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育儿教育
第一,尽可能多的表扬孩子。孩子有了一定的自信,才会愿意学习。让孩子每天都觉得自己在学习上有所进步,哪怕是改正了一个缺点。
第二,多关注孩子的学习内容和实际进度。家长要多问孩子最近学了什么,掌握的怎么样。
第三,经常给孩子定几个容易实现的小目标。这样可以让孩子觉得自己能行,孩子有自信,有利于孩子的潜能发挥。
第四,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我们应该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让孩子练习。
第五,帮助孩子建立责任感。让孩子学会洗碗、擦手帕、整理床铺和餐具,做好自己的本分。
第六,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
七、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老师,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老师。
八、制定家庭学习规则,并自始至终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作息习惯。
九、引导孩子善于提问。培养孩子,问为什么。
十、要让孩子重视上学,尽量避免孩子缺席。
如何培养一个有灵性的孩子;
一、教育模式,“让尖子生”变成“问题生”有这样一个女生。她小学的时候,老师在上面讲课,她在下面玩。为此,她不知道被老师赶出教室多少次了。但是她很乖,老师把她赶出了教室,她碰巧看了蚂蚁打架。
有人问她为什么不听课,她说:“嗯,老师说的,有些东西我一看书就能听懂,有些东西我上课也能听,但是老师呢?一遍又一遍地讲、练,真烦!”她当时被老师认为是问题学生。
但就是这个问题学生,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八中毕业后,去了美国读本科,一年后因为成绩优异脱颖而出。在美国的一次化学竞赛中名列前茅。大学毕业后,七八所知名大学发来邀请。最后,她选择了麻省理工学院读研究生。
这个例子反映了目前学校传统教育的弊端。传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榜样教育。他们无视孩子的个性差异,给学生制定统一的目标,用同样的课本,做同样的练习,要求同样的步伐,用同样的试卷。这必然导致尖子生吃不饱饭。强迫孩子一遍又一遍的说话和练习,只会让孩子感到不舒服,产生厌学情绪,让孩子学习的好奇心和主动性消失,失去了原有的灵性。培养一个高分低能的学习机就好。
这个女孩幸运地进入了北京第八中学的初级班,该校以擅长培养智力超常的孩子而闻名。学习环境宽松,可以充分发挥孩子的性格优势,让这个问题学生成为优秀的学生。
第二,放松环境,发挥孩子的个性优势
北京八中还有一个男生,小学的时候不爱做作业。他的理由是:“作业只是给我们练习的。我明白了,你为什么还做?”她妈妈先去咨询老师,老师不同意孩子准备好了就可以不做了。后来我妈就模仿儿子的书法,每天帮他写作业。妈妈认为重复性的工作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据说就是这个孩子让孩子班上的老师立下了一个“规矩”:通过老师考试的孩子可以不用做作业。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男生有个小表弟,小时候和他一样聪明。以前弟弟们有更多的办法看谁爬墙,结果不分上下。但是我表哥经常因为作业写错一个字,被罚写100遍。后来他的精力被这种惩罚没收了。
锻炼越多越好。题海战术可能会让孩子短期内得高分,但会加重孩子的负担。孩子的作业量要以掌握知识为目标,适当复习加深印象。因为学校布置的作业是以大部分学生为基础的,所以在孩子已经掌握知识的前提下,可以允许孩子不做作业。不要强迫孩子做那些简单重复的题,这样会把孩子的学习优势作为缺陷消磨掉,导致孩子厌学。少做题可以让孩子专注于培养学习能力,后劲会很大。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平和的心态,不要把分数看得很独特。
第三,期望值太高,让孩子苦不堪言。
杨洋成绩一般,父母却渴望让孩子考上名校。这所学校在所有小学中名列前茅,每年有95%以上的学生进入重点高中。初三那年,杨洋承包了全校所有的倒数第一名,但最终没能考上理想的高中,留了下来复读。
像杨洋这种情况,他在学校的情况可想而知。进入重点学校或者重点班可以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虽然有其优势,但是如果让孩子长期处于那种差距很大的学习环境中,很容易让孩子失去信心。如果像杨洋这样的孩子上了普通的中学,就不会有这种烦恼了。
有一个人,网名煞费苦心。他说:“孩子进入中学后,每天做作业到晚上22: 30或者23: 00左右,周末的时间都用上了,还是写不完作业。经常会出现上节课的单词没记住,之前的数学内容没掌握的情况。每天晚上做太晚,累死了,还影响新课的消化。”我说:“如果他真的写不完作业,那就联系老师一段时间,少做题,集中精力真正理解题目。”其他人建议他离开学校。但他觉得这说明他失败了,他很难接受。
一些父母期待他们的孩子和他们的女儿成功。他们不愿意正视孩子之间的差距,对孩子期望过高,只能让孩子疲惫不堪。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设定学习目标,让孩子跳起来摘桃子。像这位网友这样的孩子,应该以掌握基本概念为目标,让他们先做相对简单的题目,比如练习本上的A类题目,数量可以少一些,这样才能真正理解题目。其实基本概念在A型题中都有体现。做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而不在于多。基本概念题在考试中占有相当的权重。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一步步前进。
第四,因势利导,让孩子享受学习。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由于他们的成长环境和自身原因,不仅水平不同,而且学习风格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灵活的教育机智,因势利导。这样孩子就会处于愉快的心理状态,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允许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比如有的同学喜欢通过讨论来强化自己的知识,有的同学喜欢安静的独自思考。对于前者,要尽量营造讨论的氛围,对于后者,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另一些孩子喜欢通过构词法来帮助他们记忆英语单词,而一些学生则擅长通过阅读来增加词汇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有关构词法的书籍,对于后者,我们必须提供一些相同水平的有趣的英语读物。有的孩子喜欢摘抄,有的孩子习惯反复阅读自己喜欢的文章,可以提高写作水平。所以没必要要求孩子摘抄后者,提供一些相应的课外书给孩子阅读也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要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找准切入点,根据兴趣爱好进行引导。如果有的人喜欢偶像化,可以给他们讲解明星是如何成功的,从而激发孩子积极进取的心;对于个性强、自制力强的孩子,可以制定自己的相关规定,让孩子感到被尊重,并能自觉遵守;对于自制力相对较弱,但喜欢“戴高帽”、比较听话的孩子,可以通过表扬和惩罚相结合的方式给予适当的监督,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五、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能成才。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奥托?瓦拉赫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道路。一学期结束,老师给他一个评语:“奥托?沃勒克工作很努力,但是他太死板了。这样的人即使品德完美,在文学上也永远发挥不出来。”因此,父母不得不尊重儿子的兴趣,让他改学油画。但瓦拉赫既不擅长构图,也不擅长润色,对艺术的理解也不敏锐。他的成绩是班里最低的,他的评语是:“太可惜了:你的绘画艺术素质令人失望,以后恐怕很难有所成就。”面对这样一个“笨手笨脚”的学生,大家都以为他没救了,但是化学老师发现他细致耐心,有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就建议他改学化学。瓦拉赫转行化学后,潜能被激活,最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成功的专家罗宾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有特殊的天赋。那种天赋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等着我们去唤醒他。”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作为家长,要对孩子有清醒的认识,了解孩子的优缺点,挖掘孩子的潜力,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的人。
一个好的父母想要为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春天提醒我们以下几点:
一:把孩子当成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让孩子自由选择,并不意味着父母什么都不做。家长可以指导帮助分析,最终选择权在孩子手里。如果孩子犯了错,她会自己承担责任。一旦她意识到自己错了,她能很快改正。如果你帮她做选择,即使她是对的,她也不一定做得好;如果她错了,她会怨恨你,因为责任在你。
二:认真耐心倾听孩子的意见。想和孩子做朋友,不能在家里“一言堂”。家长说了算。尤其是涉及到孩子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和孩子商量,听听孩子的意见。他们应该接受正确的意见,解释错误的意见。父母在家里做某件事情的决定时,也要征求孩子的意见,这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也会觉得自己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员,以后会积极为家庭考虑,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事情的完成。
第三,努力理解孩子,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孩子的意愿,尊重孩子的选择,支持孩子的正当诉求。同时也要向孩子敞开心扉,让孩子知道父母的想法,感受父母的喜怒哀乐,争取他们的信任和理解。这不仅可以帮助父母真正与孩子成为朋友,也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
第四,在孩子成长的成功中,要用实用合理的方法。不要轻易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评论和指示,而要努力引导孩子思考。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我们应该通过会谈和协商来相互沟通和理解,最终得到一个公平合理的答案。
五:做孩子的朋友,不等于放弃原则,迁就孩子的错误。我们强调孩子发展兴趣爱好的自由,但不是放任自流。要把握一定的标准,提出严格的要求。如果孩子真的错了,他是不能做出任何让步的。他必须认真指出,并做出相应的解释,避免下次重复。有错就敢跟孩子承认。我们要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和风格给孩子树立榜样,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六:主动和孩子沟通。和孩子交流的目的是增进相互了解。向孩子明确自己的观点和要求,让孩子明白父母的意思,这就是沟通。其实这还不够,因为这只是单向的,目的只是让孩子了解父母,让他们按照父母的期望去做。这些家长有没有想过:你要求孩子听话,理解你的意思,但你有没有理解过他们孩子的想法?沟通需要父母主动向孩子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倾听孩子的声音,相互倾听,相互理解。这样才能了解孩子在想什么,然后“对症下药”,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孩子健康成长。
以下十句话最好不要对孩子说:
1.为什么你不能像-
孩子的对比很可能会增加孩子本能的敌意,甚至反感。
你应该向你的孩子解释你的具体要求。专注于你希望他改变的不良行为。
2.你为什么这么无知?
被言语刺伤的孩子,只会反抗,让事情变得更糟。
只有善良耐心,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你简直是愚蠢。
这只能极大地伤害他们的心。有些人自卑,不努力上进。
父母的积极鼓励和有效帮助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掌握生活技能的根本途径。
走开,你能让我一个人呆一会儿吗?
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会感到难以形容的孤独。
如果你真的想一个人呆一会儿,可以耐心地跟孩子解释:我很高兴和你在一起,但是我现在太忙了,请原谅。
5.废话少说,闭嘴
孩子会觉得父母根本不重视我的意见。这样下去,孩子会变得优柔寡断,依赖性强,把自己当成无足轻重的人。
6.老实做,否则-
空洞的威胁最终会损害父母的威信。孩子们反而会继续他们的不良行为。看你怎么做。
最好的办法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补偿和惩罚手段。
7.妈妈,求你了。
教育最怕奖励不起作用,惩罚用不上。孩子不吃硬不吃软,但不要说妈妈拜托。这样说意味着父母会臣服,孩子会更多的从心里看你。
8.我没有技能
和孩子说话的时候表现出自己的自卑。大多数孩子的自卑心理都是父母诱发的。
如果父母能够自信乐观,那么孩子对未来充满信心。
9.打死你
你这样说,说明你已经想不出什么好点子了。这是一个根本无法兑现的大话。孩子不会因此而停止活动。
10.走开,去你想去的地方。
最后通牒使孩子无法应付。虽然他不想离家出走,但也不想低头。任性的孩子可能想逞英雄,真的离家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