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孔孟之外,对外文章中表达大同的是谁?

孙中山先生有一篇文章叫《同一个世界》。

《大道之行》原文——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择贤与(jǔ)能,而交朋友,重修旧好。故人不仅亲如亲人,更是独子独子,使其老有所养,强有所用,幼有所好,怜(guān)、寡、孤、独、残者有所养,男有所分,女有所回报。如果货弃于地,没必要藏在自己身上;你不必为自己而做。故称“大同”求封而不兴,盗贼而不为,故出屋不封。

中国近代史上出现过三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即太平天国的空想农业社会主义;康有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空想社会主义;孙中山的资产阶级革命民生乌托邦。这三种幻想都反映了人民对专制的憎恶和对中国幸福生活的渴望。虽然康有为和孙中山设计的方案不同,但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的政治理念与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的理念毫无共同之处。

领导震惊中外的戊戌变法,撰写《大同书》,是康有为对中国近代史最重要的贡献,是中国文化思想的宝库,值得后人铭记。

康有为出生于1858年。他本名祖义,本名广厦,本名常肃。他是广东南海人。受其老师朱慈琪的影响,他年轻时就重视“经世致用”的学习。他早年去过香港、上海等地,接触过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些东西,也研究过一些介绍西学的书籍。因此,他深感中国不能再因“中国去国家化”而自大,这使得康有为的革新思想逐渐萌芽,并把学习外国、改良作为救国救民的真理。

贯穿中西思想的《大同书》构思较早,但正式成书较晚。

康自称早在1884年就开始“玩大同主义”,1885年“定下大同之制,称为“人类之公理”。1898年秋,康有为在日本时的手稿有20多部。1902住在印度的时候,他终于写了一本书。《大同书》原名《人之公理》,是康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当时除了梁启超等少数弟子,很少有人有机会目睹这部巨著。直到1913,它的A部分和B部分才首次发表在《不能承受》杂志上。1919 A、B由上海长兴书店联合出版印刷成单行本,书名为《大同书》。直到1927年康有为去世后的第八年,他的弟子钱定安才将此书交给中华书局出版。1956,古籍出版社重印大同书。

康有为为什么要写《大同书》?他自己说过:

“我为天而行,想象一切极乐世界,想象一切极苦世界,乐者乐,救者苦,我是天之物。我宁愿放弃这个世界,逃离这个世界,独自享受生活!”(见古籍出版社,1956版,第4页)可见康的目的是救民救国。

戊戌变法失败后,血的教训让康有为看到民族的苦难更加深重。他流亡日本,游历欧美,寻找治疗国家和人民的良药。西方资本主义进化论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对他产生了影响。但康的《大同书》思想,仍然是建立在儒家“思能救之”的博爱观基础上的。他以《春秋》公羊三世理论和李云“小康”、“大同”理论为基础,用现代儒家经典的交易哲学来表述人类历史的三个阶段,即从“乱”到“盛”,从“盛”到“平”(大同)。那时候,人们变得异常快乐。而这种大同世外桃源,正如《礼记》李渊所说:“大道之行也是公,天下为公,择才择能,谈信修。”老朋友不仅是亲人,更是独子独子,让老人有个归宿,坚强有用,年轻人有个支撑点,孤独病痛都能支撑。男的可以有分,女的可以回。如果货弃于地,没必要藏在自己身上;你不必为自己而做。求封闭而不求繁华,贼盗贼盗,是一个道理。所以外地人不封闭,这是为了大同。“康在《大同书》中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就是这样一个既有中国社会理想特征,又有西方空想社会主义特征的世界。

《大同书》共30卷,约20万字,分为65,438+00部分,A部分,患天下受众,B部分,去国界平民族,D部分,去种界维护独立,E部分和B部分,去族界。

康以民主平等的精神和一定的社会主义幻想,勾画了人类未来社会的美好图景——大同世界的蓝图,具有进步意义和深远影响。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对《大同书》的内容总结如下:

1.没有国家,世界上有一个总政府,分为几个地区。

2.总政府和区政府由人民选举产生。

3.没有家庭,男女必须同居不超过一年,而且期限必须更改。

4.怀孕的妇女进入胎教中心,出生的孩子进入托儿所。

5.每年都有儿童进入疗养院和各级学校。

6.成年后,政府将分配他们从事农业和工业生产。

7.有病就进养老院,老了就进养老院。

8.各区胎教、育婴、寄养、疗养、养老等机构设施最高,入园者享受最高。

9.成年男女必须在这些医院服务几年,如果他们此生服务的话。

10.设公共宿舍和公共食堂,工资平等,大家按劳分配自由享用。

11.警察的懒惰是最严厉的惩罚。

12.在学术上有新的发明人,在胎教等五家医院取得特殊成果的,将获得特别奖励。

13.死后火化,而火葬场就在化肥厂旁边。

《大同书》虽已问世,但学术界对其褒贬不一。但是有几点应该引起重视。例如:

第一,他激烈反对“排外尊”,大骂专制皇帝“民贱男性化”。康指出,在一个和平的世界里,人人平等,没有仆人和奴隶,没有君主掌权,也没有领袖和教皇。大家和睦相处,过着平等富足的生活。虽然有差异,但没有悬殊。

第二,重视发展生产。康在《大同书》中描绘了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它主张废除私有制,建立财产公有制,然后全部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生产力高度发达。

第三,特别重视教育。在康看来,大力发展学校教育是大同世界进步的巨大动力。他说:“太平世界重在启蒙人,最重视学校。从幼儿园的教到小学、中学、大学,每个人都是从小学习,每个人都学习到20岁。每个人都无家可归,都很累,每个人都没有不良嗜好。书器备齐,语言文字一致,日常体力保存,身体保养,道德一致。其士之进化,不止千万倍。”(大同本)

第四,性别平等和婚姻自主权。《大同书》中所谓的“专家圈”,就是要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主,打破封建宗法制度和僵化宗教的束缚,实现资产阶级的人权、自由、平等、独立和人格解放。

第五,康主张废国,走向“去国界,合大地”的盛世。他向往桃花源的世界:“大同无国,故无军法,无君主,无谋反,无夫妻,无淫欲,无防奸淫,...没有兄弟,没有监狱,没有权力,没有阿谀奉承,没有无私的财产。”

第六,康在《大同书》中将“人”置于“义”之上,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哲学上有一场所谓的理欲之争,其实质是人本主义与禁欲主义之争。在《大同书》中,康揭露了封建道德的虚伪性和残酷性,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兼爱"思想和佛教的"慈悲"观念,举起了朴素人道主义的旗帜。儒家的“仁”思想贯穿于《大同书》的全部内容。康将“仁”与“人”结合起来,指出“人之为人,仁也。”“舍人一定不是人。”康的仁学是从儒家的角度提出来的。在《大同书》中,他把“人”放在“义”之上,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这是非常可贵的。

尽管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了许多独到而精辟的思想,使他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大放异彩,但由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和康在政治实践中坚持改良的局限性,他的独特思想只能成为乌托邦式的幻想。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大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