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简介

秦始皇陵南临骊山,层峦叠嶂,林木葱郁,北蜿蜒曲折,像一条银蛇卧于渭河之畔。巍峨的群峰环绕,高大的陵墓与骊山融为一体,风景秀丽,环境独特。这座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园总面积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陵墓上的土地原高度约为115米,至今仍高达76米。墓园内外有双层围墙,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内外城墙高约8-10米。内城建有宏伟的地宫,上面是珍珠制成的日月星辰,地下是水银制成的江河湖海。今天仍有该遗址的遗迹。葬区在南面,睡堂和方便堂建筑在北面。1974 65438+10月29日,在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处,当地一位农民挖井,意外挖出一个陶瓷武士的头颅。经过国家有关机构的发掘,秦始皇陵的兵马俑终于被发现,震惊了全世界。现代考古证明,秦始皇陵地宫在一个密封的土堆下保存完整,千百年来未曾被盗。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园,其规模之庞大,陪葬品之丰富,在历代帝王陵中名列第一。按照秦始皇死后享荣华富贵的原则,陵园仿照秦国首都咸阳的布局而建,大体呈之字形。在陵墓区发现的大型地面建筑是睡堂、活动厅、花园、寺院等遗址。据史料记载,秦始皇陵分为两部分:陵园区和葬区。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筑外城内城双重结构,四角锥形围场。秦始皇陵的圈地形成了一个近似方形底部的三级阶梯,底部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度为115米。但由于2000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在的围场底面积约12万平方米,高87米,周长2000米。(另一个信息:墓地初始高度为65438米。整个陵区总面积56.25平方公里。建筑材料从湖北、四川等地运来。为了防止河水冲刷陵墓,秦始皇还下令将南北向水流改为东西向。

墓园南面有一个土堆,高43米。内外有两道夯土墙。内城周长3890米,外城周长6249米,分别象征皇城和宫城。在内城和外城之间,考古人员发现了马葬坑、泥人坑、珍禽异兽坑,以及陵墓外的殉葬坑、马厩坑、酷刑坑和修墓人员墓。已经发现了400多座坟墓。

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中,以规模宏大、墓葬丰富著称。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为中国人民和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全人类的* *。2002年,秦始皇陵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

最大的地下墓穴

古埃及的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陵墓,中国的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陵墓。秦朝是中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秦始皇陵集中了秦文明的最高成就。

秦始皇把他一生的辉煌都带进了地下。秦始皇陵地宫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位于土堆之下。《史记》记载:“通三泉,降铜器,宫中满官,移奇物藏。以水银为百河海,以机灌输。上有天文,下有地理,人鱼膏为烛,历久弥新。”

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654.38+0.8万平方米,中心点深度约30米。墓地以土堆为中心,周围是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的葬礼。除了众所周知的兵马俑、铜车马墓葬外,新发现了600多个大型石甲坑、百戏俑坑、平民俑坑和墓葬,几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共出土文物65438+万件。

在凝重的绿色和高大的陵墓之间,为了让游客感受到国王的尊贵和尊严,秦始皇陵上演了“再现仪仗队——秦始皇陵卫兵换岗”大型演出和集声、光、电于一体的秦始皇陵、陵园、地宫沙盘模型,再现了2000多年前神秘陵园的壮观景象,展示了几十年的考古成果。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陵园。它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它是历史和文化的宝库。在所有古代帝王陵墓中,它以规模大、埋葬丰富而闻名。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陵墓一直挖到地下泉,底座用铜加固,上面有棺椁,墓中满是珍宝。墓中大道配有带有利箭的弩,盗墓贼一靠近就会被射死。墓中还盛满水银,象征江河湖海;墓顶镶嵌一颗夜明珠,象征日月星辰;鱼油是用来点亮墓中的灯,这样才能天长地久。

秦始皇陵共有10个城门,南北城门与内墙南门在同一中轴线上。土堆的北面是墓地的中央部分,东、西、北三面都有通往墓室的墓室。还有四个建筑遗迹并列在东西两侧,一些专家认为这是睡眠大厅建筑的一部分。秦始皇陵体现了“死如其生”的礼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结构独特。

陵墓地宫的中央是放置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周围有400多个埋葬坑和坟墓,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主要的墓葬有青铜战车坑、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和兵马俑坑等。多年来,出土了5万多件重要的历史文物。1980出土的一组彩绘青铜车马高车、车安,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华丽、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青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汞分析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地宫“以水银为百川海”。中国地质调查研究院研究员刘士毅说,物探证明地宫存在明显的汞异常,汞分布在东南和西南方向较强,东北和西北方向较弱。如果说汞的分布代表河流和海洋的话,与我国渤海和黄海的分布不谋而合。“秦始皇亲自去过渤海湾,所以很可能把渤海素描成他的地宫。如果证实了这一点,说明秦朝对中国的地理进行了调查研究,这也是一个新发现。”

《史记·货殖列传》是司马迁从事商业活动的杰出人物传记,巴寡妇卿是唯一入选经营朱砂的人。从事巴寡妇箐研究的李永明认为,当时只有巴寡妇箐能够提供这65,438+000吨汞。

秦始皇和巴寡妇清关系不错:一方面是至高无上的权力,一方面是地宫建筑原料和长生不老药的“大生产者”,而这可能就是他们之间神秘关系的纽带。

女怀卿台,是秦始皇为表彰巴寡妇卿而修建的古建筑,标志着巴寡妇卿一生的功勋和地位,是我国保健医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寝殿遗址

秦始皇陵分土北侧发现三组大型宫殿建筑遗址,南北长约750米,东西宽约250米,面积187500平方米,建筑密集,规模宏大。据专家考证分析,可能是墓地的礼制建筑,也就是陵墓建筑的遗迹。为方便描述,三组建筑分为A、B、C三组..

A组宫殿遗址位于陵墓北部以西53米处。距离原围场北缘仅10米,可以说是靠近围场北侧。它是一座南北长65米,东西宽55米,占地3575平方米的近似正方形的大型地面建筑。建筑四周有散水,四周有环形廊道,高于环形廊道1.2m的方形基座为主体建筑。遗址上部覆盖着碎瓦、焖土、灰土。根据已知情况分析,建筑结构可能是重层、瓦顶的大型建筑,中心建筑为两层或三层建筑。

B组宫殿建筑遗址位于A组以北10余米,陵寝北缘以南130米,西邻内城西墙。这个遗址东西长240米,南北宽20米,占地4800平方米。遗址内六栋建筑呈东西直线分布,面积由东向西逐渐增大,呈阶梯状,最大的1000平方米,最小的只有60多平方米。有的建筑规格高,装修豪华,有环形走廊和停机坪;一些建筑出土了彩绘俑和武器的碎片,如铁环和铜钹。

C组宫殿建筑遗址距离B组北侧仅2米,陵墓南侧150米。场地内有四个建筑基地,从东到西呈水平排列,形成一个建筑群。建筑基址出土大量青石板,包括瓦、板瓦、脊瓦、管瓦等建筑材料,锤、凿、铲、铺头、栓板、陶井圈、陶炉门等铁器,以及残存的青铜器。瓦后的半圆柱体扣在屋脊的一端,瓦盖在屋脊的檩条头上,既起到防腐的作用,又有美观装饰的作用。

在C组建筑遗址的北面,有大量的建筑基址,并发现有石铺面、成排的石下水道和大量的碎瓦、红烧土等遗迹。分布好像和B组、C组建筑遗址一样,也是东西方向多个基址成组排列。从而与A、B、C三个群体一起,形成一个由南向北的大型建筑群。这些建筑可以统称为秦始皇陵的陵墓建筑。

秦汉时期,墓园内有祭祀建筑,包括一个睡堂和一个厕堂。睡堂是墓园中的主殿,犹如人生之路,是墓主人灵魂的主要居所;寝殿,又称别殿、卞氏,是睡方的附属部分,如同命主殿旁的附属殿,是墓主灵魂休息放松的地方,一如既往。

蔡邕《独断》载:“古墓祭祀,始于秦始皇就寝,始于墓侧。故汉未改,故此陵名为寝堂。”A组建筑基址靠近陵墓北缘,面积较大,周围有环形走廊,明显占据主要位置,应为陵墓中的正殿,即寝殿;B、C组建筑距离陵墓较远,相对较小,是附属建筑,甚至是厅堂。

据大多数文献记载,在墓地建立睡堂的制度始于秦始皇时代,《随想录》中有记载。目前最早的考古资料是秦东陵边上的建筑和秦始皇陵。在秦东陵一号墓地两座亚洲式墓葬的围栏附近,发现了四座夯土建筑地基,出土了石板、瓦片和一些陶器碎片。《汉书》记载:“园中有寝堂、厕堂。牺牲白天睡觉,牺牲月份去寺庙,牺牲时间去厕所。睡眠,每四天吃一次;寺,二十五岁;方便堂,四岁。”《后汉书》记载:“有衣、杖等。在寝室推荐新东西。”秦始皇陵中的寝殿和厕殿规模较大,寝殿要配备衣物、棍棒等。就像汉朝一样。在墓地中发现的官方遗址是睡园负责祭祀和膳食的地方。而且像汉朝那样,每天都要吃饭,给寝殿推荐新东西,像活人一样有专人照顾始皇帝的灵魂起居。

总平面

秦陵工程的设计者不仅在陵园的选择上表现出独特的远见,而且在陵园整体布局的设计上也表现出极大的匠心。

整个墓地由南北两道狭长的长方形城墙组成。在内城中间发现了一堵东西向的墙,正好把内城分为南北两部分。高大的坟墓位于内城的南半部,是整个墓地的核心。墓地的地面建筑集中在圈地的北侧,墓地的葬坑分布在圈地的东西两侧。形成了以地宫和冢为中心的布局合理、形制规范的帝王陵园。

秦陵地面上的主要遗迹是高山。当时,内外20英里长的夯土墙已经不完整了。你所能看到的是内城西墙的剩余部分。然后宏伟的地面建筑早在两千年前就被项羽烧了。幸运的是,地面建筑的废墟还没有被完全摧毁。考古学家对这些遗址进行了钻探和挖掘,从而确定了建筑遗址的位置和规模。经过多年的勘探和试掘,发现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主要分布在封土北侧和封土西北侧的内外城墙之间。圈地北侧有三座地面建筑,其中靠近圈地的一座规模较大,造型精美,似乎是墓地祭祀用的寝殿。睡堂北面有两组规模较大的建筑,也是睡堂。墓地中的葬坑和墓葬基本分布在圈地西侧的内外城墙之间。31珍禽异兽葬坑位于圈地西侧的内外城墙之间。还有一个大型稳定的葬坑,61空葬坑和一个A型葬墓,也分布在圈地西侧的内外城墙之间。考古学家在围墙的东侧发现了两个埋葬坑和一个墓葬。这些埋葬坑和墓葬位于外城墙的东部。17 A型葬墓距原城墙350米,90多个稳定葬坑距原城墙400米,西距城墙1225米是著名的三大兵马俑伴错。在西边的兵马俑旁边,也有一座大型墓,呈A字形。

与其他帝王陵园相比,秦始皇陵的总体布局有以下显著特点:

第一,布局体现了单葬的特点。以往发现的魏王墓地,其中有三座大墓并列,中山王陵也有五座大墓排列,秦始皇陵只有一座高大的墓,充分显示了单墓的特点。其他君主墓地的布局呈现出君主、皇后、妻子多中心的特点。这种差异是秦尊君从臣的传统思想在陵墓布局上的反映。

第二,陵墓的位置也不同于其他君主墓地。其他君主的陵园大多位于回形陵园的中部,而秦始皇陵则位于内城的南半部。有的先生认为这是按照“西为上”的礼仪安排的。从墓地的整体布局来看,始皇帝的墓并不在西半部。冯佳之所以把陵园的南半部围起来,是由香山的设计理念决定的。

第三,墓室有严密的防盗系统。人们常说,秦始皇陵的地宫里有一个防盗机关。往往问不清楚有哪些防盗机构。相传秦始皇陵地宫周围填了厚厚的一层沙,形成了沙海。这片沙海是秦陵地宫的第一道防线,使得盗墓贼无法通过挖洞的方式进入墓室。

如果说沙海只是一个传说,那么暗弩是有明确记载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肯定了秦始皇陵中有一支暗弩。当小偷进入陵墓并触摸到机关时,他们会被强弩射死。与暗弩和陷阱等配合的机械装置。盗墓贼就算没被枪毙,也会掉进陷阱而死。另外,秦陵地宫中有大量的水银,水银蒸发的气体中含有毒,也会将盗墓贼熏死。可见秦始皇陵的防盗系统是相当严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