胛骨内缘的缝处,感觉到胸肋之间的疼痛,传到手臂,就是膏药点。或俯卧位,贴穴在背部,第四胸椎棘突时,三寸(或四指宽),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痛,即贴穴。找到膏药穴后,用贴纸贴上并做好标记,然后圈灸。鉴于选择膏药穴位的技巧性和难度,强烈建议需要膏药灸时,最好到医院针灸科由资深针灸师完成,以保证疗效和安全。

综上所述,可见艾灸和穴位疗法是艾灸史上不可磨灭的重要代表作,为艾灸的记载和传承做出了贡献。对其起源的解释,主要在于孙思邈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亲自动手,长期实践,逐步发明了密集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