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去过江苏乌镇?那又怎么样?
首先,新年问候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原名“过年”,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前一天叫除夕,俗称“年夜饭”,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新娘向盛装的长辈赠送鞋子,取名“辞”,长辈给新娘和孩子压岁钱,取名“压岁钱”。那天晚上,有活动,如拜伊的事情和会见灶神。从农历大年初一早上开始,人们开门放鞭炮,烧香拜神,称为“接天”,然后祭祖,再祭高学殿,再祭拜亲友,庆祝新年,统称为“过年”。现代已经逐渐简化,不再跪拜。第一天,我没有任何客人,所以我出去“和上帝一起快乐”。第二天,亲戚朋友互访,直到元宵节。
二、元宵取桥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俗称“正月初五”。乌镇人有走桥的习俗。他们晚上成群结队地旅行,途中至少要经过十座桥。
重复,这种习俗起源于旧社会一种以妇女为主体的避祸解难的流行活动,当时称为“走十桥”或“除百病”,穿戴完毕后,妇女们各自拿着一个平时煎药的瓦罐,成群结队地走着。过桥时,他们把瓦罐扔到河里,认为这样可以保证新的一年不会有疾病和灾难。到了现代,扔药罐的行为消失了,演变成一种单纯的节日游乐和祈福活动。
三、清明踏青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唐代以后与寒食节合并。祭祖扫墓,踏春赏月,比比皆是。乌镇很多都和养蚕有关。
清明节前一天晚上做一个绿色的球,包好粽子祭祀“白虎”,在门前用石灰画一个弓箭祈福养蚕煮螺,用针挑螺,是一种习俗,称为“挑青”。在清明节,来自四个乡镇的养蚕农民到普京庙烧香祈福,这被称为“石翔”。当时摊贩云集,游客如蚁,空地上一字排开摊位和演艺场地,河港里白船拳船争奇斗艳,长达半个多月,成为水乡养蚕农民的狂欢。
第四,长夏说人。
长夏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意思是每天品尝蚕豆、咸蛋、李子、樱桃。农民把麦芽、“草头”和。
粉制的“长夏饼”送给亲戚朋友。孩子们被邀请去扛竹筒,挑蚕豆,化腊肉,采野柴,集百米,在户外的炉子里煮“野火饭”。据说吃了不会带来夏天。长夏说,江南的人最繁华。据说在三国时期,刘备的儿子阿逗在夏天被带到了江东。孙太太当面称体重,小心翼翼地把她扶起来。后来,长夏每年都要权衡一遍,给诸葛亮写信,以示奉献,流传到民间,成为一种习俗。
五、端午节吃粽子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也叫“中元节”。家家包粽子,亲朋好友互赠礼物。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对屈原的纪念,古人将“重五”视为有“毒气、鬼怪”的“恶日”。于是,挂钟馗画,贴石天符,门前挂艾叶、菖蒲、桃枝、大蒜辟邪,吃黄鱼喝雄黄酒,甚至蛇虫以毒攻毒。孩子们穿着老虎形状的服装,妇女们切下栗子来储存雄黄以显示她们的力量。中午用苍树、白芷、鳖甲、乳香“熏蚊”,在墙角喷雄黄酒,撒生石灰水驱虫,都有除草的性质。
六、龙彩雨。
农历五月二十五日是“龙分日”,又称“龙分日”。传说于斯的龙王们在这一天到各自管辖的地方去祈雨,因此得名粉龙。那是日本公益消防组织消防水龙带协会照例举行的消防演习。到时候,每个广场的水龙带都会以队为单位集合,带上所有的消防器材,在镇上开阔的河道上集合。有的提前把各种颜料装在软管和桶里。一声令下,锣鼓喧天,所有的水龙同时喷向空中,呈现出五光十色。
七、犁晒虫
农历六月初六,正值炎炎夏日,乌镇流传着“六月六,鸭蛋晒熟”的说法。这是一个暴露昆虫和霉菌的好时机。宋朝曾经把它定为“天日”,但原因是真宗皇帝赵桓精心制作的梦话。后人觉得无聊,就把传统的“晒书日”移到了七月初七,读书人晒书,寺庙里的僧尼晒卷轴,老百姓晒衣服。据说有每天在河里牵猫牵狗的习俗,可以避免虱子和蛀虫。
八、中原河灯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秋节,俗称“七月半”。那一天,道观作斋戒祈福的仪式,佛寺举行“盆景节”,两教* * *祭礼,民间祭祖,所以也叫“鬼节”。南宋以后,中秋入江灯的习俗盛行。用纸糊编成各种花形灯笼,里面点上蜡烛,撑上木板,或者用各种彩纸糊成船形,里面点上一点灯心草油。晚上把它们放在水边或河里坐船,烛光闪闪,随波逐流,蔚为奇观。正因如此,佛教徒是“慈航”,道家称之为“慈渡”。
九、中秋节赏月
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节,这是半个三秋,月亮是最圆最亮的。古人把满月作为家人团聚的象征,所以也叫“团圆节”。晚上,家人聚在一起吃大餐,亲戚朋友互相赠送节日礼物,在此期间,月饼是不可或缺的。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在院子里立个案赏月。除了月饼,还有时令蔬果,比如瓜、芋头、莲藕、毛豆。大多还是在书桌上供奉斗香,用线香粘纸板,插上各种彩旗,贴上月宫的故事,制作奇妙,在户外焚烧祈求丰收。
十、第九次攀登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又称重阳节或登山节、菊花节。重阳节登高插山茱萸的习俗由来已久。传说源于“投靠风景”的故事。东汉时期,汝南人桓景听从老师的教导。第九天,全家人戴着山茱萸去爬山,免去了他们的大麻烦。后人纷纷效仿,成为一种习俗。到了唐代,它已经演变成一种传统的娱乐项目,其功能似乎是为了抵御早期的感冒,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乌镇最近几周没有山可爬,就换成登塔了。是有“重阳糕”的日子,这种糕是用红豆和糯米做的,上面插着一面小旗,意思是吃糕不爬,插旗不插山茱萸。
Xi。在冬季至日祭拜祖先
冬季的至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习俗中的一个大节日,又称“冬节”或“亚岁”。节前家家磨“冬节饺子”,备酒做饭,设祭祖,颇为隆重。人们说“冬天的至日大如一年”,也有扫墓的人。从冬季至日开始,它被分成九个“9”。
十二、腊月小更
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以前有“撑个小表”的习俗。进入腊月,各街道、广场设专人每天黄昏敲锣打鼓,沿街巡逻,有时大喊:“腊月蜡烛小心,前门关好,后门重,看柴房,提防贼。”抑扬顿挫,像一首歌,直到除夕夜。冬天寒冷,气候干燥,百姓用火多。镇上的木屋连绵不断。一旦发生火灾,那就严重了,尤其是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当时镇上支持小表的不下十个人。每天傍晚,锣声、砰砰声和人声此起彼伏,有助于提醒人们注意安全。
补充内容:
乌镇其实就是已经开放的东栅景区;去年年底,扎西被翻修并向公众开放。
你必须乘渡船才能进入扎西。用“和谐”来形容扎西是最准确的。扎西由12个小岛组成,由70多座小桥相连。河流密度和石桥数量全国第一。例如,通济桥和仁济桥是直角相邻。无论你从哪座桥袖手旁观,你都可以在桥口看到另一座桥,所以它被称为“桥中之桥”。“李峤桥”是乌镇最美的古桥风景,堪称一道独特的桥景。
扎西有很多“老底子”——几公里长的老街,青石路,一半的房子在水上。有几个手工的东西可以看看:一是手工酱作坊,镇上的卤菜味道不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产自销的酱油。价格也不便宜,一瓶普通酱油25元;第二种是生铁锅,手工铸造。99元的铁锅据说最受欢迎;第三,丝绸。益达思创建于光绪初年。可以自己在老缫丝机上操作。
夜幕降临,喝点小酒,在对岸的阳台上看唱歌,或者在水边放几盏荷花灯,都会令人神往。摄影爱好者永远不要忘记带三脚架。
这里仍然有一些民间活动。当时,女人们打扮好后,每人拿一个熬药的瓦罐,一队一队地走着。过桥时,他们把瓦罐扔到河里,以为这样能保佑新年无病无灾。到了现代,扔药罐的行为消失了,提着灯笼过桥演变成了节日游乐和祈福活动。
扎西的酒店和民宿也很特别。贝壳是明清的,有空调,直饮水,天然气,宽带网,卫星电视等。游客穿梭于古今之间,享受另一种“和谐”。扎西古街还“隐藏”着高级营业厅、SPA养生馆、酒吧等最现代的娱乐和休息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