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为什么失意的孔子不会得抑郁症?
孔子一生流亡,周游世界14年,居无定所,食无定所,时而被追杀,时而挨饿。他吃了上顿没下顿,可谓苦不堪言。然而,他已年过古稀,长寿。从《论语》来看,孔子有一套养生之道。64岁时,孔子说自己“怒而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年将至。”他强调精神在长寿中的作用。生气的人都忘了吃饭,还担心什么?乐观主义者忘记了他们的忧虑。他们在担心什么?担心,担心伤身,伤身会损命。首先,孔子善于养心。养生之道在于修身,不仅要修身,还要养心。两者若能巧妙结合,自然会达到身心健康,达到自身的和谐。孔子善于培养情感,爱好广泛,兴趣多样。“由道而定,由德而定,由仁而定,由艺而定”精通诗词书法礼仪音乐,喜欢唱歌弹琴。他以“礼、乐、射、御、书、数”六术为教学内容。他对“六艺”中的“乐”也有很深的研究。他善于用音乐来调节心情,并亲自修订《景悦》,从而达到通过音乐放松精神、养生益寿的目的。孔子说“仁者长寿”,就是长寿的意思。唐代文学家韩愈在《李墓志铭》中说:“生而不吉,则寿长。”“舒”是什么?意思是简单幼稚。“生而不舒,则谓之长寿。”意思是不单纯,不会算计的人活不长。反之,长寿的人一般都有单纯幼稚的一面。单纯,幼稚,不会耍花招,必须是一个心态平和,品德高尚的人。现代人不是喜欢说“越老德行越好”吗?巴金先生有一副对联:“心胸宽广可以延年益寿,德高望重可以延年益寿”。有一次,鲁兹和其他四个聪明的学生站在孔子旁边。子曰,不要以为我比你大几岁就了不起。其实我跟你一样。你总是抱怨我不了解你。现在,你为什么不告诉我你在想什么,只是谈谈你的人生抱负?鲁兹性子急,脱口而出,一个中小国家,无论财政多么困难,无论遇到什么灾难,都会由鲁兹管理,保证三年内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其他人也谈到了他们的抱负,或者说他们的人生理想。只有曾点沉浸在弹钢琴和演奏他的音乐中。表面上他谁的话都没听,实际上大家说的他都听到了。孔子问:"曾点,你呢?"曾点说,我的理想跟他们三个同学不一样。我就想,春末三月,穿着春装,农忙已过,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孩子,去伊河洗澡,在戏台上吹吹风,然后高高兴兴地唱着歌回家。这个境界看似很小,志向不够远大。但是,孔子听后感叹,我就是希望能像你一样!我们是同一战线的。孔子有非常幼稚和理想主义的一面,他的人生境界其实是羡慕悠闲的生活。第二,孔子没有生气,他是一个豁达开朗的人,有着宽广的胸怀和豁达的气质。叶公问孔子的学生,很多人都知道孔子的名字,说他什么都有。你能告诉我你的老师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吗?后来孔子得知此事后,说:“汝西(与xi,是什么意思)不说自己也是人,怒而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自己会老。”《论语正义》注曰:“怒而忘食者,谓好学而忘食几次;那些快乐的忘记烦恼的人,被说成是快乐的,而不担心贫穷。“满足和乐观对你的健康非常有益。发脾气,心胸狭窄,对身体不好。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州伊利亚的艾克博士在她最近发表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愤怒和敌意可能会诱发心律失常,从而增加中风的风险。医学专家指出,心律失常是指心肌电信号系统受到干扰,使心跳节律异常的一种心脏病。心律不齐会降低心脏的泵血效率,诱发心力衰竭、中风等严重疾病。愤怒是对外界刺激的强烈反应。当人生气时,肾上腺素等与应激反应有关的激素大量分泌。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代谢功能也处于“一级戒备状态”。有些人因为性格原因,对外界刺激反应强烈,无论大事小事,总是怒气冲冲,对体内的生理机制进行不必要的“战前动员”。结果,在应急反应性激素的作用下,心血管系统反复处于紧张状态。久而久之,经常生气的人比冷静平和的人更容易心律不齐。医学领域中情绪与心律失常关系的生化过程需要实验论证。然而,不争的事实是,对于易怒的人来说,如果能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将有利于心脏健康。第三,不要放纵。放纵不仅指生理上,还包括饮食习惯、卫生习惯、交际习惯、生活习惯、说话习惯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一个人爱吃甜食,他会每天每顿饭都吃,明知对身体不好,还要吃。这是为了满足他对食物的渴望。比如有的人爱抽烟喝酒,明知道这样不好,但习惯还是那样,就是改不了,也没有毅力和决心去改。这也是放纵,他们不懂得约束自己,不懂得修养自己。孔子曾说:“君子有三戒:年少时血气不定,戒之以色;“它也是坚强的,血腥的,它是在战斗;也老了,血气下降,要戒了。”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人要根据不同时期的身体特点,也就是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来养生,所以养生的方法也要不同。青春期,身体发育尚未成熟,要避免。在壮年时期,如果身体强壮,精力充沛,脾气大,就要戒掉打架,打架会伤身体。年纪大了,要看淡名利,学会清心寡欲。不患得患失,不怨天尤人,不刻意追求什么。生不带来,死不带来,你要熬过去,舒服最重要。第四,要注意饮食,注意饮食卫生。孔子很讲究吃。他说:“吃饭不用说,睡觉不用说。”我们现代的许多人离不开电视。边看电视边吃东西是个坏习惯。子曰:“美食百吃不厌,无微不至。”“食”是指粮食,“食”是指剁碎的肉。孔子有“八不吃”的习惯。比如食物变色了就不吃了。不要吃食材不当的蔬菜、酒和从市场买来的熟肉。吃饭讲究不是一成不变的。据史书记载,孔子被困在陈、蔡之间,10天吃不饱饭。有时候连野菜汤都吃不下。我真的饿了。学生鲁兹偷了一头煮熟的猪,孔子捡起来吃了,也不问肉是从哪里来的。鲁兹抢别人的衣服换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历,拿起来就喝。然而,当鲁哀公向他打招呼时,孔子表现出了绅士的风度。他没有坐在垫子上,也没有吃肉。问曰:“今王与陈、蔡被困时有何不同?”孔子回答说:“我过去这样做是为了苟且偷生,但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施舍。”鲁兹思考了三天,但他找不到解决办法。到了第四天,他恍然大悟:孔子虽然是圣人,但还是和普通人一样。他去哪都不能说!每个人都很忙,非常忙。因为我们太匆忙了,没有时间学习,没有时间欣赏沿途的风景,没有时间思考和理解生活的快乐。我们变得不耐烦了。我们的物质条件有了改善和提高,但是很多人的精神出现了问题,需要心理咨询。孔子生命的最后几年充满了对自己政治影响力甚微的深深失望。他最喜欢的弟子是颜回,但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孔子临死时哀叹“上天失去了他”。这句忧郁的话流露出悲伤的语气,在孔子最后的表述中反复回荡。忙,就是忙。赶时间是现代人的生活吗?听说作家李的新作《等待灵魂》对《快进》有足够的警惕和反思。胡在《不要走得太快,等灵魂》一文中说:“等灵魂”以一种奇特的观念进入了时间和时序的悖论。这是一个关于物质和灵魂分裂的故事,但不是从物质开始,作者是从时间开始的...也许作者想说的是,在这个肉体与灵魂分离越来越快越来越远的时代,有必要说一句“不要去,像印度人一样。的确,我们走得太快,灵魂的步伐跟不上,身体出了意外,活着也不足以赎罪。有没有注意到大城市的人连走路都是小跑?不忙就不行。挤地铁赶公交,慢了可能上班迟到。生活很“充实”,但是太累了。因此,有学者提出,对一个国家人民生活的评价,不仅要看GDP(国民生产总值),还要看GNH(国民幸福指数)。换句话说,经济发达了,兜里有钱了,也要看看老百姓幸福不幸福。有没有心安?心理学家警告说,抑郁症的典型症状是情绪低落,缺乏快感,缺乏幸福感,对自己曾经喜欢的事物缺乏兴趣。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都可以诱发抑郁症:工作压力大、生活负担重、家庭婚姻问题、各种慢性病(如中风、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内心的平静很重要。如果你不平和,你会很容易生气。生气了,自然就没有快乐了。久而久之,你很容易得抑郁症。据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约有3000万人患有抑郁症。另一项调查称,北京大学生的抑郁症患病率达到。另一位专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判断,抑郁症患者人数高达30%。管理学上有句话,成功的男人有智商,有逆商,有情商。我们都知道智商。什么是逆境商?就是在逆境中依然有一颗平和的心,不气馁。什么是情商?也就是说他善于与人沟通,人缘很好。我觉得这是提醒男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一个有教养的男人,一定是宽容的,平和的,慢热的,而不是“激情燃烧”的脾气。学会用平常心处理事情,学学粤语,又热又浮躁,喝杯凉茶降降火。”《论语·卫灵公》说:“君子谋己,小人谋人。“多反省自己,不是很和平吗?被称为圣人的孔子,除了在鲁大帅的位置上有过短暂的政治实践之外,他的一生从来没有任何值得夸耀的机会。当他后来周游世界,到处碰壁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为自己的理想国家设计无限富裕。但孔子是有理想和信念的,即使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也能“乐”起来,因为他有“君子以穷”的胸怀。金最近在一篇文章中说:孔子生于乱世,无论世事如何变化,他总是有一种平衡的心理。面对差距,他信念坚定,既不与人攀比,也不自卑。”有所期待,就会得到想要的(《论语·立人》);面对诱惑,他诚实守信,不媚不媚俗。”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论语》)。他自言自语道:“他也是人,有生气忘了吃饭的时候,有快乐忘了烦恼的时候,也不知道老年即将来临。“(论伦)孔子生活的时代,贫富差距不小,但孔子从来不否认财富。他说:“如果你有钱,你可以要求。虽然你是鞭子,但我会做的。“好像只要他收入好,对工作类型就不挑剔。但他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而贵是人之所欲,无处可寻。”(《论语·立人》)他从不以富贵为人生最高目标,不以奢侈为人生幸福,也从不因为生活的艰辛而影响自己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孔子为什么没有得抑郁症?是因为他在行为上表现出了他的信仰,在修行上表现出了他的正直,他的言行贯穿了他的一生。这大概是当代人最缺乏的性格。”君子谋道而不谋食”,孔子甚至说“听道则死于夕”,可见他对求道的迫切和重视。放松心态,不要那么严肃,心平气和,豁达开朗,你会发现幸福就在眼前。奥修说了什么?他说:“这个地球上有很多人,你坐的地方。那里至少埋了十具尸体,他们和你一样严重;“他们以前打架。现在,这些为一小块土地而战的人已经不存在了,土地依然存在……”一个平和的人写的文章也耐人寻味。比如王小波在《我看国学》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现在四十多岁了,老师还健在,所以我还是晚生。我读研究生的时候,老师跟我说你国学基础不好,我就生气了一次,把四书翻了一遍,程程,朱Xi。我开始看小说,然后看了四本书。做人从知青开始,然后成为学生。我觉得这个顺序有问题。即便如此,阅读古籍时仍有一些奇怪的感觉,值得小心。读完《论语》,我闭上眼睛仔细一想,孔子经常一本正经地讲一些大道理,那是一种可爱的老天真。我的学生总是在说这个能做什么,那个能做什么,就像老太太批评孙子一样,很亲切。老先生有时鬼鬼祟祟,就是“子见南子”的时候。出来后,我大喊大叫,坚持说我没有“搞错”。总的来说,我喜欢他。如果我生在春秋时期,我一定会去他那里读书,因为那里有一种“匹克威克俱乐部”的氛围。至于他的意见,也就一般般,没有什么特别值得佩服的。至于他特别强调仪式,那不是很有意义。对于天真的人来说可能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受过教育的成年人来说却是一种负担。然而,我去老夫子学习,只是为了那种氛围,我不想在那里学到任何东西。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吾爱吾师,尤爱真理”,但孔子呢?他说在学道上,他是“仁者,不屈服于师者”(《论语·卫灵公》),他甚至可以“早学道,晚死”(《论语·为政》),哪怕是晚死!孔子的一生可以说是“君子关心道而不关心贫”(卫灵公)的一生:为道而学,为道而教,为道而用。为此,孔子“入太庙问万物”(《论语·八蜀》)。别人嘲笑他什么都问,因为他知识渊博,彬彬有礼。他回答说提问是“礼貌”。根据《论语》、《史记》、《春秋左传》等文献中的记载,孔子明确表示研究过的人有昝子、米于波、石祥子、老子、长虹等。他们学习的内容涉及礼仪、历史、官制和钢琴技巧。纵观孔子一生,他一直是一个谦虚谨慎的人,从不骄傲,也不自以为是,对自己的评价也一直很低调,但对自己的“好学”一点却很自信,也很欣赏。他说“十室之城,必忠信如丘,不如好学如丘”(《论语·公冶长》)。可以说,就“好学”而言,孔子自信没有其他人能比得上他。对孔子来说,学习是他人生的一种乐趣,“学不如学,怕失去”(《论语·泰伯》)。《礼记》说:“玉不琢,不成器;人家不学也不知道。”孔子有很多关于学习的名言。“静下心来学,学而不厌,教而不厌,于我何妨?”(《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于问,是以文也”(《论语·公冶长》)。孔子是他那个时代最博学的人之一。当时他被世人视为几乎无所不知的“圣人”,弟子们更是百依百顺,顶礼膜拜。颜回吹嘘自己老师的一句话:“举得越高,钻得越强”(《论语·子涵》);子贡给孔子戴上了更高的帽子。他说老师“一无所得”(《论语·张子》),所谓“夫子不可及,而犹升于世...他的生是光荣的,他的死是悲伤的。他怎么够得着?”(《论语·张子》)后世的孟子,对孔子的评价是:“出类拔萃,却无人出世”(《孟子·公孙丑上》),“金盛宇甄,一绝”(《孟子·万章下》)。司马迁曰:“有诗:山起,景止...孔夫子的布衣传了十几代,学者们一直遵循。既然天子、诸侯、中国之言六艺与大师妥协,可谓最神圣!”(《史记·孔子世家》)于是,孔子自己听了学生们对自己的赞美。你说什么?他如何评价自己?他说,我哪里是“圣人”了?我不是“圣人”,也是一个比普通人更普通的普通人。所以后世有人说,所谓“圣人”就是最普通的人。孔子自己说:“我贱,所以可以轻贱。有几个先生?”?不多。”(《论语·子涵》)意思是说,我小时候就像一个贫苦中农家庭的孩子,干各种粗活。孔子自称无非是“学而不厌,教而不厌”(《论语》)。所谓“我怎敢圣慈?“若不厌其烦,孜孜不倦地教导他人,则可说云儿已去”(《论语》)。孔子也说,“我非生而知,我喜好过去,我渴望寻求它”(《论语》)。在《论语为政》一章中,孔子详述了自己一生的学习过程,相当于向学生讲述了自己一生的艰苦奋斗经历。他说:“我立志学十之八九,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听,七十而行。”子贡这样评价他的老师:“师傅为什么不学?还有为什么经常有老师?”(《论张》)换句话说,孔子的学习就是向老师学习,择其善:“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而从之,改其不善。”(《论语》)从前我看到孔子骂他“朽木不可雕”,觉得孔子太过分了。《论首席冶金官》: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墙不可雕也。”宰予只是睡懒觉,错过了讲座,孔子就骂他是烂木头。现在我明白了,大白天睡觉,在孔子看来,这样的人没有时间观念,不好学。一个不好学的人能成功吗?《大戴礼·劝学》中有一句话:“君子不能不学,不可不饰人。”孔子太好学了。他受不了学生的游手好闲和游手好闲。《论语》开头讲的是学习和求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论语》的意义,这个词就是“学”。孔子后来说,“欲知则问,欲能则学”(《死身道》),“他也是人,怒而忘食,乐而忘忧,不知其晚年已至”(《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