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的特点、任务和优势是什么?;2.如何理解「先上班后生病」?比如?有两道题,每道1000字。
传统养生理论以“天人相应”、“形神统一”的整体观念为基础,认识人的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协调,注重体内气的波动,心理与生理的协调。它通过阴阳形气理论和脏腑经络理论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特别是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三宝和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保健实践的各种原则,提出养生保健的方式必须是“以阴阳为基础,以技能为调和”,“起居有常”,即, 顺应自然,保护活力,遵循自然变化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时间和空间而动。
2.强调自我保健的全面性和辩证性原则。
人类的健康长寿,不是一次照顾一件事就能做到的,而是要对人体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护理方法,根据情况坚持护理。因此,传统养生理论一方面强调从自然环境到衣食住行,从生活爱好到心理健康,从药物强身到运动保健的全面综合的防病保健,另一方面又非常重视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反对同一模式,针对每一个目的的不同特点,体现了中医养生动态整体平衡、精心配套的思想。中医养生专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比如根据年龄,分阶段注意保健;顺其自然,养生;注重环境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注重环境养生。又如传统健身的应用原则,主张根据自身需要,分别选择动态锻炼、静态锻炼或动静结合锻炼,并可结合指导和按摩。这样既能弥补劣势,把气引向经络,又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开发潜能和智慧,从而收到最佳的保健效果。
3、适应范围广
传统养生可以和每个人的生活相一致
从怀孕开始到老年,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养生的内容。另外,人在没生病的时候,生病的时候,康复之后,都是需要保持健康的。不仅如此,针对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的人群,也有相应的保健措施。因此,中医养生的适用范围很广,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全面普及,提高养生意识,把养生作为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上面可以看出,传统养生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也是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强调自我保健的今天,普及中国传统养生知识作为人们防病治病的利器,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秋天上火其实是秋天干燥。这时候“上火”的策略不仅仅是清热解毒,还要注意润肺。咽喉红肿疼痛是上火的征兆,可以吃一些泻火的药物,吃一些滋阴的食物或者中草药。但不要盲目泻火。有些脾胃虚寒的人,吃了泻火药会伤胃。此外,秋季进补不当也是咽干咽痛等“上火”的原因之一。秋季要掌握清润进补的原则。
秋天要保持嗓子湿润,首先要记得多喝水,保持体内水分充足。因为声带振动非常快,保持正常的水分平衡有助于保持声带润滑。秋季要多喝水、粥、豆浆,多吃萝卜、莲藕、菱角、梨、蜂蜜等润肺生津、滋阴清燥的食物,尤其是梨具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养血生肌、润肺清燥等作用。
2.“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成为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必然导致医疗改革。中国传统医学“治未病”的理念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何在人类身上真正落实这一理念?昆仑-炎黄健康保险模式(KY3H模式)为此开创了一条可行之路。本报特刊介绍了中国专家学者对此问题的认识和探索。
健康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8%-10%的生产率提高是由于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而实现的。三分之二的疾病和过早死亡是可以避免的,70%以上导致人类死亡的因素是人可以控制的。中医在防病养生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古人有句名言“圣人不治病而治病”。
后世的医家把“未病先治”理解为三个层次:一是未病先防;第二,预防病后变化;第三,及早治疗疾病。
“未病先防”就是在没有疾病的时候,预防疾病的发生。“防止病情变化”是指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和恶化。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在于动态观察疾病的变化,重视治标治本。“疾病的早期治疗”是指疾病得到了及时的治疗。
“上班防病”要求重视疾病的预防,强调在“没病”时和疾病发生前采取积极措施。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积累中,逐渐形成了多种“治未病”的干预方法,方法简单,费用低廉。中医除了运用中药或中成药进行保健预防外,更注重通过滋补大自然、规律适度运动、根据体质进食,辅以针灸、足疗、按摩、指导等方法来调节情绪,全面调节身心。正如《黄帝内经》所言:“知之者,以阴阳为基础,以技能为调和,饮食适度,起居有规律,故能与神和谐,能至寿终,能度百年。”中医养生理论的核心是“调和阴阳”。通过协调阴阳,护阳益阴,重视维护“精气神”,强壮五脏,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达到养生的目的。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治疗这些疾病的医疗费用也在高速增长。在进一步提高疾病诊疗水平的同时,要关口前移,重在预防。降低发病率,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为国为民分忧,降低整体医疗卫生费用,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