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不逆农时,五谷不能打粮食。”
要全面理解这个成语,最好读一读《孟子》中的相关段落。文章称,“不逆农时,五谷不能打粮食。”魏惠王问孟子如何治国?孟子回答的一个方面。孟子的回答全文是:只要不剥夺农民的耕作时间,粮食就不会被吃光;如果不用密密麻麻的渔网捕鱼,就吃不完水产品;当木材被定期砍伐时,它将是取之不尽的。这样,人民就感到满意了。他还说:五亩房子旁边种桑树,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上丝绸棉袄。鸡、猪、狗等家畜不应延误配种时间。70岁的人可以经常吃肉。一家种一百亩地能及时耕种,几口之家也不会饿死。把教育搞好,孝顺父母,尊敬老人,老人就不用再为了自己的生活而辛苦了。这样,国王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一言以蔽之,孟子说服了魏惠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梁也是。魏惠王也是魏王,因其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王宇村)迁都大良(今河南开封东南),故《孟子》中亦称梁王辉。
众所周知,当时是帝尧定历、教民的时候。也就是说,在4000多年前,按照农业季节播种、耕作、收获已经成为定论。那么,孟子为什么要向魏惠王提及不违反农时这个简单的道理呢?查历史,生活在公元前369年-公元前319年,距尧王朝已有2000年。为什么老祖宗解决的问题还会冒出来?其实想想。不是他们不懂农时,而是他们处于战国时期,突如其来的战争屡屡扰乱农民的正常耕作。
再看看魏惠王的态度,你就会明白这个猜测不会错。可以说,在魏惠王执政期间,战争不断,并以失败告终。公元前342年,魏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助,齐威军在马岭路(今山东范县西南)打了一场著名的战争,就是孙膑和庞涓之战。结果魏军大败,主帅庞涓战死,太子沈也被俘虏。第二年,魏被齐、秦、赵三国夹击。又一年,魏国和秦国打仗,魏军又被打败了。
这么频繁的战争,这么频繁的战败,怎么还能重视农耕?其实就算不讲究种地,也无妨。关键是抓住你丈夫,鞭打他。壮士被迫上战场。老弱妇孺如何做好农活?
所以孟子提出不反农时,其实是很有道理的,这其实是对君王的纠正。由此可以看出为什么后人特别尊敬帝尧,因为他热爱人民,为人民探索天地之间的自然规律。后来的君主和皇帝,别说揭露自然秘密,连本国人民的生活都置之不理,历史进入混乱时期。