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年人容易被诈骗?

近年来,“银发经济”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场力量参与其中,而不少诈骗分子也利用一些老年人注重养生、没有投资、鉴别能力不足等弱点,以“投资返利”、“老年人安全感”、“名医神药”等名义行骗,以达到骗钱的目的。

两个老人差点掉进骗局。

近日,打击养老金诈骗专项行动正式启动,借“养老金”之名实施诈骗的隐患得到规范整治。在此,银行机构提醒老年人及其家人提高警惕,增强风险防范和识别意识。

6月30日中午,市民刘持一张未到期的存单到雅安农村商业银行大兴支行,要求柜员为她办理提前支取业务,并将立即取走全部现金。值班柜员认出刘经常在支行办理业务,于6月29日取走现金1.1.8万元,引起银行工作人员注意。

工作人员看到后,详细询问了其用途,并告知需要提前预约提前支取利息损失,提取现金5万余元,以稳定老人情绪,拖延时间。一边积极联系老人所在村的村委会干部,希望帮助寻找老人家属,核实相关真实情况。经多方调查,原来刘是在参加了一个老年人保健活动后被骗的。她取钱买了所谓的“能治百病的玉石床垫”。在家属和银行员工的耐心劝说下,刘也发现这是一场“养生骗局”,并感谢银行工作人员及时劝阻,避免了财产损失。

巧合的是。6月13日,市民周大爷也要提取6万元购买“包治百病的玉石床垫”,被银行工作人员发现后及时制止。

“老年人容易成为被盯上的‘套路’,也有主客观因素。该银行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老年群体容易与社会脱节,对政策和相关专业信息的了解存在滞后和盲区。他们往往不能有效地获取信息,不能有效地过滤和识别信息,所以很容易被不法分子编造。比如针对老年人的金融诈骗,诈骗分子利用部分老年人“老无所依”的焦虑心理,编造投资项目,承诺高额回报一步步诱骗老年人。

另外,老年人一般都有一定的积蓄,需要投资渠道。然而,在金融理财产品消费市场上,由于缺乏金融理财知识、风险意识淡薄、轻信他人、盲目追求高收益等原因,大多数老年人成为金融消费者中的弱势群体,容易陷入“金融陷阱”和“金融诈骗”。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记者发现,针对老年人的诈骗“套路”主要有四种:一是打着投资养老院、预定养老院床位、购买养老公寓等旗号。,以高额分红为诱饵,诱骗老年人投资所谓的“养老项目”;二是利用老年人网络知识匮乏、识别能力弱等特点,以保健培训和产品宣传、投资理财高回报、现场陪护等方式设置陷阱,诱导消费;三是通过提供免费旅游、情感陪护、虚假宣传等方式,诱骗老年人高价购买保健品等“养老产品”;四是该机构以“提前退休”、“养老保险”为名,收取材料费、福利,实施诈骗,严重侵害老年人财产权益,损害老年人身心健康。

养老诈骗种类繁多,手段复杂。消费者应该如何防范?

“老年群体风险防范意识薄弱,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帮助他们守住钱袋子。”我市某银行机构专业人士表示,金融机构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集中宣传教育活动,帮助老年人及其家人提高警惕意识,增强风险防范和识别意识。优化金融服务,完善正规投资理财渠道等。,并挤压犯罪分子的“感应”空间。

老年人要加强理性投资和风险防范意识,自觉远离非法集资的漩涡,购买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等要去正规药店、医院等有合法资质的场所。同时,对有特效的产品、治病的药等要高度警惕。,通过讲座、互联网、电视、传单和广告进行宣传。这些产品的质量很难保证,价格也经常被抬高。

另外,老年人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在理财选择上要以谨慎为先,切不可轻信“低风险”“高回报”的说辞。和陌生人打交道要谨慎,保持清醒的头脑,投资前要和家人朋友沟通。如果被骗,要保留证据,第一时间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