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活的困惑和感悟
我莫名其妙地紧张跑回家。看到奶奶拎着泔水去喂猪,我怯生生地问:难道每个人都得死吗?他们死后还能回来吗?奶奶不慌不忙地说,人老了都会死,就像张阿姨一样。人死了,什么都不知道,回不来了。每个人都会死,奶奶总有一天会死,我再也见不到伤害我的奶奶了!这让我无所适从。我坐在大门的门槛上,看着不远处夕阳下的墓地,墓碑上的杂草随风摇摆。我心中充满了对死亡的神秘恐惧。
这种心理阴影一直伴随着我成长,在喜怒哀乐中摇摆。每当我仰望深蓝的天空或浩瀚的星空,每当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处于本末倒置的状态和压力时,我都会在一种渺小的虚无感中怀疑生命及其意义,就像一只孤舟在黑暗的大海中摇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把自己和“东西”推到怕“杀”的地步,甚至打理花草修剪树叶。这就是君子“远离泡沫厨房”的真正原因吗?但真正直面“恐惧”(而非共情)的,应该是2017的“肿块”病理穿刺。我毫无准备,以为“死神”已经撞上了门,充满了难以接受的不甘:我害怕那些我喜欢的书很快就不再属于我,我再也看不到“天上飞的鸟,水里游的鱼”(。面对这种人生困惑,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荣格也“难以摆脱那种绝对的虚无感”,认为“人的生命是一种值得怀疑的实验”。像爱因斯坦一样存在的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也说过,“其实地球只是一个实验场,太阳系也是被创造出来的。”“通过望远镜看到的银河系其实是电影,不是客观事实,通过哈勃望远镜看到的宇宙是商业大片,不是客观事实”(被禁预言:特斯拉预言)。1969年,登月归来后患上抑郁症的阿姆斯特朗说,月球上没有星星!这些在不同文化认知和意识形态背景下的理解和问题,不断解构着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生真的是一场“设计好的”戏剧吗?人生的价值或意义在哪里?
?在那次虚惊之后,我试图从哲人圣贤的思想中寻找一些关于生命本质的光芒,以此逃离恐惧的深臭之井。即使没有科学的“终极理论”来解释宇宙和生命,但可以肯定的是,宇宙及其运行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从这个角度看,纯粹的生命就像宇宙万物一样,只是遵循着“规律”,毫无意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宇宙万物的“存在”必然意味着进化或传承,“生命”的“形式”是其载体——没有前世就没有今生。就像一只羚羊跑着去生活,多了一只“活着”的羚羊:活着就是一种意义!无论是物种的进化,还是文化的传承。然而,“活着”的意义似乎被生命本身的“有限性”所解构。庄子在《养生大师》中说:“人生有限...差不多!”所以人类一直在寻求“永生”却没有。在现代,量子力学从量子维度探索包括生命在内的物质的“本质”,在物质和能量的相互转化中,“生命”应该是不朽的,特别是在量子纠缠和多元宇宙或平行宇宙的理论中,“我”可以同时存在于不同的时空,即使生命在这个空间维度或宇宙中消亡,也是量子纠缠的另一面或另一个“我”。当然,这和《人鬼情未了》的悲伤和浪漫相去甚远。
但在忙碌浮躁的现实生活中,这种解释或理解在个体现实面前只是一种“虚无”的形象,超越了人类的理性认知,无法直接呈现生命的价值或意义,这也是众生难以探究其本质的原因。荣格曾说,只有在个体与集体的结合中,在“追求生命”过程中的冲突中,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投射”到感性层面,形成理性认知。弗洛伊德还认为,人生充满意义和体验,“个人能力和现实成就能够带来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于是,在以“无涯”追求“无涯”,在无意的意义与意义的对抗中,生命以具体生动的光彩超越生死,消解虚无,变得“有意义”。这与我们的“客观存在”即我们的地位、行为、知识、金钱关系不大,而主要取决于我们自己,即我们是否能够或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的发展、创造和体验!这是一种精神和心理范畴的感知,比如助人为乐带来的快感,思想文化层面的修养和成就等等。这种精神上的自我认同和“获得感”超越了所谓的权力和职位上的“事业成功”,甚至超越了物质生活本身。
?所以只能从思想认知方面尽力克服生命的虚无和死亡的恐惧,理性地接近“养生”的境界。在对阅读、思考、创作、友谊等个人兴趣的追求中,逐渐摆脱“倒挂”的困惑、焦虑和恐惧,在感性中找到精神的自洽和心理“获得”的价值感和意义。这是一种超脱于“工作”和“生活”的状态,永远不会闲着。正因为如此,我在2019面对大B淋巴的时候,没有了以往普遍的恐惧和焦虑,接受了生命的有限性和不确定性。也许正是这种淡然开朗的态度和行为,让我迅速走出了那段人生的暗礁:活着开心就好!
?回首小时候的黄昏,外婆一瘸一拐的身影依然清晰如昔,只是渐行渐远。面对这种无法逃避的宇宙规律,我们只能用有限的生命去体验“活着”的过程,享受个性化的快乐,不断摆脱“无意义”的恐惧执念。人生并不都是宏大的戏码,就像奶奶平凡的一生,在历史的社会本质中显得一文不值,但她带给我的温暖和记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意义”。这也许就是人生的真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