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饮食文化在发展中应该如何借鉴西方饮食文化的发展经验?
1,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
从历史上看,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有着五千年悠久而厚重的历史。创造了无数灿烂的文明,让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四大菜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辽阔疆域的地域差异,逐渐形成,各有体系和特色,但* * *的相似之处在于用料考究,制作方法复杂,口味和菜品多样,令人惊叹。
西方以欧美为代表,文化源远流长。到了中世纪,欧洲文化已经很完善了,这一时期,古老的西方饮食文化已经形成。其主要特点是:主食以面粉为主,原料也比较丰富。制作方法比国内简单,但也很注重口感。
由于中西哲学的差异,西方人在饮食方面重视科学。强调科学就是强调营养。所以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吃东西就像给生物机器加燃料,特别强调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各种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得当,热量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这些营养成分能否被食用者充分吸收,有没有其他副作用。这些问题是大学在烹饪方面提出来的,菜的色、香、味都是二等要求。即使是西方首屈一指的美食大国法国,虽然其饮食文化在很多方面与我们相似,但在营养方面,双方已经拉开了距离。
中国的烹饪技术“五味调和”旨在追求美味。在加工过程中,热炒和长时间的文火攻击会破坏菜肴的营养成分。法式烹饪虽然也追求美味,但同时也时刻不忘“营养”这个前提,这是他们一味追求有营养的美味所不取的。特别是在60年代,现代烹饪思想强调养生减肥,从而追求清淡少油,强调使用新鲜的原料,在烹饪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和原有的风味,所以蔬菜基本上是。
中西文明之所以有不同的走向,不同的发展,不同的结果,根本上是由于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人类观察世界、处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不同,进而在建立思想理论、构建科学体系、创造技术体系、设定经济体系等方面也不同。甚至人的脾气、性格、行为、价值观都不一样,必然导致文明的走向、发展和结果不一样。
以一个有争议的中医为例。中医和西医正是从中西思维方式演变而来的不同理论体系。西医是一种科学,也就是医学,是用西方的思维方式,即形式逻辑构建的,用经验方法证明的科学体系。中医真的不应该叫科学。中医处处体现的是中国的思维方式,以及通过这种方式最终形成的医学方式。中医无愧于真理,不仅能治病,还能防患于未然。它是完全从中国的思维方式演变而来的理论体系。所以,中西医是基于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理论体系,也就是客观认知和评价的两个体系。在现实中,正是由于中西医的上述差异,才使其各有优劣,所以才有了今天的中西医结合,即两者并用。
西方的逻辑思维和经验方法诠释了西方灿烂的现代文明,为世人所熟知和津津乐道。但是,人们对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知之甚少,以至于今天也没有人对其进行明确的界定。这不仅是最大的悲哀,也是我们中国人面临的最具挑战性和最紧迫的问题之一。
如果对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思维方式没有一个准确、全面、深刻的认识,我们就无法真正认识这种思维方式的美、价值和局限性,更谈不上正确评价和理解我们伟大的古代文明。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春秋战国时代中国那些精致、丰富、博大精深的理论,会像雨后春笋般突然爆发出来。其实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也就是主观条件,就是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在面对和解决非常复杂深刻的客观问题时已经变得非常成熟,可以说是完美无缺。这其实是中华民族对人类贡献的伟大精神成果。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了我们民族的方方面面,进化了一切。到了明末清初,有了张辉的精彩小说,我们古代文明的各个方面都发展到了极致。
对比中西方两种思维方式,可以看出两者各有优劣,差异正好相反,互补,所以可以相互比较,对比,相互启发,从而互补互助。这是中国和西方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也因此是人类的两大瑰宝。立夫敢断言,这两种思维方式会和谐而不同地发展,直到人类不复存在的那一天。
一百年来,我们一直在向西方学习。今天,我们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并取得了初步成就。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我们还是觉得少了点什么,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思维方式和古老文明。因此,我们有希望、有条件比西方人更早地掌握这两大法宝,迎接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