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下午茶-茶文化
英式下午茶起源于17世纪,最早是女士们的沙龙文化,后来逐渐扩展到平民阶层。这种下午茶我试过几次,口音就在那里。但是细细品来,我缺少一点韵味,茶的选择也比较单调,基本都是红茶或者水果茶。其实,作为茶的发源地,中国人的茶文化起源更早,讲究得多。
之所以叫茶,是因为最早的茶确实是用来吃的。唐代以前,沏茶一般加入芝麻、盐、瓜子、桃仁等调味品。只是从陆羽开始,为了品尝茶的真正香味,才提出不加调料煮茶。从此,茶和食物就分开了,于是就有了专门的茶食。茶食文化源远流长,最早见于《世说新语》《小迪篇》:“太傅晋与楚初渡河时,虽以重名著称,初不相识。不用担心茶汁多饺子少。”茶宴形式多样,如以茶代酒,花间饮酒;还有庆祝新茶首次丰收、品鉴嘉明;还有禅林讲学或宫廷享用贡茶的茶宴。有了茶的香味,茶食通常是清淡的面食和水果,但也有很多种。日文《禅林歌》记载唐代茶食:“水晶包子(葛粉制)、驴肠汤(似驴肠)、水炼红汤、甲鱼汤、鲜汤、寸金汤、鱼汤……”。唐代诗人钱起在《与赵菊的茶宴》中写道:“竹下忘言紫茶,众客皆醉。尘心难洗,树影斜。”,它真实地记录了唐代茶宴的清欢雅趣。经过宋、明、清三代的发展,茶食成为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种类数以千计,并发展成为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美味佳肴,其中以云南的茶叶、宜宾和广东的早茶最为著名。
时至今日,茶仍然是中国人开门七件必备之物之一,但我们对茶的讲究已经不像古人那样了。一方面大家都很忙,没时间做那些茶果。其次,经过多年的文化浩劫和国家经营,近年来茶文化复兴,茶食更是锦上添花,逐渐被重视为茶席的构成。一些结合传统文化的茶宴让人耳目一新。我看过一个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茶宴。根据二十四节气搭配不同的茶,每种茶需要搭配不同的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初春的茉莉花茶春饼,长夏的龙井夏蛋,初秋的大红袍牛肉莲藕汤,初冬的普洱茶粽子。所有的搭配,除了考虑味道和颜色,还根据季节变化,考虑到人体的阴阳两虚,及时自然生长。这样的茶宴,就是品茶品食,赏茶具,琢磨中国的哲学。
师法自然的道家,喝茶讲究养气,选茶喝茶都很讲究。我有个道友,研发了六脉神茶。据说根据人体不同时期的气脉运行规律选择不同的茶叶,可以帮助气脉平衡顺畅,达到养生练气的效果。比如早上喝绿茶,通膀胱经,打通太阳脉;在一天结束时喝红茶有助于胃运行和疏通少阳脉。同样,搭配的茶食也应具有相同或互补的功能。喝绿茶时,可搭配莲子、薏米饼、桂花桃仁等。,有祛湿利尿的作用;喝带有瓜子、核桃等坚果的红茶是不错的选择;午餐可以喝黄茶,下午可以适当搭配糖醋蜜饯喝红茶。但总的来说,道家喝茶不建议多配茶,会把茶搞混。
的确,茶的种类很多,红、绿、蓝、白、黑、黄,茶食也可以分为鲜果、坚果、面果、花、肉等等,看起来很复杂。我们普通人怎么用茶喝茶?民间有一个简单的公式:“甜配绿,酸配红,瓜子配乌龙”。所谓甜配绿:即甜食配绿茶,如用各种甜饼、凤梨酥等绿茶;酸配红:即酸味食物配红茶喝,如水果、柠檬片、蜜饯配红茶;瓜子乌龙:咸味食物配乌龙茶,如瓜子、花生、橄榄配乌龙茶。当然,记住一些禁忌更方便,比如茉莉花茶不要和其他太香的茶类食物混在一起,比如坚果、水果、鲜花等。,避免影响自身香味;喝茶时不要吃太辛辣或刺激性的食物,尽量不要选择太油腻的零食。这些话是禁忌,但却是常识,容易记忆和操作。
说到底,吃茶讲究的是自由和休闲优雅。除了正式的茶座,一个人喝或者和朋友一起喝有什么不好,只要自己喜欢,长得漂亮,一起吃饭对身心都有好处?据说陆游最喜欢的茶是鸭脚,所以应该有特别的味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