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层面看底层逻辑
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是底层逻辑。
只有差异中的相似和变化背后不可改变的东西才是底层逻辑。
我们经常听到“底层逻辑”这个词,一个好的销售人员通常都知道销售的底层逻辑。
比如表面上买产品是卖产品,高明是卖几个会员,卖的是健康的生活方式;美容师不卖产品,她卖的是美丽和健康;卖保险的,他们卖什么?她卖的是健康,是保障,是财富。所以,你永远卖的是产品,而不是产品,是健康,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是你能实现的自我价值。
只有底层逻辑是活的。
只有底层逻辑才能在我们面对环境变化时应用到新的变化中,从而产生适应新环境的方法论。
所以我们说:
底层逻辑+环境变量=方法论
如果只教你各行各业的“干货”(方法论),那只是“授人以鱼”。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干货”将不再适用。
但如果教你底层逻辑,那就是“授人以鱼”。你可以通过不变的底层逻辑推导出符合时代的方法论。
所以,只有掌握了底层逻辑,只有在一切变化中探索不变性,才能动态地、连续地看到事物的本质。
“底层逻辑”并不局限于商业世界。希望你在看到千变万化的世界后,依然能够心平气和,不焦虑,能够通过“底层逻辑+环境变量”不断创造新的方法论,看清世界的牌,永远如鱼得水。
对与错的基本逻辑
在一个人的心中,应该有三种“是非观”
在一个人的头脑中,应该有三种“是非观”:①法学家的是非观,②经济学家的是非观,③商人的是非观(见图1-1)。
比如坏人A诱骗好人B进入C未上锁的工地,B滑倒摔死。请问这是谁的错?
法学家的是非观
对于上述情况,法学家可能会说:“这当然是A的错,这是故意杀人,没什么好商量的!”
是的,如果证据确凿,在法学家眼里,这是A的错。然而,这种“流行”的是非观,未必能阻止类似案件再次发生——法学家做不到的事,经济学家或许能做到。
经济学家的是非观
经济学家对上述情况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是C的错。
也许有人会说:“啊?为什么?c太尴尬了吧?”
经济学家是这样考虑的:全社会避免B被骗进C的工地的成本远高于C锁上工地大门的成本。虽然惩罚C会让它觉得委屈,但是以后工地的业主都会锁门,这样的事情会大大减少。
商人的是非观
对于上述情况,商人可能会这样想:不管是A的错还是C的错,B都死了;无论谁来承担责任,B都不可能起死回生——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看,B只能怪自己。
也许在生命的最后一刻,B会想:“这是我的错。我不应该蠢到被一个。”
损失发生后判断该怪谁,要看谁损失大。
当一件事情有了不好的结果,埋怨、抱怨、后悔都是没有用的。他们不能改变结果。
如果你失去了什么,你只能怪自己,只有你能改变最终的结果——靠你自己,万强,自力更生。
生活智慧的内在逻辑
人生三层智慧:博弈、决心、选择。
如何拥有自己说了算的人生?学而有智。这个时代,想要过得好,需要知识,但更需要智慧。
如何获得人生的成功和幸福?靠智慧。世界太复杂,不确定性太多,需要智慧来指引。
有没有智慧,拥有什么水平的智慧,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在生活中,博弈是第三层智慧,决心是第二层智慧,选择是第一层智慧(见图1-2)。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从何而来?从你有没有智慧,智慧到什么水平。
人生中,博弈是第三层智慧,决心是第二层智慧,选择是第一层智慧。如何玩游戏,如何保持自己的力量,如何做出选择,都决定了人生的方向——选择做一件事,凭借长期形成自己的力量,与世界重复游戏。
希望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我们都能全身而退,多方共赢;能抵制诱惑,保持实力;能够无怨无悔的选择,随心所欲不越界;可以拥有智慧,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个体进化的潜在逻辑
心态高于云端,姿态埋没地下。
自我污染,软弱,悲观
“君子自污”。
什么叫君子自污?就算你白出门,也会有人忍不住去找你。
往你身上泼脏水,充满恶意。人们不相信“洁白无瑕”,或者他们不能相信
忍受完美无瑕的人。
其实没有。
然后呢?
出门前,不妨往自己身上泼点脏水。这样别人看到你会笑,恶意却消失了。
其实“污染”并不重要,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干净的东西。
重要的是,你是用“他人”邀请恶意,还是用“自我污染”邀请善意。
给人以软弱的印象
你表面坚强,拒绝一切外界的帮助和能量。不如试着示弱,真诚地告诉别人,“我需要帮助。”
只有坚强的心才会表现出软弱。
弱点会带来能量、仁慈和帮助。
粗暴的
如果用别人的反馈来评判自己,会很痛苦。你总想跟别人解释,但是如果有一两个人质疑你,你还是可以解释清楚的。如果几十万或者几百万人误解了你,你怎么解释?
这个时候,如果你用自己内心认同的价值观来评判自己,你会瞬间看淡一切误解。
你会想:他们怎么评价是他们的事。我对自己的看法只和我认同的价值观有关。
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练习。但如果磨炼,你真的会看不起。
自我污染,软弱,低估,好像都在地板上蹭自己。为什么,有必要吗?
这是必要的。
因为只有“心比云高,姿埋地下”,才能有最高尚的朋友,没有最小的敌人。
谢谢你的阅读,我厌倦了我的母亲。请继续关注和点赞,我会为你分享个人成长和家庭育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