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是什么?-禅

禅是一种以“静”为基础的行为,源于人的本能,由远古先民发展而来,形成各种系统的修行方法,并存于各种门派之中。这种行为在先秦时期就有记载,但没有固定的名称。直到印度文字jana被引入,并在汉语中音译为“禅”,这种行为才在后世被称为“禅”。

生活中的烦恼都是自己找的。当心灵变得宽广而空荡,就像把烦恼的杯子倒空了一样,所以才能平静安宁。人的心灵,若能如莲花与日月,能超脱平淡,无分别,有选择,有爱恨,有得失,能快乐平和。

水往低处流,云往天上飘,一切自然和谐地发生。这才是正常的心态。以平常心,人生如流水,返璞归真,这就是悟人生,悟禅。

一颗宁静的心,简单无瑕,回归本真,这是对生活和禅的理解。

禅的定义:禅,翻译成中文就是冥想,意思是珍惜寂静,在一定的环境下仔细思考。

禅和禅可以看作是同义词,但两者的区别在于,禅的范围是窄的,禅的范围是宽的。禅特指色界之上的四禅境界,而色界之欲因其智慧狭隘,不能称之为禅。《大智论》卷二十八:“四禅佛教亦称禅,亦名定。除四禅外,其余亦名丁,亦称三昧,非禅。”因为佛陀及其弟子多以四禅之力入涅槃,所以四禅又称为〈禅〉。

《六祖坛经·第五禅定品》:“外离相则禅,内不乱则定。外在的禅修是内在的,是为了禅修。”“禅定,无生无染的外在住是禅,心中的澄明住是定。所谓外禅,和禅定是一样的。外在,面对五欲六尘,能否淡泊世间生死,是禅;对内,心中没有贪爱,这是固定的。如果你学习冥想,它将像一个黑暗的房间!"

禅的意义就是在禅定中产生无上智慧,用无上智慧去证明,证明一切都是真的。这叫禅。

《心经》中说:“久行波罗蜜深处,见五蕴皆空,苦尽皆苦。”所谓“深走”,就是静心,深下决心。观子菩萨在冥想中发现,当“五蕴皆空”——即“无我”时,一切烦恼痛苦都会得到解脱。正是在冥想中,观子菩萨获得了这种纯粹的智慧,证明了他的伟大成就。

禅宗是一种佛教思想,其主要思想是放弃利用已有的知识和逻辑来解决问题。认为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用来自内心自我的感受去解决问题,去寻找和证明自我。

按照它的理论,这种方法不受任何知识、任何逻辑、任何常识的束缚,而是真正来源于自我(自己),所以也是最适合解决自我(自己)问题的。也就是说,禅可以理解为最简单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现在这个头脑清晰明了,看清了自己每一个念头里所包含的贪、妒、痴,现在就揭穿它,这样你就爬不起外在的世界,就可以从内心审视自己,而不会晕头转向,回忆起来。

禅,梵文“禅”的缩写,翻译过来就是“禅定”、“思想修养”、“弃恶”。就是静静过滤生活中的碎片,修正错误的思想,摒弃邪念。佛教常用的一种修行方法,来源于婆罗门经典奥义书,即静坐调整自己的心态,控制自己的意志,超越快乐和悲伤,达到“梵天”的境界。

禅修可以安静地治愈烦恼,实现从恶到善,从无知到智慧,从污染到纯洁的转变。使修行者从心境平和转变为身心愉悦,进入心明清的境界。

扩展数据

禅与知识

禅宗不讲知识,所以不受知识的阻碍,也视知识为最大的敌人。知识教人分心。在知识领域,人们会迷失自我,甚至被邪恶的知识邪见所掌握,形成危害众生的工具。所以禅首先要求自我追求,其过程和手段往往是违背人情、知识和常识的。

因为在禅师的心目中,花不一定红,柳不一定绿。他们从消极的层面认识了更深的境界。他们不用互相争论,也不用超越语言,所以有了更丰富的人生境界。傅大士善会说:“空手拿锄头,徒步骑水牛;人过桥,桥不流。" ?

这是一句不合理的描述句,是对脱离妄想意识的彻底挑战,是为了打破老百姓对知识的执着。扫除混乱的世界,使人进入更真实、美好、美好的精神境界。禅语不合逻辑,却有更高的境界;禅是没有道理的,但有更深的意义。

六祖曾说:我有一物,无头无脸,无名无字。这是什么?

神说:这是诸佛的本源,是众生的佛性。

六祖不这么认为,明确告诉你没有名字,没有文字,什么都没有,但是你要指出一个名字(佛性)。那不是多此一举吗?禅宗的教义是绝对否定一般意义上的分离;意识是不允许单独介入的。

在佛教中,被人们誉为博学的睿智无忧的禅师拜访瑶山禅师时,瑶山问他:“父母生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智贤禅师惊得答不上来,就把自己的经书全烧了,去南洋务农。有一天,他在犁地的时候,锄头撞到了石头上,发出很大的响声,他顿悟了。“一击即忘所知,不伪饰而练”。

这也是瑶山不用知识来教授知性休闲的原因。他想让智贤放下所有知识和写作的困惑,回归自己的内心。这种超脱式的教学,可以说是绝无仅有。这在一般知识界简直不可想象。这是禅宗的另一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