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保健与健康教育论文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渠道。摘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构成体育教学过程的四大要素:教师、教材、学生和媒体如何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体育教学健康第一基本因素
在学校教育中,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运动卫生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建设21世纪充满活力的现代学校体育指明了方向。因此,明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如何贯彻落实,是学校体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一、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理解
1.健康是什么?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平静和完整的状态。”具体来说:第一,身体不虚弱,没有疾病;第二,心理健康;第三,社会适应能力强。三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2.健康第一的含义是什么?健康第一是关于健康与教育和学习的关系。健康或强壮的身体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体育应优先于智育。“身强体壮而后学德,勇往直前”,说明健康、教育、学习的关系是第一位的,第二位的。这种关系并不是说教育和学习没有健康重要,而是说教育和学习要在健康的基础上进行;失去健康的教育和学习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3.“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意思?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把健康第一作为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其具体含义首先是指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工作都要以学生的健康为出发点和归宿;其次,意味着学校的各类教育教学工作都要对学生的健康负责。当然,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有义务为健康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
第二,在体育教学中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必须从构成体育教学过程的四个基本因素入手。
(1)教师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第一,从被动体育到主动体育。我们必须改变被动教学观念,实现向主动教学的转变。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掘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二,生物体育观转变为多维体育观。学校体育教学应从单纯的生物体育教学观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多维的体育教学观。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第三,从接受学习到接受与发现并重。在面向21世纪的学校体育改革中,必须从接受学习的观念转向接受与发现学习并重、注重知识传授、注重传授科学方法的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锻炼,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四,从权威放任的教学情境到发展性教学情境。情境是影响学习过程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放任自流”的教学情境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自由散漫。它们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创造精神,也阻碍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在实践中的积极性。“开放式”的教学情境提倡学生广泛的、无拘无束的探索,否定对学生的强制性教学措施。它是教师指导和学生自我指导的统一,强调学生的主观表现。因此,我们应该变“权威”、“放任”的教学情境为“开放”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建立师生之间相互信任、平等尊重的和谐关系,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2.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让自己全面发展,全面提高。现代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应形成多层复合结构:一是掌握关于当代自然和人文的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工具学科基础,并能熟练运用。第二,多了解和熟悉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知识;第三,深刻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根据教育改革的需要,不断学习和加强讲解、演示、组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科学研究的能力;重视现代教育理论和理念,能够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教学,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2)教材
教材的选择要多样化、可接受性,强调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综合性和实用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个性、群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材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除了根据学生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编排外,还要注意教材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在编排教材时,除了根据学生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编排外,还要特别注意教材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2.强调竞赛与保健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要求,体育教学必须与保健和医疗监督紧密结合。对不同健康状况的学生要区别对待,注意他们运动时的反应,防止出现对他们身心健康有害的现象。要把竞赛和保健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学校体育渗透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切入点”。
3.在原则统一的基础上,大力拓展教材的灵活性,积极适应各地的不同情况。在实践中,可以做以下两点尝试:一是全面制定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对体育教学活动做出原则性规定,鼓励各地编写适合当地特点和学生需求的体育教学纲要和教材。二是增加选修教材的比重,保证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
4.体育成绩的评定与评价应以“健康”为核心,注重个体差异,进行综合评价。尊重学生的先天条件、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区别对待,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评价体育课的效益,应该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因为评价标准可以用来约束和指导教学过程。
(3)学生
1.加强思想教育。经常给学生讲全民健身活动和终身体育对人体健康的现实意义,让学生明白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宏大工程,让每个学生树立紧迫感和使命感。
2.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的科学知识。使他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根据实际生活和周围环境,科学地设计自己的运动,并指导他人进行锻炼,还可以根据锻炼者的生理、生化、形态等特点,对锻炼效果进行评估;同时,根据自己的运动经验,加深对运动技术运动理论的理解,提高运动能力。
3.重视课外体育锻炼。课内教学是课外锻炼的指导,课外锻炼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既要重视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4)媒体
1.推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基本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教学部门要在体育教学硬件上给予支持和政策倾斜,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提高校园管理水平,使学校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较为完备的体育设施,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和卫生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课堂教学中,场地设备的布置要符合卫生要求,以学生健康为前提,让学生在安全卫生的环境中学习;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必要的课外活动,使校内各种活动和设施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师生、同学及校内其他人员的人际协调,让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此外,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进一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学校还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健康服务,如有计划的健康检查和发育监测,以及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所谓体育文化,就是各级学校师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特定环境中创造和共享的,以继承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促进学校体育发展为内容的文化。作为一种具有一定内涵和指向的客观精神,总是通过一定的载体表现出来,这就要求体育工作者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如文化体育节等。在开展此类活动时,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学校的成功经验:
(1)加强宣传,充分利用黑板报、广播、海报等宣传媒体的作用,加强渲染,烘托氛围,动员全校师生关心体育节活动。
(2)在项目协调和竞赛形式上,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各年级体育教学的任务和要求、年龄特点进行。不必拘泥于传统模式,只要达到一切行动、人人参与的目的,就可以采取各种形式。
(3)在竞赛的评分方式上,可以采用统计班级总分的方式,通过校内广播和醒目的地方张贴。
(4)在体育节期间,可以通过学术报告、体育征文、体育摄影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他们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更高、更快、更强”的进取奋斗精神和“团结、友谊、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面对教育观念的巨大变化,学校体育工作者应彻底更新和转变观念,推进学校体育改革,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国家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