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世人都说华佗的《青囊书》失传了?
但或许很少有人知道,历史上曾经有一本书可以与上述医学名著相媲美,那就是华佗的《青囊书》。它不仅详细记载了最早的麻醉方法,还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外科手术。《清囊书》是名医华佗毕生心血之作,记录了他一生的从医经历,被誉为中医瑰宝。然而,就是这样一本精彩的医书,在华佗死后不久就失传了。
那么,青囊书为什么会失传呢?背后有怎样的波折?华佗生不逢时,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灾难频发。在这个混乱的时代,生活在底层的人民自然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俗话说“出门在外,什么也看不见,白骨盖平原。”华佗从小目睹普通人的悲惨生活,多次拒绝做官,立志成为一名医生,解除战争、瘟疫、疾病带来的痛苦。
为此,少年华佗开始出国旅行,拜访名医,苦心钻研医术,走遍了中原大部分地区,终于有所收获。几年后,华佗从“庸医”变成了医学大师,掌握了外科、内科、妇科、针灸等领域的诊疗技能,创造了许多在当时被称为医学奇迹的记录。
但要说华佗最大的成就是他的麻沸散和手术。他研究了大量历代医学典籍,反复研究暗杀和战争中常用的“摇头丸”配方,最后发明了麻风散。并在临床使用中逐步完善,取得了理想的麻醉效果。有了麻沸散,华佗不仅使外科手术成为可能,而且大大扩大了外科手术的范围,提高了外科手术的疗效。
据后汉记载,每当华佗遇到来自内脏的疾病,在口服药物和针灸治疗无效的情况下,他会让病人用温酒吞服麻风散。病人失去知觉后,手术就开始了。他用一把锋利的刀割开患处,切除病人病灶,缝合,涂上一种秘制药膏。一般情况下,患者会在几天之内,或者长达一个月之久,恢复健康,恢复如初。华佗成功地将麻沸散应用于外科手术,比欧洲早了近1500年。
《三国演义》中也有“关公刮骨疗毒”的著名记载。然而正史中,对待关羽的并不是华佗。但人们最后还是把这个荣誉给了华佗,可见华佗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正是因为华佗名满天下,一代枭雄曹操也找到了他。我希望他能恢复活力,治好他的偏头痛。一开始华佗用针灸,大大缓解了曹操的头痛症状。
但为了彻底根除这一顽疾,华佗认为有必要开颅清除曹操颅骨内的风涎。但是曹操是一个非常多疑的人。他怀疑华佗没有动机,企图自杀。他从来不同意华佗的治疗方案。后来曹操头痛发作周期越来越短,干脆把华佗留在身边,把他当成私人医生。但华佗之不是官员。他总是关心整个世界。于是找了个借口溜了出来,回老家看望老婆孩子。恼羞成怒的曹操下令逮捕他,把他关进监狱。
身陷囹圄的华佗知道自己再想出去就难了,于是利用这难得的清静时间,潜心写了一本关于自己一生的从医经历和养生之道的书,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清囊书》。写完之后,华佗一直在关注如何把它带出监狱,送给一个致力于医学造福人类的有缘人。但华佗始终找不到这样一个可以信任的人。幸好有一个狱卒叫吴,他非常崇拜华佗,处处照顾他,每天想办法喂他。
因此,在没有更合适人选的情况下,华佗只好将清囊书交给吴狱卒保管。后来华佗被折磨致死。吴狱卒含泪埋葬了华佗后,辞去了狱卒的工作,带着绿囊书回到了家中。但这个姓吴的狱卒生性胆小,和清囊叔在一起几夜睡不着觉。
他怕曹操来找他,他会犯和华佗本人一样的错误,以至于整天提心吊胆,疑神疑鬼。这一情况被妻子知道后,趁吴狱卒外出的机会,找出了他藏匿的“清囊书”,并在院子里放火焚烧。没想到狱卒吴回头,正好看到这一幕,赶紧过来抢夺,但为时已晚,那本绿色的囊书已经在熊熊大火中付之一炬。吴狱卒只抓了最后几页破纸。
据说这几页书里剩下的唯一一本是关于“杀猪、阉牛、牧兽”的方法。这些方法流传至今,现在从事这一职业的人仍然崇拜华佗的画像,视他为祖师。(参考《三国志》、《后汉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