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马王堆汉墓随葬品
1、3号墓的随葬品有详细记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两批同类竹简。1号墓出土312件,3号墓出土410件,都一一记录了随葬品的名称、数量和分类小计。1号墓竹简所列器物清单的大致顺序为:漆木制作的九鼎、丁琪、三鼎、耳钉所放的各类汤,竹棚所放的肉类食品(包括禽蛋鱼),陶器所放的酱酒,布袋所放的粮食,漆木家具,洗漱用品,丝绸衣服,乐器。简牍中的器物与墓中的虽有出入,但仍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可以根据简牍确定一些器物的名称。三号墓竹简除大部分内容与1号墓竹简相同外,还有骑手、乐舞、童仆等侍从,包括礼器、兵器、乐器等,可与出土的木俑和墓室两面墙上的帛画相比较。彩绘丝绸画1号墓和3号墓棺椁上的彩绘丝绸画保存完好,色彩鲜艳,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两幅帛画构图基本相同,总长2米,均为T型,四个下垂的角上有尖刺,顶部有提带,应该是当时丧葬仪式中必备的条幅。画面上部绘有太阳、月亮、龙抬头、蛇等人物,象征天之境界;下一段龙过墙,墓主人出行宴。整个主题是“引魂上天堂”。有人认为《送策》短文中的“非衣长一尺,二尺”指的就是这种帛画。两座墓葬帛画的主要区别在于墓主人的形象。1号墓为女性,3号墓为男性。三号墓棺室内悬挂的绢画在西墙保存完好,长2.12米,宽0.94米。上面绘有车马的仪式图像,画面中至今仍有100多幅画像、数百匹马和数十辆汽车。东墙的帛画破损严重,看起来像是墓主人的生活场景。纺织服装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各种丝织品和服装,年代早、数量多、品种多、保存完好,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史料。TombNo旁边的箱子里出土的大部分布料。1放在几个竹棚里。除了15相当完整的单衣和棉袍、裙子、袜子、手套、香囊、毛巾和包裹,还有46卷单件丝绸、纱线、丝绸、锦缎和刺绣,所有这些都是用茎制成的。三号墓出土的丝织品和衣服大多残破不成形,品种与1号墓大致相同,但有多种颜色的织锦。平纱和圈锦最能反映汉代纺织技术的发展。薄如蝉翼的平纱单大衣重量不到1两,是当时缫丝技术发达程度的标志。用作服装边缘装饰的绒圈锦具有立体感,需要用双经轴机构进行复杂的提花织造。它的发现证明了丝绒织物最早是在中国发明创造的,从而否定了以前认为它只存在于唐朝以后或从国外传入的错误观念。印花彩纱的发现,说明当时的印染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1号墓的尸体包裹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亚麻布。它是由苎麻或大麻制成的,仍然具有相当的韧性。帛书和医简
马王堆汉墓中发现大量帛书和两卷医牍,均来自三号墓东箱的长方形漆盒,帛书多写在一整块宽48厘米的帛书上,折成长方形;有几个是写在半张24厘米宽的绢上,用木条卷起来的。当它们被发掘出来的时候,已经被严重损坏了。经过整理,知道有28件。其中除了《周易》和《老子》,大部分都是古佚书,还有两张古地图。这是中国考古学上古籍记载的重要发现。
三号墓出土的大量帛书中,有汉初的学术和炼丹文献,如《易经》、《老子》、《战国书信》、《养生方》等,其中《易经》、《老子》与现在的版本有较大差异,被认为是这些书在正式定稿前的流行抄本之一。大量的炼金术文献有助于理解汉初的占卜和占星术。帛书的字体接近韩立,但很独特,被书界称为“马王堆”。
两卷200本医书,其中一本和《黄帝内经》差不多,讲的是养生之道,另一本讲的是房中术。
乐器马王堆汉墓中的乐器,1,有25件弦乐器,是西汉早期发现的唯一完整的乐器。还出土了二十二根管子和一套尺子。除了出土的琴和钹,3号墓中还有七弦琴和六孔长笛。这些是西汉时期发现的第一批物品。12套法管标有汉初法律名称,为探讨中国早期法律制度增添了物证。漆器和木俑马王堆汉墓出土漆器约500件,其中0号墓184件,3号墓316件..这是在各地发现的汉代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批漆器。器物类型主要有鼎、璧、盒、壶、钹、耳杯、盘、奁、案、台、屏等。漆耳杯占所有漆器的一半以上。大部分漆器都是木胎,只有少数是夹胎。装饰图案多以红色、黑色和灰绿色绘制。图案以几何图案为主,龙凤图案、草纹为辅。有的漆书上有“家后”、“邢俊酒”、“邢俊石”等字样,有的标明容器容量。许多漆器上有“石成□”的印记,表明它是由成都政府作坊制作的。
此外,在1和3号墓中分别出土了100多件木俑和30多件含肉、粮、果、香料的竹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