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政治思想
“赞为圣相,赞为祸首”,这是晚清文化名人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由此可见曾国藩复杂的一生。人们对他的评价一直是褒贬不一。有人视他为晚清“中兴名臣”,也有人视他为“封建卫士”、“刽子手”。其实从某些个别方面来说并不夸张,只是没有全面客观的评价。
在对待太平天国运动的问题上,大多数人认为曾国藩是镇压人民革命的刽子手,并给他起了“曾剃头”的绰号,来形容剃头一样杀人的残酷和严酷。这确实是事实。他宣称“乱世要用重刑”,指示官员“多捕速杀”,“不要墨守成规”,“斩断一切俘虏太平军的官兵”。即使到了晚年,他也深深感受到了生活中的“以杀人为生”。他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说:“当你长大后,你绝不能卷入军事事务。难见功德,易犯罪。我已经坐立不安很久了。”但这并不能完全掩盖曾国藩的一些政治思想,比如他的为官之道、修身养性、兴办洋务等。事实上,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的政治思想并非完全敌视人民革命运动,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冯友兰先生认为,曾国藩与太平天国的斗争,本质上是两种文化、两种不同宗教信仰的冲突。曾国藩是一个道教信徒。他以宋明道学为指导,以封建政权为依托,以湘军为武装。与以基督教为基础,神权为基础,太平军为武装的洪秀全,完全属于两种不同文化形态的冲突。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农民革命运动。它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激励着中国人民对封建主义和外国侵略势力进行了持久而英勇的打击,从而奠定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基础。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太平天国革命是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冲击。但是,这种崇尚“神权”的西方文化并不是社会进步,而是落后了几百年。
首先,在运动方式上,太平天国实行极左政策。人民没有私有财产,所有财产都上缴“圣库”,实行义务兵役制,甚至出现了男女失德、男女不婚、夫妻分房的情况,这在中国历代乃至世界都是罕见的。
其次,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进程不能满足人民的期望。太平天国起义最初的口号是“上帝”“天降”,这是西方早已落后的神权政治。而且在起义军兴盛之后,洪秀全等起义领袖并没有进一步提出符合人民期待的政治纲领,这主要体现在土地政策和税收政策的思想局限性上。即使随其首都来到南京之后,“中国土地制度”仍然是一个空心的东西,并没有真正解决农民与土地、农民与富绅之间的矛盾关系。
第三,太平天国的政治幼稚过早暴露。攻陷南京后,太平天国内部开始出现分裂,尤其是建都称帝后。太平天国实际上是另一个次于清政府的封建政权。而且起义军蓬勃发展后,洪秀全努力摆平内部矛盾,经常被加冕为王。他自己也过着奢华的生活,他没有宽广的胸怀,超前的眼光,宽宏大量。他排挤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并且对他的下属持怀疑态度。而且太平天国等级森严,官僚腐败。
第四,洪秀全不满孔孟之道,排斥儒家经典,以基督教经典为立国之纲。读书人最看重的是“文庙”、“学宫”、“祭祀”,但太平军和郴州一起,烧了“学宫”,毁了“柱”,甚至“关帝王月的凛然,都污染了他的宫殿”
反观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道统的是以曾国藩为代表的知识阶层。太平天国的知识分子几乎都不是革命农民阶级的盟友。当时虽然有少数最初接受资本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但他们仍然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或者说与帝国主义关系密切,与农民革命格格不入。他们宁愿把希望寄托在太平天国的敌人曾国藩和李鸿章身上。比如冯桂芬认为“剿贼”——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消失是当前的当务之急;王韬主张太平军和曾国藩放弃江浙沿海,其目的显然是为了英国人的利益。第一个留学生洪榕拒绝参加农民革命,最终成为曾国藩洋务的得力助手。
曾国藩的政治思想是忠君爱国,崇尚礼仪诚信,信奉圣贤哲人,所以完全是儒家的。以“礼”为中心的治国之道,就是世间万物都在“礼”中流动,这在封建时代就有所体现。这是曾国藩自身政治思想的核心。以礼治民,以礼治己,对外自称仁政礼法,实则是“外儒内法”,对农民阶级说“礼”并限制其使用,严惩敢于反抗和怀疑的人,以真礼治理湘军,“以善为仁,以礼为用”,实行家规营规,以封建法律的名义教育士兵,培养对封建帝王的忠诚。在项的影响下,曾国藩和军中的军官们可以说是情同手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 * *的缘分。
首先,曾国藩高度推崇“以礼治国”。他说:“王之道第一,所谓修机治民,经纬归何处?”还说:只是个仪式!古代绅士.....其修身,治国,平天下,是礼之事。从内心来说,放弃礼物是没有道德的;如果从外表上严格,放弃仪式也没关系。”他还主张“礼”是“解决世界争端”的重中之重。在他看来,天下大事要研究的有14类:“官制、财政用途、盐政、水务、钱法、冠礼、婚礼、葬礼、祭祀、军事制度、刑法、土地与土地、运河。”曾国藩的“礼”实际上指的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统治秩序的儒家道统。太平天国时期,农民革命浪潮冲垮了封建统治的堤坝,对封建正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曾国藩指责太平天国诋毁孔孟,一扫前年的礼仪礼教,指出:历代圣人拥戴名教,名教所述礼教,君臣父子,秩高达冠;攻击太平天国单纯平等的思想共同摧毁封建等级制度,是“开放以来著名宗教的奇变。”显然,曾国藩在这种形势下宣传“以礼治国”,是为了配合对农民群众的军事镇压,用道统的枷锁禁锢他们的思想,消除他们的反抗精神,从而维护和加强地主阶级的思想统治。
其次,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曾国藩的政治思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忠君爱国,他认为自己在政治上要争取的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好的大臣。这也是儒家的政治中心。这种观点经常在他的信中显露出来。当他荣幸地邀请卢伟时,他说:“一门之内,极其尴尬,无所作为无德。有什么丢人的?”但如果齐心协力,还是会尽力救国横着练,认认真真的去做。“他还认为君主与臣民坦诚相见,不应有丝毫隔阂。”如果你心里有什么想说的,随时都可以放出来。追悼会是当官最重要的事,哥哥一定要努力。“当好‘贤臣’的第二个要义是‘爱民’。他曾说:“似乎世界上没有理由去观察最近官方对人心的管理和各省的督抚、将军。我只以勤政一字回报老公,以爱民一字回报亲人。“这一点虽然与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残忍行为相冲突,但忠君爱国首先是他的精神领导,实际情况下有时会身不由己。
第三,在同情农民起义的人看来,曾国藩政治思想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人民革命运动充满仇恨。他非常强调用严酷的法律残酷镇压人民的反抗。他认为“赦不能治民”,即使为了镇压农民起义而被“封为苛武术家”“不敢退出”,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曾国藩早在湖南组织应永时就以勇猛著称,率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也是极其苛酷残酷的。当然,曾国藩在这方面暴露出的反动面目是不可否认的,但这一思想的产生也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具体来说,曾国藩要结合儒法的统治思想,其最终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的政治思想离不开儒学的范畴,在崇儒的同时,实际上也是主张法治的。因此,他的思想与太平天国有着根本的冲突。
曾国藩的家世也可以用“农读书”来形容。曾的“自古以来,天下为农,积慈孝,而不显于世。”但他的家庭无疑是乡村贵族。曾国藩就是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从小接触到长辈们节俭朴素的生活,礼义廉耻的教导,以及书中读到的忠君爱国的思想。此外,他在湖南土生土长,理学氛围浓厚,理学也给了他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自汉唐以来一直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流。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以生命为中心、强调主体性和道德性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根植于中国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中国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孕育了道德意识。个人对社会强烈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也是儒家强调的理想人格的重要特征。所以,在这种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下,当太平军崛起,国家处于鹅卵石的秋天,曾国藩以天下为己任,出发去打土匪。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德治国,不管事故是怎么发生的,圣贤的书一定要读,圣贤的遗产一定要留。洪秀全排斥孔子经典,也难怪曾国藩等人以基督教经典为立国之纲,将其视为“名教之奇变”。把“龚雪”烧了,把“木主”之类的文人视为重中之重的东西毁了,难怪曾国藩等人看不下去了,带领志同道合的胡林翼、左、李鸿章等人“卫道”。
清朝以少数民族统治中国,曾国藩这个汉人自然清楚。但当时距离清朝建立已经有200年了,清朝入关时的伤痕已经平复。曾国藩生长在一个家庭,成长在孔孟“忠君爱国”的思想中。我以为这是天意,如果不是他的选择,上帝绝不会把天下同志的建议托付给他,所以他们只对君主有信仰,没有怀疑。当农民起来反抗封建朝廷的时候,为了做忠诚爱国的大臣,镇压造反的人是理所当然的。
太平天国掺杂了西方的“崇神”宣传思想,在其统治区域内引起了一场巨大的思想浪潮,破坏了传统的儒家经典。在对国家进行简单解释和梳理太慢的情况下,主张经世致用思想的儒家传统文化代表曾国藩等人,站在思想的先锋地位捍卫“圣道”,维护“正统”的脸面有学者说:“如果太平天国只是号召推翻路虎,而没有反对儒学,宣传异端,侮辱礼法 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正直和耻辱”,这可能不会引起文人阶层的不满,也可能不会引起曾国藩的武装抵抗,但事实并非如此 ..."
虽然儒家思想有力地维护了中国古代漫长的封建专制,也极大地限制了民众的思想自由,但曾国藩对推崇儒家思想、政治思想离不开儒家思想的太平天国的镇压,至少保护了整个封建社会不至于倒退到西方已经落后几百年的神权时代。此外,相对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洪秀全所传播的“崇神”,也是一种迷信落后的文化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曾国藩是在捍卫中国文化的智慧,避免西方文化滞后的入侵。因此,曾国藩在太平天国时期的政治思想并非完全反动,而应从维护传统伦理、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客观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