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北方各民族融合的历史情况来看,石家庄以北各民族都有胡。你能这么想吗?
山西洪洞国槐的迁徙始于宋金时期,延续至元初。到明初,形成了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移民活动。明代的迁徙活动在明代仍在继续,但主要是在洪武和永乐年间。清乾隆年间,这一活动仍在继续。清代长期的迁徙运动,主要是湖广填四川。
元朝末年,中原地区战乱频仍,加上自然灾害和疫病,使得大量人口四处流散,满目荒凉。而在山西,由于蒙古人察汗铁奥古拉和阔科铁奥古拉利用了有利的地形,处于一方,战争灾难较少。华北平原的居民来到山西避难,导致了比其他地区更繁荣的经济和更繁荣的人口。据史料记载,1381年,河北、河南人口各只有18万,山西有4000多万,多集中在山西南部。
据《鲁》记载,洪武十四年为1381,河南人口为1891000,河北人口为1893000,山西人口为4030450,比河南、河北人口加起来多3万。)
朱元璋统一中原后,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实行屯垦制度。人口稠密的平阳县已成为移民的重要地区。从各县迁来的农民先集中到洪洞大槐树周围的村庄暂住,到大槐树所在的广济寺办理手续,然后成群结队踏上征途,辗转异地。
洪通国槐移民分布在晋、冀、鲁、豫、陕、甘、皖、苏、鄂、蒙,甚至广西、广东、海南也有部分移民。
国槐的迁徙始于明朝初年,历时100多年。仅洪武时期,就有数十万人迁出洪洞地区。有的直接分布在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省,有的间接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东北、内蒙古等地。垦荒时,国家给牛、种子、土地,免租三年。通过移民们的辛勤劳动,原来荒凉地区的耕地面积大大增加,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巩固边防、促进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因为这些移民是在洪洞槐树下办理的移民手续,所以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乡。至今,中国北方仍流传着“问我祖上何处来,山西洪洞槐树”这句谚语。洪洞国槐的迁徙不仅限于洪洞人。洪洞槐树是山西移民的聚集地,迁出的居民主要是太原、平阳人,还有来自泽州、鲁楚、辽宁、秦分等五州的人。根据《明史》和《史明录》的记载,从现在起,迁出地应为临汾、运城、晋中、太原、长治、晋城。由此可见,当时山西人搬迁的区域是相当大的,几乎包括了除雁北地区以外的整个山西中南部。这些地区的移民在离开之前,大多在洪洞的大槐树下办理了迁移手续,领取了住建部颁发的迁移证,告别了过去,然后去了异地。
史书记载的洪洞迁徙活动只有18次,其中洪武时期迁徙10次。“谁是古蝗?脱下鞋子,检查一下你的小脚趾有没有指甲形状。”。一般在河南、山东、河北、陕西、皖北、苏北等地说,从洪洞迁来的人,他们的小脚趾甲都有一条缝,好像是两个指甲,到今天还是复合指甲。自古以来北方各民族都是杂居在一起的,到今天还是复合钉。这个问题还有待民俗学学者和遗传学家进一步研究。)
据说一些移民被绑架并被押送出境。如果他们需要在路上小便,必须让领队解开绳子。到目前为止,在这些地区上厕所仍被称为“解手”。
经过几代、十几代,古槐搬迁过来的人的后代,大多不知道他们搬迁前在何村的什么地方,但他们都知道“槐树是他们的故乡”,这一点从来没有人忘记过。移民舍不得离开大槐树。到了新的聚居地后,大多种植槐树,表达对家乡的怀念。
据《洪洞县志》记载,明代洪武永乐年间,山西人多次迁居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广济寺设局派驻人员,大槐树为照顾四川都城而结。洪洞移民就是从这棵大树上一步步离开家乡,把大槐树当成了永远的故乡。可惜到了明朝,槐树随庙被分水毁了,第二代槐树枯萎了。好在第三代槐树现在枝繁叶茂。如今,一年一度的寻根问祖清明节,吸引了大批移民后裔认祖归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