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形神要融合?

“形神合一”理论是中医心理摄入的理论基础。中医把各种心理活动称为“神”。认为神的活动是人体脏腑活动的表现,也就是说,五脏被视为精神所依赖的器官。《内经》讲“形为神之精”,“无形为神之命”;又说:“五脏:心藏神,肺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心为五脏之主,神亦为灵之府。恶灵能忍,且痛,心痛,去则亡。五脏是人体生命的核心,人的精神是由精气和津液产生的,所以五脏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五脏气血充盈时,精神正常,形神统一,精神有智。《内经》说:“气血相和,营卫相和,五脏形成,气血之灵完善,使人成为人”,“人的气血之灵因此而献给生而为命所围绕者”。相反,五脏气血不足会导致精神疲劳、谵妄甚至死亡。”《灵枢》说:“当你百岁之时,五脏俱空,魂魄尽去,终归孤独。这里所说的“所有的灵魂都消失了”并不一定是指百岁老人。任何年龄段的人如果不注意调养,都会伤害五脏藏精的功能,久而久之,也会导致同样的后果。

中医的形神观,既承认神对形的依赖,也承认神对物质的反应。认为精神控制和支配脏腑气血,人的心理活动制约人的生理活动,这是中医形神观的特点之一。神对身体活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神能协调脏腑气血阴阳,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第二,神可以调节脏腑阴阳,使其主动适应大自然的变化,缓冲外界因素引起的情绪刺激,从而维持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所以《内经》特别重视养神的重要性,认为“不在者死,得神者活”。

总之,上帝是依附于形体的,但如果是无形的,上帝就无法存在。而精神反过来又可以支配和主宰身体的一切活动。没有神的身体,就像行尸走肉。因此,中医在养生中特别注重心理健康,即通过人们有意识的心理修养,注重心理健康,达到心理健康,用积极的心理活动去影响生理活动,从而达到精神、身体、心灵的繁荣,百年不衰。这也是现代医学所重视的。例如,英国普通感冒研究小组的研究人员对健康志愿者进行了心理测试。对受试者的心理压力进行分级,然后将感冒病毒注入体内。结果心理压力大的那组和性格内向的那组,比心理压力小的那组和性格外向的那组,病情更重。这说明心理不平衡,性格内向的人是受不了感冒病毒的打击的。这也充分说明了心理健康对于维持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重要性。

精神与精气、津液与血液有着内在的联系。精、气、神被古人称为三宝。精是谷精在后期生成的物质,是人体各种活动的物质基础;气由精产生,是产生机体一切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质;神是精气相互作用的表现,是人体一切生理心理活动的总结。可见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气由精产生,精的化生依靠气,精* * *合而成神。所以,那些充满活力的人,一定很繁华。另一方面,精神上不蓬勃的人,必然本质上是匮乏的。精气过度消耗,会削弱气的生成;气耗过度也会减少精气的产生和化生,精气不足则神显不足。另一方面,如果神被精神活动过度破坏,神的不足也会影响精气的生理功能,使人身体虚弱。这就是人体内精与神的辩证关系,即形神统一的观念。

体液和血液也来源于水谷的精妙之处。中医经常提到精、气、津液、津液、血、脉等名称。实际上,它们不仅是同源的,而且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所以,津液亏损,气血也亏;气血不足也会导致津液的流失。《内经》“取血者无汗,取汗者无血”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汗液是由津液产生的,津液不足者自然少汗或无汗;另一方面,出汗过多也会损伤体液。所以,维持体液和血液的正常生理功能,就是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