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生?想问一下适合自己的经济食疗和锻炼方法。
春天:根据中医,立春到长夏的前一天是三月,它包括六个节气:立春、雨、惊蛰、春风、清明和谷雨。春季三个月是毛发生长的季节,天气由冷转暖,东风解除寒气,春日升起,自然界的各种生物萌发发育,弃旧迎新。
(1)春季养生注意事项:
人们应该早睡早起,在院子里散步,适当运动,注意保暖运动以适应春天的空气。并让身心感到舒适活泼,让身体适应春天的空气。生活中要注意心情愉快,避免生气,要有不杀不夺,奖而不罚的思想,这样才能保持肝气的正常生长和调节。如果违背了这一自然规律,就会损伤肝气,夏季容易发生寒性疾病,使人体难以适应夏季的“长”气。
中医认为养生的效果不仅限于当季,还应该为下一季打好基础。换句话说,如果你不能在这个季节养生,就会造成下一个季节的不健康状态,容易发生很多疾病。如果春天能注意“生发之气”,这个季节就不会生病或少生病,夏天也不会得感冒病。如果不注意“生发之气”,不仅当时近,还会被留在后面。《内经》指出:“逆春气而行,则阳气少,肝气不生。”肝属木主风,属自然之东,春旺。所以,春天如果不养生,不注意调养,很容易伤肝,但肝损伤不能心火。夏天火不足,冷水会侮辱你,所以你容易得感冒病。
(2)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气候变化多:
在春天和三月,气候变暖,这是春天的主要标志。但是,春天也是一个气候多变的季节,尤其是初春,气候变化更大,寒流经常袭击,气温骤降。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春捂秋冻”。所谓“春捂”,就是春天不要过早脱下棉衣,要晚一点脱,一件一件减。这从春季的天气气候特点和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来说是科学的。
由于春季气候变化频繁,忽冷忽热,风沙大,春雨少,喜怒等情绪容易刺激伤肝,部分冠心病患者病情容易恶化。此外,由于冬去春来的变化,人们抵抗疾病和适应气候的能力较弱,流行性疾病较多。如果他们不小心,他们会感染疾病。特别是老人、体弱者和儿童要注意,他们在春天容易感冒,如果治疗不当和防护不力,往往会导致肝炎。此外,麻疹、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传染病极易传染。
祖国医学也认为,春季肝气旺盛,脾气虚弱,应少吃酸味食物,多吃甜味食物。因为酸味属于肝,甜味属于脾,所以要注意调养。春季除了注意以上几个方面的调理外,还要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适度作息,根据春季的特点,改善营养,增强体质的抗病能力。
夏:夏指农历四月至六月,即从长夏之日至立秋之日。这个时期包括六个节气:长夏,小暑,忙中,夏季至日,小暑和大暑。一年四季中,夏季是阳气最高的季节,气候炎热,生机勃勃。此时正是人体新陈代谢的时期,阳气为外,阴气为内,血液循环相应旺盛,活跃于体表。皮肤毛孔张开排水,让汗液排出。通过出汗来调节体温,以适应炎热的夏季气候。
(一)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
盛夏防中暑;长夏防温邪;同时要注意保护人体的阳气,防止因暑假而过度贪凉,从而伤害人体的阳气。
1.暑邪
暑是夏季的主气,由火热之气转化而成,只发生在夏季。暑热为阳邪,其性升散,易耗气伤津液。暑邪侵入人体,引起出汗、出汗是常有的事。出汗过多导致津液减少,这是津液受伤的关键。液体损伤后,出现口渴导致饮水、口唇干燥、大便干燥、小便黄、心烦、无聊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导泻过度,对津液的损害会进一步发展,超过生理代谢极限,就会消耗元气,出现乏力、气短、懒惰等一系列症状,甚至会突然昏厥、意识不清,导致死亡。夏季防暑不可掉以轻心。
2.长夏防潮
湿气是长夏的主要之气。在我国的许多地方,尤其是南方,天气炎热多雨。湿病在这个季节比较常见。因为空气中的湿度最高,又因为外伤暴露,或因为出汗,或因为涉水淋雨,或因为生活在潮湿之中,甚至感觉湿邪,所以患病的人最多。
(2)夏季养生的具体措施:
1.精神康复
“冬天躲”和“夏天住”。如果空气充足,人体的机能就会旺盛而协调,而如果空气松懈,人体的一切机能就会遭到破坏。火热为夏,应在心,主血藏神。太多的情绪会让你悲伤和不安。异常的情绪会损害心脏的功能。心脏的功能受到影响,可以影响人体的所有功能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夏季调养极为重要。
人的精神活动与心脏的功能密切相关。如何让精神饱满?首先要有良好的精神寄托。有了奋斗目标,才能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坎坷,产生自觉的活动和积极的情绪。其次,要时刻培养自己的性格。时刻注意检查自己的情况,用开放的心态和微笑对待不如意的人和事。这才是你应有的涵养。
有事做可以让精神不空虚;有良好的精神修养,可以避免外界不良情绪的干扰。做好了,精神自然饱满,就会“贪得无厌”。
注意饮食
夏季一定要注意饮食调理。具体方法是:
(1)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蛋白质的摄入量要在平时的基础上增加65,438+00% ~ 65,438+05%,每天的供给量要达到65,438+000g左右,尤其是鱼、肉、蛋、奶、豆类中的蛋白质。
(2)补充维生素。夏天,人体对维生素的需求量是普通标准的两倍甚至更多。大剂量的维生素B1、B2、C甚至维生素A、E对提高耐热性和体力都有一定的作用。番茄、西瓜、杨梅、甜瓜、桃子和李子中维生素c含量特别丰富,维生素B在谷类、豆类、动物肝脏、瘦肉和蛋类中含量丰富。
(3)补充水分和无机盐。最好少量多次补充水分,这样可以减缓身体排汗,减少人体水分的蒸发。钠的补充要看你出汗多少。工作八小时,出汗不到4升,每天从食物中摄入18克盐。如果出汗超过6升,就需要从饮料中补充。钾盐每天补两片钾片,含钾量高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豆类或豆制品、海带、鸡蛋等都可以吃。
(4)多吃能清热利湿的食物。盛夏宜吃清热食物,如西瓜、苦瓜、鲜桃、乌梅、草莓、番茄、绿豆、黄瓜等。
(5)注意饮水知识。口渴的时候不要喝水。睡前不宜多喝水。吃饭时不宜喝水。早上喝水对健康有好处。最好喝矿泉水。
秋季:中医认为是立秋到立冬的三月,包括立秋、初暑、白露、秋分、寒露、初霜六个节气。天地阳气衰,阴寒,景色萧条,养生也要跟着。
秋季如何养生秋天到了。虽然我国有些地方还在高温中,但毕竟节气到了。这个时候对身体的保养应该以预防秋燥为主。据统计,秋季有80%以上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秋燥。秋燥被中医认为是人在秋季感到燥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秋燥的人不仅要及时就医,还要通过科学的食疗来收到理想的效果。秋天不健康,干燥最容易伤津液,往往会引起咽干、鼻干、声音嘶哑、干咳、皮肤干燥。秋季不宜太补,适合平补。
(一)使用扁平食物进行食疗:
夏天大量的汗液排出体外后,身体会有一定程度的津液流失。进入秋季后,需要通过多吃性平的食物来及时补偿。比如用北沙参30g、百合30g、鸭肉150g煮,煮熟的鸭肉会配汤吃,可以补充阴虚。与芡实、瘦猪肉同炖,对神经痛、头痛、腰腿痛有明显疗效。进入秋季后,还可以吃一些滋补品,如鸡肉、猪肝、鲜鱼、葡萄、核桃、芝麻、大枣、栗子、莲子、山药等。增强体质,促进慢性病康复。
(二)利用潮湿食物进行食疗:
在这个时期,最好多吃雪梨和鸭梨。生食能清火生津,熟食能滋阴润肺。你可以用去皮的雪梨。将3克贝母粉与10克冰糖混合,轻轻放入梨中,隔水蒸熟,然后吃梨喝汤。秋季,为了保持体内水分充足,宜多喝水,多吃豆浆、炖菜、粥等。,多吃苹果、西瓜、桃子等水果,以及萝卜、白菜、豆腐、莲藕、蜂蜜等润肺养阴润燥的食物。
对于肠胃虚弱的老人,早上可以用粥养胃生津,如芡实糯米粥、百合粥等,都是滋阴养胃的佳品,能起到很好的抑制秋燥的作用。
(3)健康提示:
进入秋季后,应少吃或不吃辣椒、生姜、生蒜、生葱、花椒等燥热之品,对有饮酒、吸烟等嗜好者更要注意特别节制。
秋天你应该早睡早起,这对你的健康非常有益。少吃辣,多吃酸的。气温下降,要及时添衣,以免着凉。中医认为,秋季阳气内敛,阴盛之时,人要与秋平,把阴精留在体内,防止意志逾越,防止宅伤肾。秋天万物凋零,老人忧虑过度,产生暮气沉沉的感觉,表现为情绪不稳、烦躁不安、睡眠困难等症状。晋代医学家李东垣说:“所有的愤怒、悲伤和恐惧都会损害你的生命力。”《医学丛书》说:“如果你很忙,注意力不集中,你就很容易变老。”所以要保持情绪稳定,如秋月,少烦恼,少思考,让自己的心态平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当精神系统受到刺激时,会导致身体正常平衡的紊乱,容易发生疾病。愉悦的心情,使精神处于不断快乐的状态,能有助于健康。
冬季是指中国农历的10、11和65438+2月,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季至日、小寒和严寒。冬天,天寒地冻,万物凋零,一派萧条凋零的景象。冬季养生的重要原则是“补肾防寒”。肾是人类生命的原动力。肾脏充满活力,身体才能适应严冬的变化。保证肾气的关键是防止寒冷气候的侵袭。
(1)营养原则:
冬季饮食应遵循“秋冬养阴”、“补肾防寒”、“平阳之忧”的原则,饮食以滋阴潜阳、增加热量为主。
冬季饮食的营养特点是增加热量。三种产热营养素中,蛋白质的摄入可以保持在平时的水平,热量的增加应主要通过增加糖和脂肪的摄入来保证。矿物质应该维持在通常的需要量或稍高。可以选择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来增加热量。在维生素的供给上,要特别注意增加维生素c的含量,可以多吃萝卜、胡萝卜、土豆、菠菜等蔬菜和橘子、苹果、香蕉等水果,同时增加动物肝脏、瘦肉、鲜鱼、鸡蛋、豆类等,保证身体对维生素的需求。
(2)适宜的食物:
主食和豆类的选择
大麦、小麦、糯米、粳米、黑米、燕麦、小米、薏米、玉米、黑豆、红薯、红豆、大豆及其制品。
2、肉、蛋、奶的选择
牛肉、羊肉、狗肉、鸡肉、肝脏、畜血、鲤鱼、鲫鱼、乌鱼、鳗鱼、虾、牡蛎、蛋、奶及其制品。
3、蔬菜的选择
韭菜、油菜、菠菜、木耳、胡萝卜、白菜、萝卜、生姜、大蒜、土豆、山药、口蘑、蘑菇等。
4、水果的选择
橘子、橘子、苹果、大枣、桂圆、橙子、香蕉、山楂、猕猴桃、木瓜等。
5.其他人
核桃、芝麻、花生、板栗、枸杞、莲子等。
(3)饮食禁忌:
冬天,肾脏的功能偏高。如果多吃咸食,肾气更盛,会大大伤心,削弱心脏力量,影响人体健康。所以,冬天要少吃咸的食物,防止肾水过多;多吃苦味的食物,可以养心,增强肾功能。
黏冷食物多为阴天,冬天吃这类食物容易损伤脾胃。而且食物过热容易损伤食道,进入胃中后,容易造成体内积热,引发疾病;食物过凉,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畅。但血容量的减少会严重影响其他脏器的血液循环,危害人体健康。所以冬天的饮食要温软。
(4)参考饮食:
早餐:燕麦、大米、鸡蛋、面粉,如燕麦片、煮鸡蛋、馒头;
午餐:排骨、板栗、木耳、大白菜、豆腐干、米饭,如:栗子烧排骨、白菜炒豆腐干、酸辣汤、米饭;
点心:猕猴桃;
晚餐:红薯、米饭、豆芽、粉条,如红薯粥、葱花饼、豆芽粉条;
冬天早睡,晚一点起床。冬季是肾气旺、心气衰的季节。咸味属于肾,要少吃。尽量避免吃艾灸烤的油腻难消化的食物。腹部和脚要保暖。室内温度不能太高,否则出门容易着凉。
实践表明,中医珍贵的四季养生法是科学合理的。如果能掌握好,一定能让人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